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做人銘記這一點,春暖花開,蝴蝶自來!

做人銘記這一點,春暖花開,蝴蝶自來!

儒家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正統,千百年來風摧不倒,流湍不移。每個中國人從出生那刻起,便註定在這潛移默化之中接受儒家文化的洗禮。其中,一部儒者必讀的經典——《大學》將儒者一生最崇高的道德追求和政治理想高度濃縮,其所滲透出的理念「知止」更是融入到國人的品格,對國人品格的塑造發揮著巨大作用。

今天,咱們就來探討下這個話題——何為知止?以及知止中所蘊含的文化品格和儒學智慧。

1,何為知止?

1)知道停止。

知,知道,了解,止的含義甚廣。「止,足也。」「知」「止」二字,合起來便作知道停止。這四字雖簡單,所蘊含的意味卻並不單一。

在《大學》中有「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因而所止之處必是至善之境。而「至善」又有最好、最善良兩層含義。《大學》中所提到的「自明」「無所不用其極」「本末」「終始」等皆是一個領域內的至善之境。知止便對人們提出要求,要人們止於此處,即達到這些境界。

知止強調君子要知止有度,在行為規範上嚴格約束自己。《大學》「誠其意」中講慎獨,與慎獨針鋒相對的是「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便是不知止的表現。知止當知有度,需止之處定要得止,否則越出界限,變為小人,遭人唾棄。

放眼整個儒學,知止是要求君子止於仁。正所謂程顥先生之言:「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義、禮、智、信皆仁也。」故此,仁即儒學之中的至善之境。知止便是知止於仁。

2)知識的邊界。

除了上面一個含義,知止又有一層新意,即知識的邊界。「知無涯」而人生有限,故「知止」是相對於人類個體而言,並且這個邊界因人而異。當人們「知止」,方才明了自己的不足與無知,繼而有所進取。由此看,知止又是學習儒學、提升自我的開端,是追尋學問之道的第一步。

關於知道和無知,有網友寫了一首小詩,請看:

愚蠢的人無知,並且不知道自己無知,遠離他;

單純的人無知,但知道自己無知,教育他;

迷迷糊糊的人有知,但不知道自己有知,喚醒他;

睿智的人有知,並且知道自己有知,追隨他;

超級哲人有知,但總認為自己什麼也不知道,這種人不但要追隨還要學習和愛戴他;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被人們認為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之一。但他不明白自己何德何能,會被推崇為「世界上最聰明的人」。結果被飲鴆賜死。

2,知止常安

老子認為,人的禍患多源於自身永不知足的貪婪本性,因此,聖人不僅要有優秀的道德修養、完美的人格魅力,還要築牢自律的思想防線。「知足」是對於「已經得到滿足後」的精神反芻;「知止」卻是「獲取過程中」的主動放棄。知足是不貪,知止是不隨。

《道德經》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清代學者周希陶修訂《增廣賢文》釋其言云:「知足常足,終身不辱,知止常止,終身不恥。」這裡的「止」,就是停止的意思。「知止」,即「有悖道德之事應知而即止」。這句話是教育人們凡事要知足,要經常調整自己的心態,防止人性貪婪的弱點迸發,任何時候做任何事都要把握一個度,要適可而止,這樣才能讓自己的一生無辱、不恥。「止」,是人性善與惡的警戒線,知止而退到線內,明哲保身;知而不止,滑出線外,則其禍無窮。

3,懂得知止,是做人的境界

人之所以朝秦暮楚,往往是因為不能「知止」,既無定向,又無堅守,不懂得人生目標,不知道內心歸宿。「兩彈一星」元勛朱光亞一生功勛卓著。1996年,朱光亞獲得一筆100萬港幣的獎金,隨即捐給了中國工程科技獎勵基金會;1997年,他又將積攢的4萬餘元稿費捐給了中國科學技術發展基金會。知止而不爭,是他做人的境界。生命不在於一路狂奔,而在於有走有停。功成名就固然重要,但不要捨本逐末,過度追求某些東西,而忽視了其他的人生環節。

4,知止的智慧

東漢著名經學家馬融想要給《左氏春秋》作注,但他看到已經有賈逵、鄭眾二人作注在先。於是,馬融便找來他們的註解閱讀。仔細讀過之後,馬融這才意識到自己不適合給《左氏春秋》作注,他這樣評價說:「賈逵的注本精深而不廣博,鄭眾的注本廣博而不精深。既要做到精深而又廣博,就憑我個人的水平,又怎能超過他們呢?」

正是因為馬融看到了賈逵、鄭眾二人註解的「精」和「博」,因此他果斷打消了給《左氏春秋》作注的念頭,轉而去寫《三傳異同說》,隨後又為《孝經》《離騷》等書作注,後來成就斐然。

東漢有名的詞賦家王延壽遊覽魯國的靈光殿之後,寫出了一篇很有氣勢的《靈光殿賦》。湊巧的是,著名文學家、書法家蔡邕也遊覽了此殿,也在寫《靈光殿賦》。當蔡邕寫到一半的時候,看到了王延壽的作品,不由得大加讚賞,並連連稱奇。蔡邕自嘆不如,隨即停筆,另寫其他文章,後來創作出了不少經典的作品。

馬融和蔡邕都是當時的大學問家,「知止」是他們共有的人生智慧。事實上,「知止」不是畏縮和膽怯,而是一種智慧;適時地放棄,不僅需要勇氣和膽識,更需要遠見。也正是因為懂得「知止」,他們才有精力去做更有意義的事情,進而收穫屬於自己的別樣人生。

結語——

人為什麼會感到痛苦、鬱悶和不開心呢?因為放不下跟名利有關的事物,不懂得適合而止,把握人生之度,這才是痛苦的根源。

人來到世間,只是一個過客而已,最後終要離開。一切的一切只不過是一場真實的夢而已,在我們活著的時候就要盡量放下煩惱,放下那些不必要的人生累贅,適可而止後,去體驗人生的種種快樂。放下,不是放棄。不是叫我們丟棄責任跟義務,而是叫我們要面對現實,放下不必要的執著跟妄想,明白知止的智慧,給自己和他人都留有餘地。

銘記好這一點,春暖花開,蝴蝶自來!

人生大贏家葉曼談養生智慧,做到這三點,誰都可以活百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哲學與詩畫 的精彩文章:

網友總結的10個放下之智慧,句句在理,個個直戳淚點!
特朗斯特羅姆詩歌四首,品讀感悟現代詩中的美學韻味!

TAG:哲學與詩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