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繼「平成廢柴」,日本「令和」一代也已經有外號了

繼「平成廢柴」,日本「令和」一代也已經有外號了

在日本,「昭和男兒」「平成廢柴」,這些具有時代特色的標籤性稱呼,相繼退入歷史的帷幕。傾聽著「令和」匆匆來臨的時代腳步,人們不禁想問:新時代的日本人呈現的將是什麼的新形象?

在討論新形象之前,我們不妨重溫一下舊形象。在日本,提到「昭和」,人們的腦海中都會呈現出一道「切割線」——1945年。儘管「昭和」的起始與終止年分別是1926年和1989年,長達64年之久,但是由於1945年(昭和二十年)日本的戰敗,讓人們不得不把「昭和」年代劃分為「戰前昭和」和「戰後昭和」。在「戰前昭和」將近20年期間,日本瘋狂地對外發動了侵華戰爭,不僅給被侵略國家帶來深重災難,也導致310萬日本人在戰爭中死亡。這其中,大多是遭受軍國主義驅使的人。

在「戰後昭和」的40多年間,日本憑藉著「終身僱用制」「年功序列」,以及「企業內工會」三種企業管理「神器」,在戰敗的廢墟上重新崛起,躍身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其中,湧現出來的「企業戰士」「商業戰士」,展現出「熱血男兒」的精氣神。

從1989年開始,伴隨著裕仁天皇病故,明仁天皇繼位,日本的年號從「昭和」轉入「平成」,時代特徵也發生了變化。截至2019年4月30日,明仁天皇的「生前退位」,「平成」也將落下帷幕。就在這個時候,筆者閱讀了東京大學教授吉見俊哉等9位學者共同撰寫的《平成史講義》一書。

從時間的節點上看,這本書好像是在催促明仁天皇「退休」一樣,或者是想在明仁天皇健在的時候就「蓋棺論定」。從內容上看,這些學者們沒有高唱讚歌,而是近乎苛刻地把「平成史」定位為一部「失敗史」,甚至稱為「第二次戰敗」。他們從政界、經企界、媒體界、教育界等方面的變化,論述「平成」30年經歷了泡沫經濟崩潰、挫折、萎縮、危機,指出日本在平成年間陷入「國際化」「網路化」「少子高齡化」的怪圈。對於這種評價,或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不能否認的是,「平成廢柴」就是這種時代背景下登場的一種稱呼。這裡面,有客觀描述,也有幾分無奈的悲哀。

接下來,從2019年5月1日開始,隨著德仁皇太子的即位,日本將啟用新的年號——「令和」。當人們還熱切關注新「年號」是否「脫中」的時候,日本媒體卻聚焦現在日本的年輕人,稱他們不願意和父母進行交流,感覺「麻煩」,同時熱衷於智能手機。來自日本業界團體「計算機娛樂協會」的數據統計則表明,2017年在智能手機以及平板電腦上玩遊戲有3514萬人,是2013年人數的1.3倍,占日本總人口的大約四分之一。由此,筆者預測日本將出現「令和電玩」一代新人。

「令和電玩」這個稱呼,如果在漢語發音時帶上兒音,或許會感到一種奚落、嘲弄之意,或許被認為是一種貶義。但是,筆者認為,「電玩」正在成為一種日本社會的發展趨勢,青少年熱衷看手機、玩遊戲,圈子越來越小,行動越來越少,而社會上則智能產品不斷湧現,從無人駕駛汽車到無人機,從機器人到智能辦公,這一切都是「電玩」的社會化表現,也會靠在「電玩」中成長起來的一代人發揚光大。

記得筆者在採訪日本一位機器人工程師時,他就說過:「我是看手塚治虫的《鐵臂阿童木》長大的。那個時候,機器人還是一種理想。現在,機器人在我們手中已經變成一種現實。」正因為這樣,一代「令和電玩」,有可能引領日本的「智能革命」,有可能提升日本各種「電玩」的產品質量和數量,有可能讓日本用一種新的方式走向世界。不管怎樣,日本的「令和電玩」一代是值得我們關注的。(作者蔣豐是南京大學華智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時報評論 的精彩文章:

進一步惡化美歐貿易關係的炸彈來了

TAG:環球時報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