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張仲景的時時輕揚法

張仲景的時時輕揚法

張仲景的時時輕揚法

□ 王金成 山西省運城市中醫醫院

張仲景的時時輕揚法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談到「時時輕揚法」,首先想到《東垣試效方》中的普濟消毒飲,其用法是:上藥為末,湯調,時時服之,或蜜拌為丸,噙化。普濟消毒飲屬「飲子」類方劑,此類方劑在唐宋時期非常盛行,服藥特點是不計時候。其次是吳鞠通的銀翹散,用法是,諸葯共杵為散,每服六錢,鮮葦根湯煎,香氣大出,即取服,勿過煮。肺葯取輕清,過煮則味厚而入中焦矣。病重者約二時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輕者三時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再服。據此得出,時時,即常常,每時每刻,服藥間隔短;輕,即不宜久煎,一次服藥劑量不宜太大,濃度不宜太濃;揚,即表解,表透。

筆者認為,「時時輕揚法」是張仲景首創,桂枝湯煎服法最能說明這個問題。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後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即病重者,一個時辰服一次,一日可以服2~3劑,一劑服三次,一日服6~9次。難道這還不符合「時時」服藥之特點?服藥目的是祛散表邪,即「揚」邪外出。問題出在「輕」字上,藥量重,煎煮時間長,似乎不符合「輕」之特點。然而,「輕」是與感受外邪的性質及輕重程度相對而言。溫熱邪氣性疏善行,易涼解,易傳變;寒邪凝滯留戀,不易變動。針對外感病傳變,葉天士在《溫熱論》中講到「蓋傷寒之邪留戀在表,然後化熱入里,溫邪則熱變最速。」同樣,針對錶解,溫邪容易,寒邪困難。譬如用簸箕顛動米糧,揚去糠秕和灰塵,就是「時時輕揚法」在生活實踐中的具體運用。能將米糧顛簸起來的最小力量,即稱為「輕」,就小米和玉米而言,所用顛簸力量則完全不同,能說小米用力為「輕」,玉米用力為「重」嗎?所以,桂枝湯相對於銀翹散而言,藥量重,煎煮時間長,也就不難理解。只有這樣,才能輕揚散寒。輕揚的作用結果,張仲景也描述的非常清楚,即微似有汗者益佳。大汗者,非輕揚也。對於麻黃湯,除了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湯法將息。

任何事物都有陰陽屬性,陰陽又有無限可劃分性。同一事物,在某一場合為陽,在另一場合則為陰。同樣,輕與重亦是相對而言,就桂枝湯與銀翹散而言,桂枝湯用量較重。但桂枝湯用量與所感的風寒邪氣相比,則為輕。所以,「時時輕揚法」不僅適用於風溫表證,同樣適用於風寒表證。(王金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中醫 的精彩文章:

抱寶寶手腕痛媽媽應防四種病
濕燥咳嗽證治經驗

TAG:傳承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