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祠堂「冷」知識

祠堂「冷」知識

來源:《家族企業》雜誌

(微信公眾號ID:jiazuqiyezazhi)

作者:王鶴鳴 王澄

祠堂是中國古代一種祭祀性、紀念性建築,「祠」字本身就包含有祭祀的意思,中國古代的祭祀包含有感恩和紀念意義。

中國祠堂建築大體有以下類別:一是同一血緣的宗族或家族祭祀列祖列宗的場所;二是專為祭祀某一個著名人物而建的,叫「專祠」;三是祭祀神靈。上述祭祀建築中,凡是房屋建築,即「人們祭祀祖先、賢哲或神靈的房屋」,就是祠堂建築。

在這其中,又有生祠、行祠、合祠、群祠、女祠等特殊類別。

生祠所謂生祠,是指不是在名人死後而是在生前建立的祠堂。一般來說,名人專祠都是在賢達之士去世以後才建立的,但也有一些先賢祠是建立於賢達之士去世之前,這就是所謂的「生祠」。祠堂是祭祀死者靈魂的殿堂,歷史上建生祠的事例並不多見,非建有大功績者,不會設生祠祭祀。建立「生祠」的原因,是因為此人生前就已具有較多的業績,並在社會上和群眾中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之故。例如海南安定縣城東的王弘海祠、河北大名縣城東的狄仁傑祠等,都是這種生祠性質的先賢祠。

在靖江市,建有抗金民族英雄岳飛的生祠。江南百姓為岳飛建生祠是期望岳飛等抗金將領能恢復中原。

歷史上也有為權貴姦邪之人建立生祠的,明代為權臣魏忠賢建生祠就是突出一例。明朝天啟年間(1621-1627),魏忠賢宦黨專政,一些投於魏忠賢門下的姦邪之士,為了升官發財,巴結討好魏忠賢,居然掀起了一股為魏忠賢立生祠的狂潮。短短一年之中,建生祠40個,動工與規劃中的生祠數不勝數,有的官員建七個,有的建四個,凡不參加建生祠的官員,即遭罷免。

行祠能享有行祠地位的都是一些「忠臣烈士」。他們有功於國家,所以專門建廟來祭祀他們,並行之於政令。對於「忠臣烈士」的家族來說,他們除了常規性的祭祀之外,也可以在祠廟裡開展祭祖活動。這種做法,於禮於法都是允許的。不過,國家已經專門為這些「忠臣烈士」建造了「專祠」,讓全體鄉民集體祭祀,族人如果再在家中重複祭祀,那就消除了隆重的程度;但如果置之不祀,對整個家族來說,又有怠慢之嫌。於是族人們想出了一個辦法,到 「專祠」中把廟神請出,然後在各地建「行祠」以祀。今天位於屯溪東率口的程氏宗祠,當年就是為程靈洗所設的一個「行祠」。

合祠中國大多數的祠堂建築都是專門為一個人而設立的,但是另外還有一部分祠堂建築,其主人不是單獨一個人,而是由幾個人聚合而成,這就是所謂的「合祠」。建立合祠的原因,不外乎這樣幾種:一是由於祠堂主人在生前為同一門派,例如陝西丹鳳縣四皓祠。二是由於祠堂主人的生平事迹或社會影響相似,例如四川綿陽市李杜祠。該祠位於四川綿陽市芙蓉溪東岸,所祀對象為唐代大詩人李白與杜甫。三是由於祠堂主人的身世遭遇相同,例如海南海口市五公祠。

「五公」是指唐宋兩代被朝廷貶到海南的五位歷史名臣,即唐朝宰相李德裕、宋朝宰相李綱、趙鼎及大學士李光、胡銓。他們萬里投荒,不易其志,為海南島的文化教育、經濟的發展做出了不朽的貢獻。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雷瓊道道台珠采修建海南第一樓紀念「五公」,故名五公祠。

群祠「群祠」是一種與合祠既有聯繫,但又有一定區別的祠廟建築形式。它所祀奉的對象,不像合祠那樣是由幾個主要人物所組成,而是一種以群體形象的形式出現的祠廟建築。例如福建省福州市馬江昭忠祠就是一座群祠。昭忠祠是福建省福州市馬尾區的一座忠烈祠,位於馬尾區馬限山頂及山麓,是為紀念1884年中法馬江海戰中戰死的中國官兵而建立的祠堂。吳郡名賢總祠也是一座群祠。江南地區人文薈萃,道光八年(1828)蘇州巡撫陶澍、布政使梁章鉅購張姓房屋,建吳郡名賢總祠,在總祠中祭祀從周代以來蘇州歷代名賢570人,並且摹刻真像於石。

女祠專門建有女祠是徽州祠堂的重要特點。為什麼徽州有的宗族要建造女祠呢?是否為「貞潔婦女」而建立的專祠呢?歙縣呈坎前羅氏宗族《羅氏宗譜·宗儀八條》「妥神靈」條,對宗族建造女祠的原因和目的作了說明。

其文曰:「至於女主,當峻其防。蓋言不逾閨,祭不受胙,男女素著遠別之文。生則異室,主則同堂,幽冥有不安之魄。當專立一室,分妥諸靈。登貞烈者於左方,藏封誥者於右室,則祭儀斯盡,教本能敦矣。」

由此可見,歙縣呈坎前羅氏宗族與貞靖羅東舒先生祠的右方各建一座女祠,為的是男女「生則異室」,死後如果 「主則同堂,幽冥有不安之魄」,所以「當專立一室,分妥諸靈」。「登貞烈者於左方,藏封誥者於右室」,明確地說明女祠不是專為供奉「貞潔婦女」而設。

(作者是上海圖書館原黨委書記兼歷史文獻研究所所長,本文摘編自作者所著《中國祠堂通論》本文詳見於【《家族企業》雜誌2019年4月刊】 未經本刊授權,不得轉載;經本刊授權轉載的,請註明來源。)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家族企業雜誌 的精彩文章:

現代家族的傳統實踐:楊氏家族追本溯源記

TAG:家族企業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