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流砥柱的砥柱在哪裡?

中流砥柱的砥柱在哪裡?

有個成語叫「中流砥柱」,形容能在動蕩艱難的環境中能挺身而出,起到支柱作用的那些堅定而獨立的人,就像屹立於黃河激流中的砥柱山一樣。那黃河中的砥柱山在哪裡呢?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起源於青藏高原上青海省境內的巴顏喀拉山脈,一路浩浩蕩蕩宛若一條黃龍奔流五千多公里,流經九省(自治區),最終注入渤海。千百年來黃河作為母親河,雖然哺育了炎黃子孫,但是也經常喜怒無常,泛濫的黃河也給人們造成不少災難。

在地圖上看黃河,讓我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個大「幾」字形。黃河由陝晉交界南流至陝晉豫三省交界處,折向東流。在這個大「幾」字的拐彎處,有個城市叫三門峽市,隸屬於河南省。中流砥柱的砥柱就位於三門峽市東北約50里的黃河河道之中。

在三門峽大壩下游約200米遠的河道中,有個突出水面的小山頭,這個小山頭就是中流砥柱中的「砥柱」。枯水期時,它露出水面一二十米;豐水季節,它只露出一個尖頂。看到這個小小的山頭,是不是有點感覺大失所望?和想像中的在黃河中經受千百年驚濤駭浪而巋然不動的砥柱形象有點相去甚遠?

相傳在古時華夏大地洪水滔天,三門峽一帶更是因為砥柱山阻擋了水路的暢通,黃河洪水肆虐。大禹治水時將阻擋河水的砥柱山劈出人、神、鬼三門,對水路進行疏通,解決了水患。北邊是人門,中間是神門,南邊是鬼門。因此,那裡的峽谷就有了非常形象的名稱叫三門峽,這也是後來三門峽市名的由來。

酈道元的《水經注》中記載:「昔禹治洪水,山陵當水者鑿之,故破山以通河,河水分流,包山而過,山見於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也。」 大禹劈開的三島被稱為人島、神島、鬼島。不過,此三島在上世紀50年代修建三門峽大壩時被炸掉,作為大壩的壩基了。其實在三島下游不遠處還有三島,其中一個就是我們所說的中流砥柱,另外兩個名字叫煉丹爐和梳妝台。

三門峽谷象徵中華民族堅強不屈的中流砥柱這一大奇觀,自古引來無數的遊人遊覽,其中不乏帝王將相、達官貴人,文人墨客更是多不勝數,他們在那裡留下了無數的詩作。如唐太宗李世民曾為中流砥柱題詩:「仰臨砥柱,北望龍門。茫茫禹跡,浩浩長春。」 唐代著名書法家柳公權也留有《砥柱》一詩:

禹鑿鋒鈚後,巍峨直至今。

孤峰浮水面,一柱釘波心。

頂壓三門險,根隨九曲深。

拄天形突兀,逐浪勢浮沉。

等等諸如此類的詩文題字多達七十多篇,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儘管中流砥柱引來眾多文人墨客人的遊覽,三門峽谷三門六島的存在對於歷代的勞動人民的影響也是相當大的。三門峽是黃河沿線的最後一道峽谷,洶湧的黃河之水到此流速甚急,加上亂石暗礁密布,這裡行舟非常困難。三門之中只有北邊的人門最寬,尚勉強可以行舟。中間的神門和南邊的鬼門狹窄,尤數鬼門最險,進入鬼門的船隻很少有不觸礁出事的。這對水運作用比較重要的古代,影響是巨大的。

漢朝時,中原各地的錢糧要通過漕運運至關中,三門峽中流砥柱這裡便是很難逾越的艱難之處,朝廷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對此處的河道進行處理,始終未能解決問題。後來的曹魏、晉朝、隋朝,都曾派官員進行河道的浚冶,還是沒能解決問題。唐朝時,為了保證都城長安的漕糧供應,漕舟到了三門峽就漕糧上岸改為陸運避開中流砥柱那段險道,過三門峽以後再用水運運至長安。這樣中途轉運,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效率很低。

唐朝經過貞觀之治以及開元盛世,唐玄宗時人口達到唐朝頂峰期,長安城成為人口過百萬的世界最大城市,江南運來的漕糧眼看就供應不上了,讓皇親國戚餓肚子哪能成?當時作為轉運使的裴耀卿遂在三門峽東西各建一個糧倉:集津倉(東)和三門倉(西)。中原、江南運來的漕糧存於東倉,經過陸路運至西倉,專門有船隻從西倉往關中運糧。這樣做不必受漕船過多停留河道的限制,效率就能稍微提高一些。可見,在當時的生產技術水平下,還真是拿中流砥柱那段河道沒辦法,倒倉只能說是當時所能想到的最好的辦法了。

金朝滅北宋後,完顏亮遷都燕京,為攻南宋曾想再次遷都開封,從關中伐巨木建開封皇城,巨木結成木筏通過黃河運輸,很多掌控巨木筏的工人在中流砥柱那裡筏毀人亡。清朝時康有為去陝西,經過三門,曾做詩立志要剷平三門諸島,疏通三門航道造福人民,不過後來沒有機會實現他的抱負。

1957年,隨著萬里黃河第一壩——三門峽大壩工程的建設,三門島的人島、神島、鬼島這些困擾了國人千年的障礙,最終在隆隆聲中被剷平變成大壩壩基,不過象徵中華民族堅強精神的中流砥柱依然還在。

更多歷史地理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圖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地圖帝 的精彩文章:

巴倫支海位於挪威與俄羅斯之間,雙方為何沒有平分海域?
鄭和與哥倫布時期,艦隊靠什麼辨別方向?

TAG:地圖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