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第三屆國際關係研究青年學者論壇召開

第三屆國際關係研究青年學者論壇召開

會議現場。

主辦方供圖

4月20日,中國國際關係學會第三屆國際關係研究青年學者論壇在南京大學仙林校區舉行。本次論壇由中國國際關係學會與南京大學亞太發展研究中心共同主辦,中國國際關係學會期刊專業委員會協辦,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和鄭鋼基金提供技術支持。來自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開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吉林大學、山東大學、國防科技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外交學院、國際關係學院、華僑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上海社會科學院以及德國與以色列知名高校、研究機構和學術期刊的80餘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本次論壇,並圍繞論壇主題「百年國關與中國:歷史、理論和實踐」展開了深入討論。

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葉小文,中國國際關係學會常務副會長、外交學院院長秦亞青,南京大學黨委副書記薛海林,中國國際關係學會副會長、吉林大學公共外交學院教授劉德斌,中國國際關係學會期刊專業委員會會長譚秀英,江蘇省慈善總會副會長、南京大學鄭鋼基金理事長鄭鋼,中國國際關係學會秘書長孫吉勝,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黨委書記楊冬梅,國防科技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國際關係與戰略系主任宋德星,華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林宏宇以及相關部門代表和學者嘉賓出席了第三屆國際關係研究青年學者論壇開幕式。開幕式由南京大學亞太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石斌教授主持。

南京大學黨委副書記薛海林在致辭中指出,在當前國際秩序轉型,大國競爭態勢加劇,新興技術迅猛發展,各種新思潮、新現象與新趨勢層出不窮的背景之下,總結國際關係的歷史經驗、探索世界政治的發展機理、檢視中國的理論成果與實踐經驗,是中國國際問題學術界的當務之急。中國國際關係學科從無到有,逐漸成長為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中的一門重要學科。這既是中國對外關係不斷發展、國際地位日益提高的一個體現,也是幾代國際問題學人共同努力的結果。薛海林強調,南京大學的國際問題研究具有深厚的學術傳統。以王繩祖先生為代表的南京大學幾代學人以紮實的理論功底、沉穩的學術風格和獨特的研究路徑為我國國際關係學科的學術發展和人才培育做出了重要貢獻;南京大學與中國國際關係學會有著深厚的淵源,今後將繼續與學會合作,為中國國際關係學科建設和學術發展做出更多貢獻。薛海林最後勉勵與會青年學者積極展示研究成果,展開深入討論,為我國國際關係學科建設建言獻策,為中國對外關係的發展提供思想資源。

中國國際關係學會常務副會長秦亞青強調,2019年時值國際關係學科建立100周年。一百年來,國際關係學由從屬於其他學科的隸屬身份成長為一門發展迅速、前途光明的獨立學科。特別是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國際關係研究迅速發展,已經開始產生具有重要國際影響的學術理論成果。秦亞青也指出,南京大學為中國國際關係學科發展與人才培養做出了重要貢獻。秦亞青還表示,中國國際關係學會一向重視青年學者的成長,致力於為國際關係研究培養骨幹力量與後備人才,希望青年學者在學術討論中相互學習、共同進步。

中國國際關係學會期刊專業委員會會長譚秀英在發言中呼籲,國際關係研究青年學者應該提升理論自覺和創新意識,培育對國際關係學科的學術認同感,努力確立自身的學術定位與研究特色,構建自己的學術體系。她希望青年學者能夠淡泊名利、苦練內功,保證學術質量而不是盲目追求數量,同時藉助全國青年學者論壇這個重要平台為我國國際關係的學術發展貢獻力量。

在主旨演講環節中,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葉小文、外交學院院長秦亞青、吉林大學教授劉德斌和南京大學教授石斌分別以「百年國關與中國:跨越三個陷阱」、「中國國際關係理論:發展與貢獻」、「世界的重塑:百年歷史演進的動力」和「『再思』國際思想史的理論與實踐意義」為題發表演講,向在場專家學者和聽眾深入闡釋了中國和平發展面臨的挑戰與機遇、國際關係學科的中國貢獻、世界歷史變遷的邏輯與動力以及國際政治及其相關領域的思想史對於建構理論和理解現實的意義等重要議題。

本次論壇共設8個分論壇和1個圓桌對話環節。參會的青年學者與專家分別就「大國競爭中的國際秩序」「當今時代的國際關係理論」「資本、技術與國際安全」「國際組織:挑戰與變革」「中國周邊秩序與周邊安全」與「國際關係的中國:歷史經驗與現實選擇」等進行了深入探討,聚焦全球變遷中的相關變數、歷史邏輯與政策選擇等,積極向國際關係學術前輩以及青年學者同仁展示自己的獨特觀點與研究成果。

據悉,中國國際關係學會國際關係研究青年學者論壇已成為中國國際關係學會的三大學術論壇品牌之一。自2017年以來,南京大學校亞太發展研究中心與中國國際關係學會已經成功舉辦了三屆青年學者論壇,今後還將繼續合作。本次論壇在學者來源、議題設置、論文評審和會務組織等方面積極創新,進一步體現了「高強度、高效率和高水準」的特點,獲得了與會者的一致好評,並取得了圓滿成功。

與會學者合影。

主辦方供圖

作者:高瑩 毛維准 王守都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任編輯:張卓晶 排版編輯:張卓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王萍:從中國古代智囊演變看當代智庫建設
張廣:人性的啟蒙,何謂康德的純粹理性建築術?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