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中國北方的這四個省份原來是這樣被撤銷的!

中國北方的這四個省份原來是這樣被撤銷的!

(⊙_⊙)

據說地球人民都關注分享我局了(⊙v⊙)

NO.976-消失的塞北四省

作者:坤輿

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棉花

在一些關於民國的影視劇尤其是抗戰電影里,我們常常聽到「察哈爾、熱河、綏遠」這些地名。這都是已經消失在歷史裡的省份,唯有在某些城市裡,還存在著「熱河路、察哈爾路」之類的路名,印證著電視劇的說法。

比如南京的熱河路和察哈爾路

這些名稱的來源就是民國時期我國北方的四個省份,分別是熱河省、察哈爾省、綏遠省、寧夏省,被稱為「塞北四省」。

如今,熱河、察哈爾、綏遠三省早已不復存在,唯一僅存的寧夏也曾消失過一段時間,如今面積也比以前縮小了很多。那麼,這四個省從何而來,又為何消失呢?今天就來說說「塞北四省」的故事。

拆分內蒙古

塞北,廣義範圍包括今天我國的內蒙古自治區、蒙古國全境以及俄羅斯的貝加爾湖周邊區域。「塞」有邊塞的含義,代表長城,該區域大體位於長城以北,故名「塞北」。

塞北可以是一個非常大的範圍

(南面標註地點為明朝九邊,除了遼東鎮)

自古以來,長城是農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分界線,漢人王朝的統治範圍絕大多數時間在長城以內。長時間的政治隔離和文化差異形成了「塞北在國門以外,非中國本土」的概念。

在廣闊的「第二階梯」上

水資源的差異形成一條潛在的分界線

農業社會及生活方式向缺水地區的擴展是艱難的

清朝入關後,長城內外被統一納入清廷的版圖內,塞北成為了中國領土。清朝皇帝以蒙古大漠為界,把塞外分成了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塞北」一詞成為了一個地理概念,指代我國長城以北的整個蒙古高原區域,這一稱呼一直延續到民國。

雖然此時的清朝已經進入「火藥帝國」階段

不過要維持如此龐大的勢力範圍和宗藩關係

也是要依靠複雜的政治技巧和制度安排

(底圖來自中國歷史地圖集)

1912年,清王朝滅亡,中華民國在內憂外患中建立。但晚清留下的爛攤子還是沒有解決,甚至因為皇室的崩潰而惡化了。

此前,趁著清廷搖搖欲墜,沙俄就曾趁機策動漠北蒙古的格魯派藏傳佛教首領哲布尊丹巴八世,宣布外蒙古獨立,並驅逐了清政府駐庫倫辦事大臣。1912年底,外蒙古軍已經南下,意在將全部蒙古區域從中國分裂出去。

俄國人可是計划過吃下整個長城以北的

(底圖來自中國歷史地圖集)

北洋政府還是爭氣的,很快派兵進入內蒙古並於1913年平息了叛亂。但外蒙古卻仍然在沙俄支持的傀儡政府手中,雙方還簽訂了《中俄聲明》,沙俄承認外蒙古屬於中國領土,卻要求中國承認外蒙古自治,不允許中國政府派遣官員、軍隊,也不準移民。

出兵外蒙的徐樹錚將軍值得人們記住

(徐樹錚在庫倫時期與外蒙古王公合影)

(來自wikipedia)

外蒙古自治,使中國北部邊疆防線大幅向南壓縮,內蒙古成為邊防最前沿。為維護邊疆安全和國家穩定,政府急需加強對統治薄弱的內蒙古地區的管理。

如果外蒙古完全倒向俄國

對於中國將是巨大的威脅

但內蒙古面積廣大且地形狹長,地跨中國東北、華北、西北三個地區,管理起來非常不便。於是在1914年,北洋政府頒布法令,在內蒙古內部設置「熱河、察哈爾、綏遠」三個特別區,將內蒙古一分為多。

