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霍去病的墓前,為何雕刻一隻石牛,秘密揭開很多人不信

霍去病的墓前,為何雕刻一隻石牛,秘密揭開很多人不信

陝西咸陽的茂陵是漢武帝劉徹的陵墓,其中還有不少的陪葬墓,霍去病之墓就是其中之一。不過,他的陵墓多多少少有些特別,為何呢?因為他的墓前擺放著不少石像生,而石像中居然還有牛的形象。一代神將的墓葬前為何要擺放「笨拙」的石牛像呢?想要揭開這個謎團,那就聽小編給您一一道來。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從秦漢開始,大凡歷代帝王的陵墓外,甬道旁都會擺放石頭雕像,這些石雕像被統稱為石像生或翁仲。石像生並非個個都是人形,其中包括生活中常見的動物如石羊、石馬、石虎等。它們是由皇帝生前的儀衛演化而來,用以彰顯帝王在陰間的排場與權勢。

石像生起源於秦漢,興盛卻是在明清,朱元璋戎馬一生,其死後墓葬之地開始擺放石像生,後世明王朝君主爭相效仿,形成了墓葬必有石像生才算符合規制的葬俗。《明會典》曾規定,公侯大臣們需要按照品級高低,設置石羊、石虎、石馬、石獅、石象、石駱駝等等的石像生。可是石像生的數量,若是超過規定品級的數量,則以逾制定罪。

到清朝時期,清代帝王們仍然沿用明王朝石像生的葬俗,甚至到了清朝末年,也依然不顧貧瘠從府庫中專門撥款雕制石像生,可見石像生在皇族眼中的確有著極為特殊的意義。

霍去病在漢武帝時期號稱「神將」,在他17歲時就曾跟隨衛青大破匈奴,自此之後,霍去病連戰連捷,在河西之戰和漠北之戰中,多次擊敗匈奴,直至封狼居胥成就不世之功,解決了漢帝國一直以來的心腹大患。可惜天妒英才,霍去病年僅24歲就不幸離世,為了紀念這位「神將」,漢武帝特意在茂陵為其建造陵墓,以表彰他的功績。

霍去病墓前有石像生17件,不同物12件,其石像生的形象古樸雅緻,並且都是依石頭本來的形狀而順勢雕琢,突出了古人追求神似的自然理念。

在眾多的石像生造型中,最讓人矚目的還是其中的一尊「卧牛」像,該像為一頭老黃牛形象,老黃牛伏卧於地面,雙目肅然,似乎在警惕的看著前方,牛背上還有鞍韉的雕刻線條,細節刻畫十分逼真。老黃牛為平時常見的動物,為何它的石像生獨獨會如此令人矚目呢?就是因為在歷代帝王將相的所有石像生中,基本上沒有牛的石像生形象,甚至說石像生有牛,那也是犀牛。換句話說,霍去病墓前的黃牛石像生,是我國現存的非常罕見的以牛為形象的石像生。

牛的形象之所以會出現並不是偶然,其原因還需要從古代社會背景開始說起。中國從古至今歷來是農業大國,農耕社會主要是以農業為主,在沒有現代化科技的幫助下,牛是農耕社會中最不可缺少的一環,這也讓牛成為了華夏民族精神的代表動物之一。

拋開農業耕地不說,牛在戰爭中也發揮著不可小覷的作用。我們都知道古代戰爭缺不了戰馬,戰馬的爆發力和奔跑力遠勝於牛,可是在耐力上卻極為欠佳。因而,戰馬的高爆發優勢只適用於衝鋒陷陣,而不利於運輸糧草,若是想持續不斷的維持後勤供應,牛才是最佳首選。

在秦漢之前,人們就已經學會了用牛來運輸糧食,秦趙長平之戰時,雙方用來運糧草的牛就曾經達到過10萬隻,絕對稱得上是運輸隊的「主力軍」。霍去病在攻打匈奴時,由國內源源不斷輸送的糧食,也都是由牛車運載,這才維繫了軍糧的正常供應。

看罷這些資料後,我們不難得出結論,在石像生中有「卧牛」的形象是必然的,因為在古人的眼中,一場戰役的勝利,不僅需要前方的將士們浴血奮戰,更需要後方大量可靠的補給。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古人已經在意識上有了對後勤保障的重視,它也是克敵制勝的原因之一。

漢武帝之所以會在霍去病墓前雕刻石牛,不僅用意於此,也有對霍去病讚揚褒獎的意思。牛代表著勤勞,還是勇敢和毅力的象徵,霍去病的一生雖然短暫,可是他為大漢帝國帶來了長久的和平。他就像一頭老黃牛一樣,用自己的正義和果敢,為家國帶來了和平與安定,如此孜孜不倦的征戰拼殺,其實也是他英年早逝的重要原因。用一頭「卧牛」來形容霍去病實在是再合適不過了。

要知道,英雄之所以會被稱為英雄,就是他們在危難之際挽救了國家的危亡,霍去病的一生,雖然猶如燦爛的煙花雖一瞬即逝,卻照亮了整個夜空,給人們帶來光明,帶來了勝利,也帶來了和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蟲 的精彩文章:

老官山漢墓出土大古扁鵲派醫簡,破解的方子有讓人發「囧」的地方
陝西靈崖寺有個石碑,碑上僅有12個字,它說盡南宋「交通規則」

TAG:歷史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