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瑞士普通人系列1:我森林工,工資3萬多

瑞士普通人系列1:我森林工,工資3萬多

魯曉芙,財經作家,旅居歐洲,以荷比盧為基地,從事全歐洲投資併購業務。

中國經濟已經國際化了,不了解歐洲,有時候,你就不了解中國。

歡迎關註:魯曉芙看歐洲。合作請聯繫微信:Xiaofu_Lu

約30年前,我們住的公寓大樓換新窗戶。一個工人來做了好一陣子,揚起了灰塵,出了些噪音。我準備了清水、抹布、吸塵器,心想,在他離開後我必須費力整理一番才行。但等我送工人出門,回頭要清理時,出人意料的一幕讓我驚呆了幾秒鐘!

透過新窗子,屋外樹木葉子依舊清楚可見,沒有任何臟痕的阻擋,窗框四周及窗下的地板看不到需要清除的塵土;也就是,施工前、後的環境,看不出任何差別;只有在我走近,以手指觸摸,才發覺些許塵埃的殘餘。

那時我才明白過來,除了窗子、工具之外,工人帶來的刷子、小畚箕和黑色大塑料袋是做什麼用的──他把自己製造的垃圾全部清掉!

我在生活中經驗過不同瑞士職工的技術、他們特有的工作倫理,以及待人接物的態度,並興起把這些經驗介紹到中國的念頭。中國社會傳統上看輕技術性職務的從業人員,人人只想上大學,畢業後找個坐辦公室的工作,不論所得如何,至少「看起來光鮮」,而把「常常一身臟」的工作人員稱作「大板鍬,棒棒軍」,卻不願細想,沒有這些大板鍬,棒棒軍,人們如何生活?社會沒有這些人,國家怎麼運作?而「體力工作者」也自我鄙視,不意識到自己污黑的雙手其實閃著金光。

這是文化的錯誤,而改正錯誤永不嫌遲。我試圖訪談瑞士技職從業者,並以第一人稱記錄下他們的故事。受訪者們述說的日常生活小話題,都是針對我事先提問的回復。希望讀者能借著這些小信息,進一步了解瑞士普通人的生活,更讓我們重新認識這些社會不可或缺的技工訓練,為中國帶來一些參考。

在工作中的米羅。


19歲的職校生,如何走進森林工作?

我叫米羅,19歲。目前我正進行第三年森林專業人員的學校和現場實習課程,2019年夏天畢業,到時候可獲得瑞士聯邦林業能力證書(EFZ,Eidgen?ssisches F?higkeitszeugnis)。

自小我就喜歡木頭材質,所以中學畢業前選擇職業時,就特別留意和木材有關的工作。木匠的工作雖然吸引人,考慮到我喜歡在戶外活動,能到森林工作當然最適合了。我的決定並沒遭到爸媽的反對,他們尊重我的選擇。

每周我有1天在學校,4天在林子里工作。課堂上,我們學習認識在森林裡生活的動、植物名稱及習性,了解森林怎麼形成、怎麼造新林,什麼樹在什麼時候可以砍伐,什麼植物在什麼季節有更多發展,什麼土地孕含什麼元素,森林必須怎麼照顧,才能讓它們生生不息等等。

夏天日照時間長,我們每天工作8個半小時,冬天就縮減為8小時。工時的計算是和夥伴一起從公司開車到林地,直到從林地回公司為止,以後我才自己開車回家。我每天帶午餐及點心上班,停在林地的大車上有微波爐,方便溫熱。

和同事一起工作,最讓我開心,他們真是好夥伴。我們必須彼此配合,才能讓工作達到標準,也才能讓自己不至於受傷。下雨或下雪時,仍然要繼續工作實在不舒服,可是沒有別的選擇,我們必須完成預定的目標。

有時我們製作木板長凳,讓健行的人可坐下休息或野餐。有時基於工作需要,必須把某一步道或大面積的林地圈圍起來,這種情況下,我們一向把標示放在顯眼的地方,讓人知道圍場開始和結束的時間。

奇怪的是,偏偏就會有人不依照指示,故意把標示牌移到一旁,進到我們還要繼續進行幾天工作的地方。要是因此而受傷,就變成是我們的錯了。這類的事情讓我生氣。

米羅與同事。

除了工作、上課之外,我喜歡和男孩們在戶外活動,也就是帶領像學校組織那樣的團體。有時我也和女友去看電影、健行等等的。平常我不太看書,有時讀點我們當地的報紙。上工途中我會聽聽收音機,晚上也許看點電視。以前我打籃球,現在沒辦法,因為幾乎每天在森林裡工作,已經夠勞動筋骨的了。

兩年多來,我已經習慣可以自由處理自己賺的錢。第一年,我每個月可拿到800瑞朗(約人民幣5300),第二年是950,現在每個月可拿1,200,不過,扣除稅金後當然就少些。真正工作時,我們這一行的薪資所得在4,300和4,700瑞朗之間(摺合人民幣2.8-3.1萬元)。一開始當然不多,隨著年資,薪水也會往上調整。

今年夏天畢業後,我打算搭火車環遊歐洲。買一張票,到處跑,最開心!我最近要先忙2月狂歡節的事。我在樂隊里打大鼓,隊長寫曲子讓我們練習,通常每年集訓6個月。至於遊行時的奇怪大面具和鮮艷的服裝,基本上由我們隊員自己縫製。

我對於自己的未來完全不擔心。畢業後我就是林業專員,只要拿到聯邦能力證書,即使不在森林裡工作,當警察或消防人員,也都是我喜歡的職業。

有人說,將來機器人會取代人類的工作。嗯,至少現在我還看不出來。在我們的林場,必須開闢大片地方或砍伐大樹時,我們讓專門的公司提供適合的機具。機器人是很好的輔助工具,危險的工作可以交給它們,這也是人類發明機器的目的。要讓機器取代人,很難想像。比如,機器人怎麼判斷哪棵樹有哪些狀況,該做什麼處置呢?

編輯:鶴立高崗 格式:黃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