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隨筆:李北陵和他的雜文

隨筆:李北陵和他的雜文

文/莫測

隨筆:李北陵和他的雜文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這幾年,詩歌火了,小小說火了。在這之前,散文也曾火過一陣子。就是沒見雜文火了。但我斗膽預言:雜文要想火,海南遇到河南——難上加難。

曾經紅極一時的、在中國報界非常有影響力的、獲過多項榮譽的《雜文報》於2015年宣告停刊了。接著,不少省市的雜文學會也解散了。以前的報紙,幾乎每個版面上都有一篇評論,即雜文。老報人說,那叫「報眼」。即報紙的眼睛(也稱報紙的窗戶)。可不知從何時開始,這雙「眼睛」給閉上了。年前參加雜文學會的年會,舉目一望,參會者全是白髮蒼蒼的老人,無一年輕人。雜文作者,十之八九被視為「刺頭」、「憤青」。有的甚至把他們當成了「爭議人物」、「危險人物」。我一位同事就因一篇點中肯綮的雜文而被邊緣化、沙漠化。不少雜文作者因此寒了心,擱了筆。

在雜文處境如此低靡的情況之下,重慶有位名叫李北陵的老師,居然還在樂此不疲地寫雜文,還在挑刺揭短找不痛快,可見其是吃了豹子膽的。不過,竊以為,作為一個文化人,這「豹子膽」還應該吃,應該理直氣壯地吃。火與不火與自己無關,火與不火與雜文無關,而敢不敢「橫刀立馬」,敢不敢高舉「匕首」與「投槍」,卻與文化人有著千絲萬縷之關聯。

隨筆:李北陵和他的雜文

文化人,應該是繼承傳統文化的旗手。我們當前在倡導繼承傳統文化,而雜文就是中國傳統文化形式之一,它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代,它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價值。雜文犀利的筆鋒,旗幟鮮明的立場,對揚清抑濁、懲惡揚善和諫言獻策都起了不可磨滅的重要作用。我們不能讓雜文這種傳統文化形式失傳。要傳承它,首先應該從文化人開始。文化人要尊重雜文,熱愛雜文,書寫雜文。要把不為功利所左右,眾人盡醉而獨醒,眾人皆蚩而獨慧的雜文人精神傳承下去。

無疑,北陵老師一直堅守著雜文這塊陣地。一直高舉旗幟,衝鋒陷陣,哪怕現在僅剩他一人了,他也沒有丟盔棄甲,繳械投降。這種「人在,陣地在」的精神,不是我們一直倡導的戰士精神嗎?

隨筆:李北陵和他的雜文

書寫雜文,是文化人的責任與擔當。這種責任與擔當就是「憂黨、憂國、憂民意識」。文化人應該具有「心存憂患、肩扛重擔、經天緯地、利濟蒼生」的社會責任。雜文,是承載這種責任的重要載體之一。北陵老師的《國家賠償應與官員問責掛鉤》《美國煤炭逆襲天然氣》《做官,不能缺失人文素養》《教授窮得走穴非社會之福》和《輿論「監督是正面報道」應成共識》等雜文,就是憂黨憂國憂民之文,是敢於擔當之文,是盡職盡責之文。它雖說不上是社會發展的「方向標」,但至少是社會和諧穩定的「黏合劑」,是在彰顯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基因。

隨筆:李北陵和他的雜文

社會需要白靈鳥,也離不開啄木鳥。老來有詩名在《森林》一詩中說,「百靈鳥太多太多」,「啄木鳥太少太少」。的確,這是事實。但是,這是一種不正常的現象。如果醫生見了病人不治,編輯發現語病不改,清潔工看著垃圾不掃,交警發現違章不糾,大家都睜隻眼閉隻眼,都當好好先生,都說假話唱讚歌吹牛屁,這社會將成何體統?

北陵老師有一雙啄木鳥般的眼睛。這雙眼睛不但晶瑩剔透,而且含不得半粒沙子。他發現「令人惆悵的中國文學生態」,馬上在《文學創作弱化,批評難辭其咎》一文中毫不留情地予以了針砭:「恕我直言,倘然批評界依舊集體失語,我們對這樣的(這是一個孕育偉大文學的時代)前瞻似難抱樂觀的態度」。當他發現「豬圈火鍋」、「滴滴畏」這些店名招搖於市之時,馬上意識到它是一種有礙城市文明的「低俗文化」,並在《店名也是城市文化的符號》中鮮明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城市的店名和店名背後所隱含的理念,反映城市的追求和市民的精神境界,折射城市的文化傳統和底蘊。」當人們都伸長脖子準備欣賞天門洞的飛行表演之時,北陵老師卻在《我為天門洞捏把汗》一文中潑了一瓢冷水:「中國只有一個張家界,只有一個鬼斧神工的天門洞。也許你組織者個人輸得起,但中國卻輸不起!」

隨筆:李北陵和他的雜文

北陵老師似乎從事過新聞工作,他總有新聞記者捕捉「新聞點」的洞察力和敏感性。譬如「3.21」響水事件發生之後,各地根據上級精神,紛紛進行全方位整改。此舉似乎無可非議。但北陵老師卻看得更深更遠。他從一個側面敏感到了另外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他在《響水一聲巨響掀起狂飆》中說:「事後的狂飆整治是必不可少的,但從長遠看,防範事故、避免災害、颳風搞突擊運動,一人生病全家吃藥,絕非可取之法」。同時提出了自己的主張:「對細節的制度化關注,對小事的常態化實做,這或許才是最切實際最有效的治本之策。」

北陵老師這種「洞察力和敏感性」來自哪裡?來自紮實的理論功底、廣博的知識沉澱、豐富的社會閱歷和對這片土地,以及生活在這片地之上的人民深深的、真摯的愛。

「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北陵老師的雜文有些「苦口」,有些「逆耳」,但都是肺腑之言,都是善意批評。它雖然沒有白靈鳥唱得婉轉動聽,但它唱得中肯鏗鏘。應該說這才是世界上最優美、最悅耳的讚歌。

「人間正道是滄桑」。要世道清明,民風純樸,社會文明進步,就必須形成「路見不平大聲吼」和「老鼠過街,人人喊打」的良好氛圍。多栽花,少栽刺,甚至只栽花,不栽刺和「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做法有百弊而無一利。

隨筆:李北陵和他的雜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作家薈 的精彩文章:

散文:父親,我欠你一句對不起
隨筆:熟人的頭像、昵稱有意思

TAG:作家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