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一帶一路行穩致遠

一帶一路行穩致遠

隨著「一帶一路」被國際社會越來越多地接受和認可,一些西方學者提出應該深入探討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的意義和價值,用更為包容的眼光看待中國對全球事務的積極影響。

中國軟實力提升

瑞典國防大學國際事務助理教授邁克爾·維斯曼(Mikael Weissmann)表示,目前,中國正在以更加自信的形象參與到國際事務中。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強調政策上的協調,通過基礎設施、貿易、金融甚至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來聯通中國與亞洲、南太平洋、東非與歐洲等地區。「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與中國軟實力提升密切相關。

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教授威廉·卡拉漢(William Callahan)表示,「一帶一路」倡議體現了中國希望通過構建更為有效的規範和規則,完善區域秩序,並最終對全球秩序產生影響。

卡拉漢表示,「一帶一路」強調合作共贏,體現了中國的和平外交理念。「一帶一路」提到的「連通性」不僅僅停留在物理層面,同時也體現在「一帶一路」推進過程中的制度創設和行為規範等方面。

卡拉漢分析稱,由於獨特的歷史文化背景,特別是在儒家文化長期影響下,中國的治理願景中包含著道德使命感,中國的理念也正在逐漸地被國際社會所認同和接受。不管理解中國外交,還是「一帶一路」倡議,西方社會都應將其放在中國數千年文明背景下去考量。例如,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提出,就體現了中國在國際治理方面的宏大願景。同時,中國強調區域合作必須從互利擴展到「整個地區的共同信念和行為準則」,西方學者不應忽視中國未來在全球軟實力領域的引領者潛質。

重視文化交流

澳大利亞墨爾本迪肯大學公民與全球化教授蒂姆·溫特(Tim Winter)表示,國際社會重點關注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如貿易往來、基礎設施合作等。不過,「一帶一路」更注重一種文化合作與人文交流,這一點不容忽視。

2014年6月,中、哈、吉三國聯合申報的陸上絲綢之路的東段「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成為世界文化遺產;而在此之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對此,溫特表示,「文化遺產外交」是「一帶一路」特有的文化元素,「一帶一路」倡議本來源於中國歷史上的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之間進行貿易往來和文化往來的重要通道,新時代中國關於共建「一帶一路」的倡議自然也與這一重要文化遺產緊密相關,而中國在「一帶一路」推進過程中也以推動文明交流、為世界人民架起友誼橋樑等為理念。越來越多的西方學者已經意識到,歷史文化在中國的外交行動中正在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溫特表示,中國政府正在投入大量資源增進與其他國家的文化交流。例如,通過建立博物館、舉辦展覽、設立文化交流節、與其他國家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交流等方式,不斷拓展中國在全世界的影響力。中國在「一帶一路」建設中體現出的軟實力越來越被國際社會所重視。

開放和包容的姿態會帶來更多利好

英國華威大學政治和國際研究專業教授彼得·費迪南(Peter Ferdinand)認為,中國國內積極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鬥,點燃了人們對未來的樂觀和熱情。同時,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加強了中歐之間的陸路和海上運輸聯繫,促進了中國西部地區的發展。

費迪南分析稱,「一帶一路」將擴大中國在世界各地的影響力。從長遠來看,「一帶一路」倡議在加強中國與歐洲及其他沿線國家的聯繫過程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

費迪南認為,在「一帶一路」倡議的目標背後,是中國與歐洲關係的長期改善。中國政府希望更多商品和服務出口到歐洲;「一帶一路」基礎設施也是中歐雙邊關係發展的重要要素;在「一帶一路」框架下,中歐投資機會將顯著增加;「一帶一路」將重塑中歐政治和經濟關係。

有西方學者表示,「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面臨一系列挑戰,挑戰不僅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也來自其他的一些西方大國。對此,費迪南等學者強調,雖然「一帶一路」在推進過程中引發國際社會各種猜測,但更為包容的視角可以幫助國際社會更好地理解「一帶一路」倡議。特別對歐洲國家來說,歐洲迫切需要與中國開展更多合作,對「一帶一路」倡議持有更加開放和包容的姿態會給歐洲帶來更多利好。

卡拉漢等學者強調,西方學界應該更理性客觀地看待「一帶一路」倡議以及中國的外交思想,深入理解其目標、願景與責任,充分認識中國崛起的世界意義。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張卓晶 排版編輯:張卓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任大奎:正確理解和闡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政府數據開放的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在京舉行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