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巴黎,生活在繼續

巴黎,生活在繼續

三天前,我從巴黎聖母院火災報道現場回到布魯塞爾。然而,在巴黎期間的見聞感觸,至今仍使我思緒難平。在一開始,聖母院焚燒之後的慘烈景象,以及現場巴黎人的悲傷凝重,都強烈地衝擊著我的情感。但在其後,當我來到遠離聖母院的別處,卻發現巴黎人的生活照常地繼續。在心底承受創痛的時刻,他們依然熱烈奔放、浪漫溫情。那些一鱗半爪的生活細節,蘊含著法蘭西民族獨有的精神風貌。也正是這日復一日、周而復始的庸常生活,猶如涵養水源的大地和草木,使法蘭西文化如塞納河奔涌流淌,在歲月里凝結出聖母院一般的瑰麗明珠。

路邊餐館:那位風趣的年輕人

4月16日下午,我在巴黎中國文化中心完成採訪的時候,已經是晚飯時分。中心緊鄰塞納河上的亞歷山大三世橋,門口就是莫布爾塔大道(BOULEVARDDELATOUR-MAUBOURG)。我信步走到一家街邊小餐館。餐館剛開始晚間營業,就已經坐了不少人。狹長的店面擺滿了方桌子,沿街一面牆根,也是一溜兒小桌椅。每寸空間都被精到地利用,餐具、器物和燈盞琳琅滿目,擁擠紛繁,又井然有序。顧客三三兩兩,錯落有致地坐著。一對年輕情侶坐在窗邊,神情熱烈飛揚,但又很低聲地喁喁私語。一位女士瘦削修長,穿著硬挺風衣,在面前攤開一本書。她手指里夾著一支細長香煙,優雅神秘,一如法國電影里常見的畫面。

「喝點什麼?」 我點了餐,那位年輕的服務生接著問。

「我不愛喝酒。」

「我們有飲料,果汁。」服務生不遺餘力。

「不,我不想要果汁。」

「可樂?」服務生鍥而不捨。

「我從來都不喝可樂。」

「那你就喝水吧!」服務生笑了一下,摺疊起菜單,無奈地放棄了。

「水?我背包裡帶了一瓶水。」

服務生笑出聲來,善解人意地說道:「水是免費的!」在巴黎的餐館,飲用水盛放在無色玻璃瓶子里,包裝得像一瓶高檔酒。初來乍到的遊客,常以為它要高價售賣。

顧客多起來,餐館裡一片忙碌。服務生飛快地穿梭在餐桌之間,熱情地招呼,點餐,結賬。他雖然高大結實,但輕盈得像一隻蝴蝶。

我吃完飯,示意服務生結賬。他馬上回答:「100歐元,謝謝!」

我吃了一驚。遇上黑店了——我明明只點了一份17.5歐元的簡餐。

「剩餘都是我的小費。你願意嗎?」服務生哈哈大笑,「我跟你開玩笑呢。17.5歐元,謝謝你!」

我的心情壓抑了一整天,此刻卻鬆弛起來。小餐館精緻、慵懶,跟慘烈的聖母院共存於一座城。在這座城裡,既有火災現場悲傷凝重的臉孔,以及他們無一例外的沉默,也有這些飛揚或優雅的顧客,以及這位熱情率真、風趣幽默的年輕人。事實上,每個巴黎人都知道聖母院經受了毀滅。但不管發生了什麼,生活都還在繼續展開。這不是逃避和掩飾,而是另一種面對和承受。

塞納河:到處都是歡聲笑語

吃過晚飯,我沿著塞納河左岸慢走。太陽沉向西邊,雲層陰鬱了一整天,卻在傍晚時分被夕照點亮,變成一片明媚的晚霞。時值春夏之交,河水漲滿河床,幾乎沒及堤岸,使河體更顯豐盈。在寬闊的河面上,貨船沿著兩岸停泊,留出一道河心,讓滿載遊客的遊船來回巡航。

