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禍不單行 ——淺析俄羅斯航母兩次墜機事故(上)

禍不單行 ——淺析俄羅斯航母兩次墜機事故(上)

據俄新社12月5日報道,俄國防部稱,1架在地中海執行任務的俄羅斯蘇-33艦載機12月3日結束在敘利亞的作戰任務後,第二次試圖在「庫茲涅佐夫元帥」號航母上降落時,由於攔阻索斷裂而導致墜海,飛行員彈射逃生。這是自11月14日,米格-29KUBR墜海以來,俄羅斯航母在短短三周時間內發生的第二起重大事故。

一石激起千層浪。坊間關於俄羅斯航母攔阻索技術不過關、航母維護不利、艦狀不佳的指責頓時不絕於耳。其實自從9月底,這艘俄羅斯唯一的航母開赴中東進行首次實戰部署以來,有關「艦狀差」的負面報道就鋪天蓋地。尤其是該航母在英國近海岸所放出的滾滾黑煙,更是引發了各國網友嘲笑。

首次參加實戰就出了如此之多的糗事,俄羅斯自然顏面無光。兩次墜機事故的細節和真實原因,恐怕永遠也不會公諸於世。外人只能通過俄方公開的少量信息,抽絲剝繭,來一探究竟。

禍不單行 ——淺析俄羅斯航母兩次墜機事故(上)

第一次墜機

綜合俄方信息,我們可以大致還原一下11月14日的墜機情況。

當天,「庫茲涅佐夫元帥」號航母放飛了3架米格29KR系列艦載機,在執行完飛行任務後,機群開始返航。按艦載機回收要求,各機著艦間隔在3~4分鐘左右。

第一架米格-29KR著艦很順利。但第2架米格-29KR的著艦速度則為280千米∕小時,比通常的著艦速度快了30千米∕小時。結果,這架米格-29KR的著艦鉤鉤住了第2根攔阻索,但旋即將其拉斷,機身瞬間向上躍起了一小段。由於這個姿態的改變,著艦鉤錯過了第3根攔阻索,最終鉤住了第4根攔阻索,這才轉危為安。

這時,第3架米格-29 KUBR已經進入降落航線。但艦上航空指揮官作出了更換攔阻索的決策,於是便命令這架飛機在空中盤旋等候。該機在等待空域盤旋時,兩台發動機突然同時停車。喪失動力的飛機像塊石頭般墜向大海,飛行員只得彈射逃生。

分析以上經過,我們不難發現,第2架米格-29KR鉤斷了攔阻索,航空指揮官決定先更換攔阻索,再回收第3架米格-29KUBR,是導致該機在等待空域盤旋的起因。而墜機事故就在等待降落時發生的。因此不少人指責俄航母攔阻裝置質量不過關,是導致墜機的原因。

情況果真如此嗎?請注意兩個細節:一是第2架米格-29KR的著艦速度明顯偏大,二是雖然第2根攔阻索被拉斷了,但第4根攔阻索卻成功讓這架米格-29KR安全著艦。

「庫茲涅佐夫元帥」號航母與世界上絕大多數現役航母一樣,在著艦區設置了4根攔阻索。第1根攔阻索距艦尾約46米,爾後各根攔阻索間距12米。根據世界上艦載機回收經驗最豐富的美國海軍相關統計數據,4根攔阻索中,實際上使用頻率最高的是第2和第3根。第1根和第4根通常只是用於應對意外情況時才能發揮作用。

根據公開資料,蘇-33的著艦速度為240千米∕小時,最大允許著艦重量約為22噸;米格-29KR的著艦速度為250千米∕小時,最大允許著艦重量不到17噸。根據動能計算公式,動能=質量×速度的平方∕2,我們可以計算出正常情況下,蘇-33的最大著艦動能約為48.9兆焦,米格-29KR的最大著艦動能約為40.99兆焦。考慮到俄羅斯航母並未配備固定翼艦載預警機,因此蘇-33是其搭載的最大、最重的機型。對該艦攔阻索的性能要求自然以能成功保障蘇-33降落為標準。

鑒於俄方並未公布第2架米格-29KR著艦時的余油量及武器掛載情況,因此我們在計算其著艦動能時,姑且只能按最大著艦重量計算。由於這架飛機著艦速度比規定高了30千米∕小時,因此按上述公式計算出的著艦動能,高達51.42兆焦,超過蘇-33最大允許著艦動能的5.2%。在這種情況下,攔阻索被拉斷是正常的。更何況,在拉斷第2根攔阻索後,由於時間極短,因此可以大體認為這架米格-29KR的著艦鉤在鉤住第4根攔阻索時,飛機速度並未有明顯降低。第4根攔阻索能將超過蘇-33最大允許著艦動能的飛機成功回收,且自身並未拉斷,說明「庫茲涅佐夫元帥」號上的攔阻裝置在設計時留有一定的安全餘量。同時也說明,指責該攔阻裝置質量不過關是缺乏強有力證據的。至少在俄方肯公布事發時詳細數據前是如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坦克裝甲車輛雜誌 的精彩文章:

「山毛櫸」M3防空導彈系統(上)

TAG:坦克裝甲車輛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