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設計 > 這位69歲老人,用48年做一件事,晚年還建了博物館!

這位69歲老人,用48年做一件事,晚年還建了博物館!

七旬老人為何留戀布市?

頻頻買布回家的他,

是出於什麼目的?

家中200多匹布料堆積成山,

是收集成癖,

還是有不為人知的原因?

讓我們一起走進傳統手藝:

上黨堆錦。

愛布成痴的老人叫凃必成,

上黨堆錦這門手藝做了48年,

見證了它的輝煌、沒落、發展。

上黨堆錦,是山西長治特有的傳統手工藝品,因長治的舊稱上黨而得名,是一門有著立體國畫美譽的手藝,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唐朝。

1915年,李模、李時忠、李時庸父子三人製作的《春夏秋冬》四條屏,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奪得銀獎,驚艷世界。收藏上黨堆錦在當時一度成為達官貴人、商賈富豪的時尚。

比起其他手藝的「穿金戴銀」,

上黨堆錦的原料實在過於樸素:

鉛筆、剪刀、紙板、

棉花、顏料、絲綢,

便是它的素材。

當然,最重要的是匠人的心與手。

與其他人總訓斥徒弟沒耐心不同,

凃必成看開很多。

這是一門要求慢工出細活的手藝,

在這個快餐時代顯得格格不入。

完成的作品很驚艷,

可過程非常枯燥。

讓這些毛躁的年輕人安靜坐下來,

太難了。

身邊的人來來去去,

換了一批又一批。

他的大徒弟郭麗梅,

19歲就跟隨師傅學藝,

呆了整整15年。

至今她都記得十多年前的一天早上:

11個徒弟,走了7個。

凃必成對那些徒弟很寬容,

人各有志,他理解。

誰都有放棄的權利,

唯獨他沒有。

作為一個老匠人,

傳承已經成為責任。

把一門手藝滅絕在自己手裡,

對匠人來說是奇恥大辱。

上黨堆錦的複雜,

不在材料,在工藝。

繁複的構造,疊加的部件,

要求匠人從一開始,

腦海里就有明確的設計思路。

畫圖稿,

是最基礎和重要的一步。

凃必成這次要做的是一幅壽桃圖。

畫完設計圖後,

先用複寫紙將圖稿描到白板紙上,

再沿著線將紙板裁剪成若干部分,

按照類型分組。

桃葉看上去,

應該是薄而有韌性,

不能用白紙板,

要用牛皮紙。

所以要重繪在牛皮紙上裁剪。

裁剪好的葉子和花,

要放適量棉花,

增加立體感。

棉花被稱為堆錦的骨架,

是絲綢面料下的主要填充物,

鬆軟程度直接決定視覺效果。

用素綢把棉花和紙板包起來,

將多餘的棉絮疊入綢緞和卡紙中,

再用白乳膠粘貼。

這時候都是手上的本事,

要非常平整,無一絲皺痕,

更不能有毛絮。

其實傳統里用的是漿糊,

但容易生蟲,把布料咬壞。

所以上黨堆錦留存下來,

年代久遠的作品非常少,

即使是不遠的晚清作品,

都被咬的支離破碎。

他一直在嘗試各種代替品,

四處拜訪懂化工的人請教。

因為年紀大眼神不好,

用電腦查資料的時候,

還要舉著一個放大鏡。

每次新誕生一種膠水,

他都要去嘗試。

直到發現白乳膠效果最好。

桃子的製作有所不同,

要用海綿做填充。

海綿質地柔軟有彈性,

能簡單地撐起造型。

堆錦最重要的是立體效果,

所以不同部件的疊加是必不可少的,

貼飛邊的目的就在此。

將貼好飛邊的桃子,

全部粘到海綿上。

把海綿剪成平整的桃形。

再用綢緞糊好即可。

他在自家的「布莊」中,

挑出最滿意的白色綢緞,

將所有零件包裹起來,

準備著色。

做這件壽桃圖,

只需要用紅黃綠三種顏色,

白色用來調節顏色深淺。

上面提到堆錦又稱為「立體國畫」,

所以原來用的顏料,

和畫國畫的一樣,

但是著色性並不好。

凃必成一改傳統,

用丙烯顏料替代,

解決了掉色和著色的問題。

其實在堆錦界,

他一直以創新聞名。

他很清楚任何手藝都要創新,

不管多老的手藝也要與時俱進,

沒有創新,沒有市場,也沒有活路。

這個理念在他整個手藝生涯都得到貫徹。

他這些年的作品,

生動體現著一位匠人的成長曆程。

最開始只是單純的繼承傳統,

簡單堆積,有立體感,

人物粗糙,並不華麗。

後來試著加入不同布樣,

將服飾變得豐富多彩,

開始追求更多的細節。

人物的頭髮不再是一團,

而是將黑綢撕開,

一根根做上去。

如今他不再滿足於單純的畫臉,

又在想辦法將面部變得立體。

這才有了下面的作品,

他最自豪的巔峰之作。

從皇帝的眼睫毛和鬍鬚,

到龍袍上的金龍龍鱗,

他儘力完善每一個細節。

創新,才能生生不息。

將上好色的零件,

按圖紙組合,

擺放粘貼到底板上,

便大功告成。

和這門手藝相處一輩子的凃必成,晚年拿出自己的全部積蓄,建造了一個上黨堆錦博物館,既是擺放他作品的地方,也是他的新工作室。

土建剛完成,其餘設備都沒有進來,他已經迫不及待搬到這裡辦公。這是他一輩子最大的心愿。

他的想法很簡單,

博物館早日落成,

再多帶幾個好徒弟出來,

給後人多留點東西。

對得起這門手藝,

對得起匠人這個稱呼,

足矣。

- END -

歡迎將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每天早上6:30不見不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普象工業設計 的精彩文章:

每座城都有一款專屬汽水,裡面藏著無數人的童年回憶
宜家又火了!8款限量版一開售就被瘋搶,價格甚至炒到上萬……

TAG:普象工業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