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誇尤拉的數字藝術讓人獲得了重新認識世界的機會

誇尤拉的數字藝術讓人獲得了重新認識世界的機會

在我十二、三歲左右,第一次接觸到 Photoshop 的時候,被其中那個叫做「取色器」的工具深深地迷住了。一個實驗室滴管模樣的圖標,在各處輕輕一點,就能把那個位置上的顏色給複製下來,而這個顏色總跟我想像的不太一樣:眼睛看到的明明是一條鮮艷的紅領巾,但點擊陰影部分時,得到的卻是一種暗棕色,而點擊明亮一些的部分時,又得到一種接近於白色的顏色。有那麼一段時間,我總想把眼睛看到的一切都放進 Photoshop 裡面用滴管去點一點,看看它的本來面目到底是什麼樣的。現在想來,那個還處在探索世界階段的我發現了一種全新的觀察世界的方法。在昊美術館"誇尤拉個展——非對稱考古學:凝視機器」的展覽現場,我回憶起了這段經歷。

Quayola,地層#1,高清視頻, 2014, 天頂投影、雙聲道, 760 x 430 cm,致謝藝術家

展覽入口處,一塊大屏幕安裝在天花板上,展示著高清的巴洛克式建築風格的教堂天頂和壁畫。畫面優雅地旋轉著,讓人有些暈眩,一時間忘記自己其實是站在一個現代主義的美術館建築中。突然,壁畫中開始飛快地翻出一片片形態大小不一的三角形碎片,顏色與繪畫原本的色彩一致,就好像某種力量正在以自己的邏輯消解著這一幅來自人類宗教文化的圖像。背景音樂中鋼琴清脆的高音使這些碎片具備了實物的質感,也加強了身臨其境的體驗。這是義大利藝術家誇尤拉(Quayola) 2008 年的作品《地層#1》(Strata#1),藝術家藉助計算機呈現出具象與抽象、古典藝術與新技術之間的碰撞。

來自昊美術館(上海),「誇尤拉個展:非對稱考古學——凝視機器」,攝影:1st-im studio

與之相對應,屏幕下方展廳一角擺放著一尊 2 米多高的白色大理石雕塑,定格了希臘化時期雕塑中的經典形象拉奧孔試圖從幾何碎塊中掙脫出來的瞬間。

藝術家誇尤拉的作品總是利用複雜的計算機數字技術去分析、處理和重建現有的圖像。展覽通訊稿用「通過機器的視角再次發現自然」來精當地概括此次展覽。現場展出的《遺存》(Remains)系列作品似乎能夠更直觀地體現這句話的意思:這一系列版畫遠看是一片生機勃勃的樹林的黑白照片負片,近看時,才發現那不過是無數細小的圓點。在觀看了同時展出的製作視頻後,觀眾就會意識到,這件作品是用激光測量系統掃描環境後在計算機中構建出來的,可以比喻地說成是「計算機看到的自然」。

來自昊美術館(上海),「誇尤拉個展:非對稱考古學——凝視機器」,攝影:1st-im studio

來自昊美術館(上海),「誇尤拉個展:非對稱考古學——凝視機器」,攝影:1st-im studio

這些作品動搖了人們尋常的感知方式。誇尤拉的創作總是從一些人們習以為常的圖像入手:經典的建築形式、廣為流傳的大師雕塑與繪畫,以及優美的然風景。這些圖像在人們腦中有著某種根深蒂固的地位——識別度高、含義明確,因此它們發生數字化扭曲之後,即帶來強烈的顛覆感。誇尤拉在作品中既呈現抽象、人工的技術圖像,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經典圖像的特質。在此次展出的《圖像志#20》(Iconographies#20)中,早期巴洛克畫派藝術家魯本斯的油畫《獵虎》化為了一系列抽象的幾何圖形,但其原始的色彩卻被保留了下來;在《夏日花園》(Jartin d』été)系列影像中,花園風景視頻素材經過一系列數字處理後,獲得了印象派繪畫的色彩與筆觸;而雕塑《拉奧孔》(Laoco?n)則保留了拉奧孔的痛苦神態。也正是因為如此,經典之美在一定程度上被繼承在新作之中,傳遞給今天的觀眾,使之在形式上具備足夠的震撼力,吸引觀眾去觀察,並從而能引誘他們一步步走出自己原本所認識的那個世界。

