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他是古代「袁隆平」,從菲律賓悄運回來的這種食物,拯救上萬人命

他是古代「袁隆平」,從菲律賓悄運回來的這種食物,拯救上萬人命

在明朝,由於社會生產力低下,糧食種植收穫程度又不高,因此那個年代,因為鬧災荒而餓死的人比比皆是。電視劇中,我們也可以經常看到皇帝下令撥賑災銀兩,但卻經過了層層大臣的剝削,到了百姓手裡只有那麼一點兒,根本沒有什麼大用處。況且那時候的水稻種植產量也不高,因此,人們很難吃飽飯。好在現代出了一位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解決了億萬人的吃飯問題。

但其實在明朝的時候,有一個人堪稱古代版「袁隆平」,因為他引進了一種植物,同樣解決了當時很多人的充饑問題,拯救上萬人命。他就是陳振龍,我國的「甘薯之父」。陳振龍年少時中了秀才,但後來因為總是鄉試不過,於是便放棄了讀書之路,去做一個商人,他經常在呂宋(也就是現在的菲律賓)來往經商。

偶然間發現當地有一種植物名叫朱薯,這東西可不得了,不管是生吃還是熟吃都可以填飽肚子。這讓陳振龍十分好奇,於是想到了家鄉那麼多人吃不飽飯的問題,他就用心向當地人學習了朱薯的栽種之法,準備帶回家鄉。但是呂宋嚴禁將朱薯攜帶出境,於是陳振龍便想了一個法子,將朱薯藤編入吸水繩之中,躲過了相關人物的檢查,成功攜帶回大明。

這也並不是一個傳說,而是有歷史依據的,清陳世元《金薯傳習錄》中援引《採錄閩侯合志》記載:「按番薯種出海外呂宋。明萬曆年間閩人陳振龍貿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種之法入中國。值閩中旱飢。振龍子經綸白於巡撫金學曾令試為種時,大有收穫,可充穀食之半。自是磽确之地遍行栽播。」

可見陳振龍被稱為「甘薯之父」是當之無愧的,至少他帶回來的甘薯藤,解決了很多人的充饑問題,直到現在這種植物還在廣泛種植,但早已不是解決充饑問題,而是日常伙食中的一種粗糧。它又被稱為甘薯、金薯、甜薯、地瓜、番薯、白薯、紅薯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經史合參 的精彩文章:

她死後轟動整個上海灘,三十萬人送葬,被評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哀禮
開國皇帝都誅殺功臣,為什麼秦始皇沒有殺?只有兩個原因可以解釋

TAG:經史合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