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真能安住當下嗎?

真能安住當下嗎?

古代,有個修行者,活了好久,證量特別高,可是他一直閉著眼睛,給弟子們上課也閉著眼睛。有一天,弟子實在好奇,因為他們從來沒見過老師睜開眼睛的樣子,就請求老師睜開眼睛,讓弟子們看一看。他就把眼睛睜開了,睜開的一剎那,大家看到了一道光。

這個故事中是這麼說的,也許是真的,你也可以當成一個傳說、一種象徵。但最重要的不是這個,而是修道者對眼目享受的迴避,這是修行者獨有的生活方式。

日本有個禪師也是這樣,一次,一個朋友贈給了他一幅字帖,貼在他的牆上。過了一段時間,那個朋友問禪師,那副字帖怎麼樣?禪師卻說,我沒看過。字帖就貼在他房間里的牆上,為什麼他沒看過?因為,他時刻專註於當下的世界,既不去想別的事,也不去看別的東西,這是對眼睛、包括對心念的一種控制,它訓練你永遠只關注當下的東西,不去管當下之外的事物,因為你很可能會因為外界而影響心靈的內部平靜和安寧,從而認假為真。最後,就會失去辨別能力,行為失去約束,心也慢慢地發生變化。所以,佛家將眼耳鼻舌身意稱為「六賊」,也就是盜取快樂與自由的賊。

因此,達摩祖師教授禪定時,這樣教授:「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外息諸緣」,就是不要讓眼耳鼻舌身意在你心中投射的信息影響你,讓它們在你心中自然平靜,不要進入你的心,不在你的心中留下痕迹;「內心無喘」,喘代表心的波動,不起雜念,讓心像牆壁一樣直直地立著,就可以入道。但心不動還不是道,它只是入道之門。

此外,修行者可以經常閉目養神,該說有意義的話的時候便說話,沒有意義的話不說或者少說,避免閑聊耗費精氣神。

一直以來,我們思索著什麼是真正的智慧?怎樣去判斷自己做出了智慧的抉擇,還是消極逃避或者衝動妄為呢?佛家認為,如果你明白了真心,並且能在生命的每一個剎那都以真心做事,沒有一絲迷惑,沒有一絲束縛,那麼你就是真正的智者,你的一舉一動就是智慧的抉擇。

那麼,怎樣才能停止妄想,又如何察知自己是否在真心狀態呢?

經典中說過,停止妄念的同時就會進入真心狀態,而停止妄念的前提,是你必須專註於眼前的事情,時時觀察自己的內心世界,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生起警覺」、「保持覺性」。因為,你只有對自己的內心狀態了如指掌,才知道自己是不是又在胡思亂想,然後才談得上止息妄念。

假如你發現自己生起了妄念,又該怎麼處理呢?你不要用另一個念頭,比如說「不要胡思亂想」這樣的心念去壓制它,你只管做自己該做的事情,把那念頭當成過路的客人。你對它的到來一清二楚,但是你不跟它攀談,更不跟它套近乎,你只是靜靜地觀察,任由念頭自來自去,這樣它就不會對你的心產生影響。也就是說,你就不會因為對真心和妄念的分別太過強烈,反而影響了自己內心的平靜和安寧。所以說,對待妄念,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跟著它走,做到「念來無執,念去不隨」。

如果你從來沒有觀察過自己的內心世界,甚至不太清楚具體該如何「觀察」,不如就從留意自己的念頭做起。保持頭腦的寧靜,任何時候都不要心不在焉,每時每刻都要明白,未來的一切建立在每一個當下的基礎之上。你只管安心做好手頭的事情,關注內心響起的每一個聲音。但是這種關注也不能過於刻意,假如太過刻意的話,它就會變成另外的一種妄念。

我們之所以這樣做,是為了不跟隨,而不是為了以一種妄念壓制另一種妄念,更不是為了形成一種新的對立。

可是,為什麼我們要留意妄念,而不直接去認知真心呢?因為真心是超越概念的,所以很難通過學習概念來認知它。即使某幾個瞬間你正處在真心狀態,恐怕你也不敢相信,或者不能認知。幸好,真心與妄心是一體的兩面,妄心止息,顯露出的就必然是真心。

這樣訓練下去,久而久之,你就會無私無欲,沒有雜念,一切隨順因緣。因為無求,外面就沒人會傷害你,你的心也就慢慢地定下來了,定中便能生慧,從而使得修行者遠離庸俗的事物,只將佛菩薩聖號放在心頭。為什麼?因為佛菩薩聖號代表了對覺悟的嚮往,始終把這種嚮往放在心頭,你才可能不在乎一些虛幻的外相,從而培養出真正的定力,它是一種自信,是一種專註,也是一種堅定。有了這種堅定,你才能在日常生活的每個環節中管好自己的心,專註於眼前的事情,不再被慾望、觀念與社會共識所動搖。

這時候,你才會真正變得平靜、安寧、自主、明白,從而真正主宰心靈,時刻以平常心安住當下,防護真心,保持內心的恆久覺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如是學堂 的精彩文章:

認清這一點,你就不會發脾氣
想滅,妄念滅!

TAG:如是學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