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用數據鎖定製造業比重,上海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用數據鎖定製造業比重,上海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取消GDP指標考核的上海,如何保證高質量發展?

市政府副秘書長、市發改委主任馬春雷用三句話強調了上海對GDP的態度:第一,上海不唯GDP;第二,上海不是不要GDP;第三,上海要的是更高質量的GDP。

2018年,上海工業投資實現17.7%的增幅,創近十年新高。這份上海製造最新版圖上,中芯國際、華力二期集成電路等大投資加速落地,生物醫藥等新產業表現搶眼,人工智慧、工業互聯網賦能效應凸顯。上海,正在提升經濟密度,打造經濟「高產田」的征途中實現「加速跑」。

25%。對上海製造業而言,這不是一個普通的數據。上海主動加壓,要用數據鎖定製造業比重,防止產業空心化。上海市第十一次黨代會上提出,要加快構建以現代服務業為主體、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引領、先進位造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所謂先進位造業為支撐,就是指上海不能不要製造業,而是要發展先進位造業、高端製造業,而且比重在全市GDP中不能低於25%。

於上海而言,最大挑戰是什麼?

土地制約。上海要守住3200平方公里建設用地總量底線,未來可利用空間很有限,挑戰就在於能否在土地減量中實現發展,能否在能耗降低中實現發展。一方面,上海在生態類、紅線類考核設定剛性約束目標。另一方面,在有限空間不斷增強經濟密度。去年,上海出台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提高土地資源高質量利用意見等提升經濟密度的諸多「新政」。比如,原來上海一些工業園區容積率相對較低,現在允許適當提高容積率;原來對企業自有土地容積率嚴格限制,現在只要是符合本市產業導向經過認定的新項目或技術改造類項目,在自有土地上開展建設的,免徵增容費。由此,一批高技術、高產出、高附加值的新「三高」企業得到「施展拳腳」的空間。

其實,早在5年前,上海就出台全國首份最嚴的「產業負面清單」,用落後產能的「減」,實現高端製造的「加」。與2011年相比,2018年上海規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34.9%,單位能源消費的經濟產出提升53.6%。在負面清單加持下,近幾年上海騰出低效用地4萬餘畝。松江區更是明確,減量化指標2/3用於發展先進位造業,「十三五」以來淘汰劣勢及污染企業3127家,完成低效工業用地減量化439.4公頃。

在一系列政策催化下,上海高端製造業風生水起。2018年,上海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比重提高至30.6%,增幅達3.8%,高於全市工業增速2.4個百分點。

千帆競發,百舸爭流。

當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瞬息萬變,上海需要以更大的魄力拿出更多硬招實招妙招。一份「上海產業地圖」正悄然傳開。在滬松公路東側,佔地500畝的海欣智能產業園正緊鑼密鼓地準備迎接新客人,上海酷酷機器人等8個人工智慧項目即將入駐。而微軟、亞馬遜、BAT、網易等一批重大項目也正按照產業地圖引導,向產業定位相匹配的區域快速落地。

2019年,上海在集成電路、生物醫藥、高端裝備等領域的投資力度不減,預計全年開工項目360個,總投資約3300億元。「面向未來,上海產業發展將致力於把握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新趨勢,前瞻布局高端高新產業,打造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產業核心競爭力。」市經信委負責人如是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觀新聞 的精彩文章:

「老帶新」模式讓更多男孩也愛上跳舞,陳白樺舞蹈工作室為藝術教師開「大師班」
G60是一條怎樣的「走廊」?市政協委員們為你問來了答案

TAG: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