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劉禪樂不思蜀,誰應該負主要責任?

劉禪樂不思蜀,誰應該負主要責任?

摘要:趙雲始終都沒有能作為主將上陣,其軍事才能很難得到發揮。到最後孔明想重用他時,已是年老不堪委用了!馬超的遭遇和趙雲一樣,也是沒有得到劉備的充分信任,最後馬超鬱鬱而終,時年四十七歲,命運甚是凄慘。

一、劉備的家庭教育

劉禪性本愚鈍,幼時失教,長不自勵,壯不自奮,老乏志氣,可能有其自身的先天因素,但是,就其後天的教育來說,劉備作為國君,作為父親,應當負有最大的責任。劉備對於劉禪,少不施教,既立為太子,才感到問題的嚴重與緊迫,急置仆傅,但是為時已晚。

章武三年(建興元年即公元223年)「夏四月癸巳,先主殂於永安宮,十年六十三。」五月,文未深修、武未深練的劉禪繼位於成都,時年十七歲。懦子無教,劉備深知劉禪暗弱少能,難以支撐並發展蜀漢大業,不得不託於諸葛亮,而諸葛亮對劉禪,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不能不說有負劉備之託。

劉禪文不能謀,武不能戰,諸葛亮既不對劉禪主動培養,也不給予劉禪實際鍛煉的機會,任其淫慾頹唐,逸樂後宮,自甘墮落,難務進取,國之大事,全由諸葛亮決斷。《三國志·後主傳》注引《魏略》曰:「初備以諸葛亮為太子太傅,及禪立,以亮為丞相,委以諸事,謂亮曰:政由葛氏,祭則寡人。亮亦以禪未閑於政,遂綜內外。」

致使劉禪親政後,惡習難改,學不長進,謀難己出,在處理國政和兵戎大事方面,自然就難免依舊受制於人,終而宦官誤國。很明顯,從對後繼者的教育來看,三國之主中,劉備遠遠不如曹操和孫權。

二、曹、孫的家庭教育

曹操,他本身就是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而曹丕更是年少機警,《魏書》曰:「年八歲,能屬文。有逸才,遂博貫古今經傳諸子百家之書。善騎射,好擊劍。」曹丕在其《典論·自序》中說過,「余時年五歲,上以世方擾亂,教余學射,六歲而知射,又教余騎馬,八歲而能騎馬矣。以時之多難,故每征,余常從。」

曹丕少習弓馬,從而養成了愛好武功的習慣,既長,不僅箭法精妙,而且劍術也很高明。更為重要的是,曹操要求他的兒子既要習武,更要習文。曹丕按照這個要求,文武兼修。因而在經史子集和文化藝術等方面都得到嚴格的修養,也為其以後的為政和樂府的創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再說孫權,三國之主中,他是在位時間比較長的一位。他既能和魏、蜀前期的曹操、劉備相提並論,又能和魏、蜀後期的曹丕,劉禪一併而談。他自幼受到嚴格的教育,聰明機敏,系統地學習過《詩》、《書》、《禮記》、《左傳》、《國語》、《史記》、《漢書》、《東觀漢記》等書及諸家兵法。

孫策脫離袁術時,十四歲的孫權便隨兄轉戰,參與平定江東諸郡。十五歲時,以為陽羨長,獨擋一面。一年後,孫策又調他帶兵守宣城。其時,孫權還常參與軍事策劃,其意見往往令孫策吃驚,自感不如。

《三國志·吳主傳》載:「建安四年,從策征廬江太守劉勛。勛破,進討黃祖於沙羨。」又載:「五年,策薨,以事授權,權哭未及息。」當時,孫權僅僅十八歲,從其兄手裡接過的地盤「是時惟有會稽、吳郡、丹陽、豫章、廬陵」五郡,且此五郡的山地多有山越叛亂。

208年,孫權在一代名將周瑜的輔佐下領導東吳在赤壁戰勝曹操。使天下成為三國鼎立之勢。北拒曹操,西抗劉備。孫權治國有術,連曹操都另眼相看。其中《三國志·吳主傳》注引《吳歷》載,曹公喟然嘆曰:「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孫權作為一代明主,在外交上能屈身忍辱,以柔克剛,有勾踐之奇,這方面超過了曹操,劉備。陳壽評曰:「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業」