不過這三個特別區還不能等於今天的內蒙古

今天的內蒙古還要算上西部和東部的大片區域

這些區域當屬還在甘肅以及東北省份的範圍內

在這之前,清朝末年,東北地區改行省制之時,將漠南蒙古東部(蒙東)的一部分盟旗分別劃歸奉天、吉林、黑龍江三省,清政府還計劃在蒙古其他盟旗繼續分設行省,但因辛亥革命的爆發,這一計劃未能繼續施行,所以後來一段時間所稱的內蒙古範圍是不包括蒙東地區的這一部分。

也就是這一部分

鑒於三個特別區人口稀少、經濟總量低的特點,北洋政府也向其中兩個特別區內部劃入了部分臨近省份的土地。

這三個省都是以很少比例的農業區和城市中心

來維持廣闊的不確定的緩衝地帶

(下圖黃色為農業區)

熱河由內蒙古東部、遼寧西部和河北東北部組成;察哈爾大部由內蒙古的錫林郭勒盟、河北省西北部和山西北部組成;綏遠由內蒙古中部的烏蘭察布草原和河套地區組成;內蒙古西部的阿拉善高原劃入甘肅省。

熱河和察哈爾

包括了今天遼寧、河北、山西的很大一塊

尤其是河北,當時的南部河北則是直隸

「塞北四省」的雛形就這樣形成了,此時雖未正式建省,三個特別區政府卻實際上行使省級軍政大權,並且遷入大量漢族人口屯墾戍邊,形成「蒙漢雜居」的狀態,加深了民族之間的交流,強化了中央政府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了外國勢力對北部邊疆的滲透。

其實很多地方不適合大規模農業開發(粗放開發)

(西遼河南岸)

「塞北四省」正式建立

1927年,北洋政府覆滅,但外部的威脅更多了。俄國勢力不用說,日本也加快了其侵華步伐。為防止北部邊境失控,1928年,國民政府正式將熱河、察哈爾、綏遠三個特別區設為行省,並從甘肅省中划出寧夏道八縣與原內蒙古的阿拉善和額濟納合併建立寧夏省。

至此,原來的特別區全部改省,「塞北四省」正式建立。

可以到圖中找一找熱河、察哈爾、綏遠、寧夏

(來自wikipedia)

隨著抗日戰爭的到來,「塞北四省」在抵抗日本侵略中的作用益發明顯。

熱河: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軍佔領東北,並對關內步步緊逼。駐守在熱河周邊的中國軍隊同仇敵愾,從「熱河戰役」到「長城抗戰」,中國軍隊多次奮起反擊。

日軍進入承德城

(來自wikipedia)

被迫「歡迎」日軍進城(承德)

(來自wikipedia)

雖然在裝備精良的日軍炮火下節節敗退,卻在一定程度上遲滯了日軍的進攻步伐,直至1937年日軍發動全面侵華戰爭。

長城戰役中手持大刀的中國士兵

(來自wikipedia)

察哈爾:

抗日戰爭期間,八路軍在包括察哈爾省南部在內的正太鐵路以北,張家口、承德一線以南的區域內建立了第一個敵後抗日根據地「晉察冀抗日根據地」。抗日戰爭中,根據地內的抗日軍民多次發動游擊戰和陣地戰,殲滅數十萬日偽軍,多次粉碎日軍的掃蕩,成為敵後抗戰的楷模。

在晉察冀邊區第六團和靈邱城民兵的進攻下

光復了日軍佔領的山西靈邱縣城

(來自wikipedia)

綏遠:

日本曾計劃佔領整個內蒙古地區,從整個北方包圍中國。

但內蒙古被一分為四,中心化程度降低,緩衝了日本人的突進。同時,「塞北四省」的層層設防,使得日軍在佔領熱河、察哈爾的過程中消耗了較大精力,進攻綏遠後期,已是強弩之末。

1935年,傅作義在百靈廟痛擊日軍,取得「百靈廟大捷」。從此,日軍與中國軍隊在綏遠境內西端與南段形成相持,雖然日軍佔領包頭和歸綏兩大重要城市,但再也無法向前推進,這一點與南方的武漢一線極為相似。

日軍侵佔了前套平原

但也無法再向後套和西套推進了

寧夏:

