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人有二十難」,但也可以把這些變成你的助緣

「人有二十難」,但也可以把這些變成你的助緣

學佛難不難?

不難,手捧佛經誦讀也是學佛

但是,也很難!

學佛就是依照佛法改變自己

道理好懂,做到很難

在《佛說四十二章經》中

佛陀早就總結了「人有二十難」

這些困難看上去是修道的障礙

但卻也是修道的助緣

其中哪個是你現在最大的困難?

一、貧窮布施難

生活富足之人,還能願意布施、願意奉獻,本身就已經不容易了。對於生活困頓、囊中羞澀的人來講,那就更難了。但其實,難的不是拿出什麼來布施,難在思維方式的轉變,即使我人微言輕、即使身無長物,但我的內心也可以是富足的,能給予別人很多力所能及的幫助。布施並不一定非得是錢,一個微笑、一個援手、行一個方便、一份舉手之勞......

二、豪學道難

生活條件太好,也往往使人貪戀享受,不容易生起修行的誠心。因為擁有的很多又很好,大部分人就割捨不下對這些優越條件或美好物品的喜愛之情。

雖然豪貴學道難,但現實生活中還是有不少正面例子的,他們不僅護持寺院修繕、莊嚴佛像,幫助建立道場積極弘法,還在重大災難前挺身而出,救災助困。錢,本身並不會成為修行的障礙,障礙的還是人自己的觀念。人,要做錢的主人,而不是被錢財栓住的奴隸。

三、棄命必死難

人人都惜命,也確實必須愛惜生命。當生命安全遭遇危險時,往往就能把身外之物看淡了,但如果要為了求法、弘法,也願意付出一生,甚至遭遇危險,就絕非常人能做到的了。在歷史上,玄奘、法顯、義凈等高僧為求法不懼生死,但還有更多的法師在求法的路上犧牲,甚至未能留下姓名。

四、得睹佛經難

這裡的佛經,指的是「三藏十二部」,是佛的法身慧命所在。因為印刷術和網路的普及,現在看到一本佛經是很方便了,但在過去一兩千年中,首先得識字,然後得有高僧從梵文譯成中文佛經,你還要能夠準確理解。即使現在,看得懂佛經上的字,並不代表真的看懂了,所以確實是難上加難。

五、生值佛世難

若是出生在有佛住世的時候,那當然是極大的福報。即使現在釋迦牟尼佛涅槃了,但佛法還在,還可以學佛,還可以修行,這都是極為幸運的。中國歷史上曾發生過數次滅佛運動,而更長遠的未來,佛法也不可避免也要經歷「成住壞空」的過程。在幾千甚至幾萬年的時間跨度里,正好生值佛世,的確是相當難得的。

六、忍色忍欲難

「飽暖思淫慾,饑寒起盜心」,世人對於飲食男女的貪求是很難放下的,而這也是修行人要面對的一難。出家人自然有出家人的戒律,而對於一般的學佛居士而言可以有家庭婚姻,但絕不能出現婚姻關係之外的邪淫。

七、見好不求難

見到什麼好事、什麼好東西,你不去貪求,這也是不容易的。「貪瞋痴」三毒里「貪」排在第一個,為了得到喜歡的東西,有的人就會不擇手段而造業,如果貪而不得就會瞋,過於貪戀亦是痴。

八、被辱不瞋難

在生活中,誰沒有遇到過他人有意無意的羞辱、曲解甚至謾罵呢?大部分人無法忍受,當即反擊,冤冤相報的結果就是積怨越來越深。永嘉大師的《證道歌》中說,「觀惡言,是功德,是則名為善知識」。當然,這需要通過很好的修行,能真正地把這個難堪的對境轉化為修道的助緣,而不是一味地強忍。

九、有勢不臨難

有權有勢,但又能做到不仗勢壓人,這其實是很難的。如果能夠明白「榮華終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這個道理,就能做到以無常心對待所擁有的富貴名位,也就能處處平等待人,關愛他人。

十、觸事無心難

觸事,你無論遇到什麼事,你要能以無心處之,以無心應付。事情來了,也不要緊,隨緣處理;事情去了,更不要緊。就是事來則應,事去則靜,這叫無心,沒有執著心,沒有妄想心。