三、劉備在識人用人之術方面來看

先秦時期的墨翟說過:「是故國有賢良之士眾,則國家之治厚;賢良之士寡,則國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務,將在於眾賢而已。」綜觀蜀漢的發展歷程,人才鼎盛在於取川之前後,人才衰敗在於孔明之歿薨。而蜀漢滅亡最主要還是在於沒有充足的人才儲備。換句話說,就是蜀漢後期朝中無臣,國中無將。

國家人才多寡,在於當政者是否尊賢重才,是否能使手下大臣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在曹操,孫權,劉備三個梟雄中,劉備的識人用人之術應該是略遜於曹操和孫權的,我們從文官和武將兩個方面來看:

(一)文官。首先,龐統追隨劉備後,還沒來得及建立大功,就為流失所中,亡於雒城之時,年僅三十六歲,先主痛惜之;其次,法正也只是成功的給劉備出了一計,讓黃忠殺了魏將夏侯淵,自此後一年卒,時年四十五歲,先主為之流涕累日,也是死在蜀建國之初。在劉備的陣營中,這兩個軍事指揮天才都是短命的,實在是可惜!

實際上,蔣琬、費禕、董允都是原丞相府的班底,均為守成之臣,也只是知道維持孔明制定的老方針,沒能提出更有益於蜀的新政策,缺少創新精神,很難再把蜀國推上一個新的高峰。歷史上的諸葛亮——根據陳壽對他的評價:「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可以推測出,孔明算是一個治理國家的人才,可惜帶兵打仗並不是他的強項。

(二)武將。談到蜀漢的武將,不得不先說關羽和張飛。關羽和張飛皆勇力之士,陳壽評曰:「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羽報效曹公,飛義釋嚴顏,並有國士之風。」由此可見,其打仗的個人之勇,但是兩個人卻都有其最致命的弱點,陳壽又說:「然羽剛而自矜,飛暴而無恩,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

關羽沒有遵照孔明的指示連吳抗曹,缺乏作為鎮守荊州大將應具有的八面玲瓏,只顧以武服人。最後失掉荊州,自己也身首異處。張飛因報仇心切,最後卻被手下所殺,令人惋惜。到後來,劉備御駕東征東吳,被陸遜打敗,幾萬大軍全軍覆沒,又損失掉黃忠,傅彤,沙摩軻等一批武將,自此蜀漢元氣大傷。而趙雲、馬超和魏延都沒有能得到劉備或是諸葛亮的信任。

趙雲始終都沒有能作為主將上陣,自然其軍事才能很難得到發揮。到最後孔明想重用他時,趙雲已經是年老不堪委用了!馬超的遭遇和趙雲一樣,也是沒有得到劉備的充分信任,最後馬超鬱鬱而終,時年四十七歲,命運甚是凄慘。魏延是較得劉備信任的人,他曾經帶著少數親兵部隊,幫助重新組織羌人部隊,打退了魏國的進攻。可惜他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諸葛亮的領導下,諸葛亮對他就沒有像劉備那麼信任了,所以他的能力也沒有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姜維是蜀漢武將里最有謀略的一個,公元234年諸葛亮在五丈原去世之後,姜維就一直是蜀漢後期的主將。他以前就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投奔蜀漢的曹魏降將,諸葛亮非常欣賞他,同時他自己也有相當的能力和才華。他一直非常感激諸葛亮的知遇之恩,並且繼承了諸葛亮的遺志,連年主持出兵北伐曹魏,從公元247年到公元263年先後就有九次之多,但是收效甚微,反而損耗了有限的國力,造成兵疲民困的局面,加速了蜀漢的滅亡進程。

而且姜維長期以來積極組織北伐,就是典型的重攻不重守,並沒有把重兵屯集在漢中,最後反而拉到西北的沓中屯田,結果是由於兵力懸殊城門大開,鍾會能夠迅速的佔領漢中,造成了蜀漢在這次戰役中一開始就陷入很大的被動。姜維進行的戰爭是窮兵黷武式的,傷民傷財頗為嚴重。宮中黃皓等人又向後主進讒言,企圖罷免姜維,姜維只好屯田沓中,以避其禍。可以說,姜維沒有能從後主那裡得到充分的信任和支持。

參考文獻:

《三國志.魏書》

《三國志.蜀書》

《三國志.吳書》

《典論》

《四庫全書》

《墨子集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秋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正史中的劉備:20年里9次易主,每次都恩將仇報
佔盡天時地利的劉備,步子跨大,最先滅亡

TAG:秋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