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Erlang之父給程序員的兩點忠告

Erlang之父給程序員的兩點忠告

整理 | 伍杏玲

出品 | CSDN(ID:CSDNnews)

北京時間 4月20日,據Erlang Solutions、Erlang Factories的創始人Francesco Cesarini的推特稱,Erlang之父Joe Armstrong於4月20日去世,享年68歲。

Francesco懷念道:「儘管他不在了,但他的工作已經打下的基礎,將對未來幾代人都有用的。」

Joe Armstrong 是誰?

1950年12月27日,Joe Armstrong出生於英國伯恩茅斯。

雖然Joe Armstrong 17歲時開始接觸到Fortran編程,但他從本科直到博士念的是物理學,後來因為積蓄用完無法完成學業,而轉向計算機科學。

後來為了謀生,他成為Donald Michie(英國人工智慧領域奠基人之一)的研究員。在此期間,他撰寫了一些有關機器人視覺的論文。

後來政府削減了對人工智慧的研究經費,Armstrong又回到了物理學領域,從事5年多與物理學編程相關的工作。開始時他在歐洲非相干散射科學協會(EISCAT)工作,後來又到了瑞典空間研究中心工作,協助開發應用程序系統。最後Armstrong加入愛立信計算機科學實驗室,在那發明Erlang,成為容錯系統開發領域的世界級專家。

並在2003 年,Armstrong獲得瑞典皇家工學院(KTH)的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發表的博士論文《Making reliable distributed systems in the presence of software errors》對研究並發有不菲的參考價值。

在念本科時,Armstrong有件趣事:他那時已特別喜歡編程和善於調試程序。如果別人程序出了問題,他就會以一杯、兩杯、三杯啤酒的「收費」去幫助同學調試程序。

為什麼他的貢獻如此重要?

Armstrong發明的Erlang在全球範圍內是個小眾語言,根據TIOBE發布的最新語言排行榜,Erlang排名第47位,市場份額佔有僅為0.177%。它不是像Java、C 是面向對象語言的,它是函數編程語言。

早在1986年,Armstrong開始編寫Erlang,當時Erlang設計初衷針對的軟體是類似於電話交換機那樣的高可用性、高可靠性系統。並在1998年,Erlang作為開源項目發布。

當程序員們開始努力應對多核系統未來的發展趨勢時,並發性引起了他們的注意。而Erlang正是擁有強大的並行處理能力和容錯機制,並成就了可靠性達到99.9999999%的目前世界上最複雜的 ATM 交換機。

對於編程語言,Armstrong認為編程語言必須簡單好用,才能便於開發者去學。

老碼農的兩條忠告

Armstrong在SDCC 2016中國軟體開發者大會

Armstrong曾在CSDN主辦的「SDCC 2016中國軟體開發者大會」上,幽默地分享了他編程20年來對軟體開發的一些思考,他說:「人們總認為產品開發流程是這樣:SpecifyBuildTestSell$$$,然而實際上卻是這樣的:Start??????????Product」。

為什麼他會這麼說呢?

Armstrong曾在《編程人生》中分享過他在編程習慣上有了兩個改變,值得我們開發者借鑒。

第一:先思考再編程。

他在編程的20年都犯著一個錯:在年輕的時候,會不停地寫程序,直到完成。

等寫完後他會突然發現:「啊!搞錯了!」等到重新編寫程序,會再次發現:「噢,程序是錯的。」於是又重新編寫。

他於是開始思考改變:「先不要動手寫代碼,把這些東西都想好,這樣做不是很好嗎?」

第二:不要在疲憊時寫代碼。

在年輕的時候,他會通宵地寫程序,例如一個小時接著一個小時不休息,不停地編寫代碼,一口氣寫到凌晨4點鐘。即使身體狀況不好他也堅持不懈,因為他要讓代碼能夠跑起來。

後來他發現程序員在疲憊的時候編寫的程序都是垃圾,第二天就要把它們廢棄掉。他認為真正好的代碼是程序員完全進入狀態的時候編寫,人甚至沒有在考慮程序,只是很放鬆地坐在那裡,輸入代碼,這樣的代碼會很不錯。

他建議如果程序員覺得自己狀態不對,「不能再寫了。」停下來,干點別的。

在開發者大會上,Armstrong預言在未來二十年,所有與關鍵性能相關的軟體將與硬體相融合。

可惜Armstrong無法親自參與這當中來,我們僅在此感謝如此熱愛編程的Joe Armstrong,一生為編程所作出的貢獻。


資料:

Joe Armstrong:關於Erlang,有很多東西我想改變

程序調試與啤酒——Erlang之父Joe Armstrong訪談

(本文為AI科技大本營轉載文章,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AI科技大本營 的精彩文章:

一張「黑洞」需要拍兩年?有了它或許就不會讓大家等那麼久了
程序員,如何「終身成長」與跨界?

TAG:AI科技大本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