十一、廣學博究難

我們常說一個人知識淵博,不僅包括知識面的廣度,更包括深度。一個人的精力和能力都是有限的,廣泛地深入鑽研三藏十二部經典,是極難做到的。過去,精通精律論三藏的法師被尊稱為「三藏法師」,但那也是鳳毛麟角。網路時代人心浮躁,什麼問題都搜索一下,就想三秒鐘找個標準答案,而不是帶著智慧去思考,有耐心廣學博究的人越來越少了。

十二、除滅我慢難

《成唯識論》里說,「我慢者,謂居傲,恃所執我,令心高舉,故名我慢」。這也是人的通病,《六祖壇經》中有位誦過三千部《法華經》的法達法師,禮拜惠能大師時頭不至地,惠能大師當即呵斥,就算讀再多遍,不通達經義,不知我法皆空之理,因而難除我慢。不能認為自己學佛很久或是學識很高、布施很多,就產生貢高我慢之心。

十三、不輕末學難

這一點和「除滅我慢難」有些關聯,真正的修行人,應平等對待一切眾生,就如《法華經》中的常不輕菩薩那樣,對所有人都恭敬讚歎,不會輕視。即使是一點不懂佛法的人,即使在寺院時行為禮儀有偏差的人,也應像佛陀那樣客客氣氣、用方便法門善巧地教化他,而不是劈頭蓋臉一頓批評,更不能輕視他。

十四、心行平等難

平等心,說說容易,做到很難。一般人,對不同人用不同的心來對待,這是看菜下飯。對自己喜歡或欣賞的人,常常關愛有加;對和自己有過結或是看不順眼的人,又覺得對方一無是處,甚至小題大作、指責刁難。平等心裡也包含著慈悲心,即使對曾經傷害過自己的人,也能不念舊惡,平等對待。

十五、不說是非難

有人總覺得,「誰人背後不說人,誰人背後無人說」,只要是幾個人聚在一起,好象總會談及他人的是非過惡,現在管這個叫「八卦」和「吃瓜」。初學修道者,首先就要學會不說是非,少言多聽。即使說者無心,但聽者有意,說人是非常常會引發爭紛和禍事,也造成自己人際關係上的障礙。

十六、會善知識難

善知識是指在德行和學問上堪為人天師表的人,不論是過去還是現在,能夠遇到大善知識並得到指導,是需要很大福報的。如果自己沒有這樣的機緣,就因為福德因緣還不夠,那麼一方面要積極培值福報,發願能夠得到善知識;另一方面更要精進修學,善知識在你面前,你也得有智慧能夠辨別出來。

十七、見性學道難

修學佛法是為什麼?不為自求人天福報,而是徹底明心見性、解脫輪迴。很多人剛開始學佛時,求道之心很熱忱,但學著學著,往往懈怠了,或是偏向著重世間福報或追求神通去了。學佛的目標要清晰,切勿捨近求遠。

十八、隨化度人難

世間人常有親疏之分,對親近的人特別願意交流說法,與有怨的人就不肯分享了。隨化度人指的是隨緣度化眾生,既能隨順眾生機緣,來說法度化,還要本著觀世音菩薩那樣「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心來隨緣度化。

十九、睹境不動難

大部分人的心情都高度依賴於環境,心情鬱悶了,就去開闊的公園或海邊散散心,這也是對的,這屬於「心隨境轉」。但學佛之人最終要修鍊的,是面對外界不那麼好的對境時,依然能保持內心的清凈平和,在五濁世間依然能夠看得到其中美好的閃光點,這叫做「境隨心轉」。這絕對不是說說那樣容易的,沒有常年修習戒和定,很難生出這樣的智慧。

二十、善解方便難

佛所說的教法有八萬四千法門,都是針對眾生不同的「病症」和「根機」,選對「葯」更快治好「病」。首先,你得通過「聞思修」擁有度化他人的能力,還得能看清對方是什麼特點、什麼根器,以對方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告訴他佛法。既能因材施教,又令每個人法喜充滿,真的需要很高的「段位」、足夠的智慧。

留言互動

留言

這「二十難」可以說是每個學佛人早晚都會遇到的問題,對您來說,目前正卡在哪一難上?

又或者,您曾經怎樣突破了其中的一難,請與同修們分享您的體會!

編輯 | 慧丁

攝影 | 曉峰、儒文、浩子

設計 | 曹曹

責編 | 慧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海玉佛禪寺 的精彩文章:

世間的天災人禍到底是怎麼來的?佛教高僧們這麼說
抄一紙經書,為生辰祈福!4月份過生日的朋友看過來

TAG:上海玉佛禪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