寧夏雖處於戰略後方,雖未被日軍鐵蹄涉足,但日軍六次空襲轟炸寧夏。因寧夏地處中國西北,向北與外蒙古接壤,向西直通新疆,居於蘇聯物資援華主線路周邊,戰略地位極其重要。

抗戰期間,寧夏軍民一直在人力、物力上支持前線,保證了寧夏區域牢牢控制在我國手中,從而保障了一批批國外援華物資源安全在國內進行運輸。

恢復內蒙古本來面貌

建立「塞北四省」,雖然在抵禦外敵、穩固邊疆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然而在內蒙古地區已經實行了多年的盟旗制度,在其之上繼續設置行省受到了蒙古貴族強烈抵觸。內蒙古地區被一分為四,原來的內蒙古地區不復存在,也讓蒙古族同胞在情感上難以接受。

盟旗制度等多種制度有利於清朝維持巨大的國家體量

此時距離清朝滅亡還不到半個世紀

雖然時代變了,人和制度的轉變卻只能慢慢來

(底圖來自中國歷史地圖集)

自1928年國民政府在內蒙古地區設省以來,蒙古族的王公貴族掀起了「反改省運動」,多次要求國民政府取消「塞北四省」。

國民政府對此要求不予理睬,並進一步對內蒙古地區移民開墾,以至於漢蒙矛盾一度激化,最終於1943年爆發「伊盟事變」。

我黨則支持民族自治,受到了蒙古族同胞的歡迎。1936年,聯合蒙古族同胞在伊克昭盟創建了抗日根據地,到1938年已擴展至察哈爾、綏遠的多個區域,並成為了陝甘寧邊區的屏障。

1945年抗戰勝利後,隨著解放區範圍的擴大,「內蒙古」重新復出被提上了日程。

1947年,內蒙古自治區正式成立,所轄區域除了之前蒙東部分地區為主體外,同時將察哈爾省大部、熱河省北部劃入了內蒙古自治區版圖。

此時的內蒙古自治區大約只有現在的一半

察哈爾省被壓縮得幾乎沒有存在感

雖然在建國後獲得了山西雁北地區

(1951年)

(底圖來自http://www.onegreen.net/)

1949年,新中國建立,困擾了中國多年的邊疆危機終於結束了。原本作為戰時臨時軍事區劃的「塞北四省」已經沒有了原來的戰略價值,而且四省經濟凋敝、人口稀疏、缺乏像樣的大城市,對經濟發展非常不利。撤銷「塞北四省」也勢在必行。

1952年,察哈爾省被第一個撤銷,其土地分別被併入內蒙古、河北和山西。1954年,綏遠省被整體併入了內蒙古自治區,成為「塞北四省」中第二個被撤銷的省份,內蒙古首府也遷往位於綏遠的歸綏市,並複名歸綏為呼和浩特(庫庫和屯)。

1954年,寧夏省全境併入甘肅省。1955年,熱河省被撤銷,土地併入遼寧、河北和內蒙古。

1954年的樣子

不過內蒙古和今天還不太一樣(內蒙古西部)

(來自http://www.onegreen.net/)

自此「塞北四省」全部撤銷,只有一省份在消失四年後再次建立。1958年,寧夏從甘肅省中拆分出來,成立寧夏回族自治區。但是這個「寧夏」只有6萬多平方公里,相比於之前的27萬多平方公里的面積小了許多。這是由於原寧夏省的西北部地區為蒙古族聚居區,早在1956年就將此區域由甘肅省劃給了內蒙古。

合體後的巨大的內蒙古

「塞北四省」因國家危難而生,在國家危亡的時刻,擔負起了保家衛國的重任。國家安定後,它們在地圖上消失了,卻在史書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而一個新的內蒙古在「塞北四省」的瓦礫堆上崛起,朝著多元化的方向快速發展,並成為了國家向北開放的重要橋頭堡。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據說地球人民都關注分享我局了(⊙v⊙)

地球知識局微信公號:地球知識局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地球知識局 的精彩文章:

印度大選的背後,不為人知的有這些
定了!山西的總樞紐在這個地方

TAG:地球知識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