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陳支平:明代朝貢體系忽略對外文化交流

陳支平:明代朝貢體系忽略對外文化交流

明代是中國封建社會晚期發展的重要轉折時期,也是世界歷史發生突變的重要時期。面對西方商人與殖民主義者的東來,古老的中國政治體制與民間社會被迫衍生出相應的對應之道。這些對應之道構成明代「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發展模式。明代朝貢體系之下的外交在經濟上得不償失這種觀點,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資本主義萌芽問題大討論的影響。這種從純經濟角度來評判明代朝貢體系的做法,實際上嚴重混淆了明朝外交關係和對外貿易的應有界限。明代對外朝貢體系的確立,是建立在國與國、地區與地區之間和平共處這一核心宗旨之上的。明朝朝貢體系中的外國貢品,不能與歐洲中世紀以來宗主國與附屬國之間的定期、定額的貢賦混為一談。迄今為止,我們還看不到明代正常朝貢往來中的「厚往薄來」對明朝財政產生過何種不良影響。

從更深的層面來思考,我們判斷一個國家或一個時期的對外政策是否正確,並不能僅僅以經濟效益作為衡量得失的主要標準。明朝中後期,社會經濟特別是商品市場經濟發展較快。正是這個時期,歐洲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步步推進,早期殖民主義者跨海而來,試圖打開中國社會經濟的大門。差不多在同一時期,中國的商人們開始萌動著突破傳統經濟格局和官方朝貢貿易的限制,投身到海上貿易浪潮之中。明代社會同樣是推進「世界史」格局形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由於受到政府禁海政策的壓制,明代東南沿海地區的商人們在一定程度上不得不採用亦盜亦商的經營行為,但隨著王朝的更替和政治環境的變化,這種經營行為終究不能長期延續並且發展下去。從國際貿易角度看,這也是中國海商逐漸失去東南亞海上貿易控制權的重要標誌之一。明代朝貢體系僅著眼於政治儀式層面的外交政策,忽略了文化層面的對外交流。到17世紀之後東亞以及中東的政治版圖發生變化時,中國對南亞、西亞以至中東的政治影響力就不能不迅速衰退。

(摘自陳支平:《明代「海上絲綢之路」發展模式的歷史反思》,《中國史研究》2019年第1期)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張卓晶 排版編輯:張卓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何得桂:把新時代改革開放繼續推向前進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