來自昊美術館(上海),「誇尤拉個展:非對稱考古學——凝視機器」,攝影:1st-im studio

誇尤拉的創作來自於他對圖像本身的迷戀。在展覽開幕日的對談活動上,誇尤拉談到自己十幾歲時被哥哥的建築圖冊所吸引的經歷,「很快,我發現我感興趣的不是建築,而是建築的圖像,」他說。他也談到了德國攝影藝術家們在作品中對照片所進行的的人工處理。與此相同,在誇尤拉的作品中,圖像也脫離了它所指示的現實,獲得了自身的生命。

德國藝術家 Andreas Gursky 作品,Times Square, New York 1997,作品由藝術家對真實拍攝的照片加工而成,圖片來自網路

雖然藝術家的作品是開放給觀眾解讀的,但若把這些作品理解成計算機製圖能力的展示,可以算是一種比較糟糕的誤讀了。誇尤拉絕不是想要炫耀自己通過十幾年的藝術實踐如何掌握了用計算機畫畫的技巧。「我感興趣的不是結果,而是過程,是計算機識別世界的能力,」他在對談中說。實際上,展覽現場已經很好地表現了這一點。

《雕塑工廠》(Sculpture Factory)是誇尤拉最近的一系列作品。展覽現場的玻璃房間中,一台庫卡機械臂正根據指令快速地雕琢著雕塑,雕刻下來的白色飛沫像雪花一樣覆蓋了這台機器。房間外,一系列半成品雕塑按照完成程度排列開來,展現了機器工作的過程。而計算機/機器創造雕塑的過程,實際上反映了它「理解」和「分析」這個 3D 圖像的過程——顯然和人腦的自然邏輯十分不同。仔細觀察和分析這些雕塑的實現步驟,感覺就像是正在研究另個物種的大腦是如何運轉的。

來自昊美術館(上海),「誇尤拉個展:非對稱考古學——凝視機器」,攝影:1st-im studio

來自昊美術館(上海),「誇尤拉個展:非對稱考古學——凝視機器」,攝影:1st-im studio

2019 年,數字技術已經無孔不入地融入時代,如果談及藝術時,依舊僅僅把技術當成是「快速做圖好幫手」或者某種處理圖像「濾鏡」,不是對技術缺乏想像,就是對藝術缺乏想像。誇尤拉並不膜拜技術本身,而是將之視作表達的必要工具。

圖像志#20根據魯本斯《獵虎》,系列噴墨列印(6張), 2014, 180 × 120 cm /每張,致謝藝術家

那麼,最後一個問題是,動用那麼多的計算機與機器去研究和重新創造幾張圖像,真的有必要嗎?我想這其中必然具有許多趣味,就像你重回了初生的狀態,獲得了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重新認識世界的機會。除此之外,我想圖像上的顛覆可以推衍到圖像背後。誇尤拉在作品中選擇了諸多經典的建築與藝術圖像,在圖像的顛覆作用下,同樣經典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也發生了動搖,而文明就是這樣進步的。

「誇尤拉個展——非對稱考古學:凝視機器」將在昊美術館(上海)展出至 2019 年 6 月 2 日。

在下方瀏覽更多展覽現場圖片:

以上 6 張圖片均來自昊美術館(上海),「誇尤拉個展:非對稱考古學——凝視機器」,攝影:1st-im studio

Quayola,拉奧孔,雕塑, 2016, 粉狀白色大理石, 230 x 123 x 130 cm,致謝藝術家

// Written by : 陸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VICE中國 的精彩文章:

賣原味是一門生意,不是輕鬆賺快錢的美差
VICE 創建了一個描繪性少數的免費圖片庫

TAG:VICE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