塞納河風光舉世聞名,讓人心神陶醉。一陣喧嘩聲由遠而近。尋著聲音望去,幾十個年輕人集結成隊,男男女女都呼號著,高舉雙手撒腿跑來。他們從我身邊飛奔而過,真有點萬馬奔騰的氣勢。放眼望去,河岸上跑步的年輕人絡繹不絕。他們或三五成群,或成雙結對,或一個人獨自慢跑。在漸暗的夜色里,在明滅的燈光水影之間,從黃昏,一直跑到深夜。

塞納河是巴黎的母親河。巴黎人對塞納河,也像對母親一般親昵依戀。4月17日下午,我在完成採訪之後,沿著塞納河右岸,從巴黎聖母院往協和廣場走。進入夏季,巴黎的白天格外漫長。當時已經是19:30時了,但太陽猶如午後光景。它懸掛在偏西天空里,陽光經河面的波光折射而來,猛烈得讓人睜不開眼。人們結束了一天工作,聚集到河邊,塞納河岸就熱鬧起來,變成了巴黎人的客廳。臨水岸堤一溜兒坐滿了人,情侶依偎私語,友朋歡笑暢談。河邊岸線的步道上,很多人席地而坐,擺開啤酒、飲料和零食,觥籌交錯,開懷暢飲。更有血氣方剛的年輕人,沿著河堤跑步、輪滑,練習難度極高的滑板。到處都是歡聲笑語。也許亞洲面孔引人注意,當我一路走過的時候,河岸上不斷有人微笑示意,熱情招呼。

在聖母院現場,巴黎人的悲傷和沉默震動了我;在塞納河兩岸,巴黎人的熱情和熱烈又感動了我。一個民族既能承受命運的無常和創痛,又能讓生活開出爛漫之花,那她必然蘊含著澎湃的生機,不屈的偉力。

教堂:父與女的虔誠和童真

4月18日下午7時許,距我離開巴黎還有兩個鐘頭。在巴黎火車站吃過晚飯後,我來到車站旁邊的聖文生·德·保祿教堂。按照基督教的傳統說法,這一天正是耶穌受難日的前夕,基督教的「聖周」宗教活動即將進入高潮。

那時候教堂正在舉行宗教儀式。椅子都坐滿了人,一些教眾就在走廊門口的台階席地而坐。對他們來說,這註定是一個難忘的「聖周」,因為巴黎聖母院作為天主教巴黎總教區的主教座堂,就在「聖周」期間遭受了這場火災。

按照宗教儀軌的規程,教眾虔誠地祈禱、歌詠。也許莊嚴肅穆的宗教儀式,可以撫慰他們的悲傷。一位三十多歲的男子,懷裡抱著年幼的女兒,在教堂的迴廊通道來回走動。每當管風琴響起,唱詩班開始歌詠的時候,他就跟隨著歌詠起來。他終於穿過通道,走到教堂後排,跪在地上虔誠祈禱。他懷裡的幼童抬起頭來,好奇地仰望父親的臉,伸出手去撫弄他。父親俯下臉來,眼裡充滿溫柔的深情。他輕輕地親吻女兒的額頭,小女孩就「咯咯」歡笑起來。

聖文生·德·保祿教堂里,一位男子跪在地上祈禱,他懷裡年幼的女兒抬起頭來,好奇地仰望父親的臉。

這父與女的虔誠和童真,讓人感受到未來和希望。一代又一代,人事會有更替,但血脈在延續、情感在傳遞、文化在傳承。每個艱難的時刻,最終都會變成歷史的一部分,成為前行者的勇氣和力量。

離開巴黎的時候,窗外正是萬家燈火。列車飛馳地掠過城市,駛向漆黑的曠野。我的耳邊迴響起計程車司機的一段話:「我愛巴黎,我愛聖母院,我們將重建它。也許五年,十年,十五年,總之它一定會回來的。事實上,它從來都不曾離開,永遠都跟我們在一起。」

(編輯郵箱:ylq@jfdaily.com)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觀新聞 的精彩文章:

電影《中國女排》正式啟動,定檔2020春節喚醒全民記憶
金山區啟動垃圾分類文明風尚行動,同時發布363個垃圾分類志願服務項目

TAG: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