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何有的病久治不愈,《黃帝內經》說出原因,可能就是一點

為何有的病久治不愈,《黃帝內經》說出原因,可能就是一點

為何有的病久治不愈?《黃帝內經》說出原因,可能就是一點。

我們的人體,是一個複雜的生物體。人的一生,也是一個「生老病死」的漫長過程。這期間,身體任何部位、哪怕是極小的部位出現異常,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生病了」。

相信每個人都有過生病的經歷,理論上,應該也不存在完全不生病的人。生了病之後,我們怎麼辦?更多時候,我們需要看醫生吃藥打針,也就是說「治病」,才能康復。

有時候,有些人,可能根本沒有主動做過什麼,身上的病就自動好了。可有時候,無論是打針還是吃藥,能想到的辦法都用上了,那討厭的「病」卻好得很慢、甚至纏綿不去。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按理說,同樣的一種病,就應該有差不多的發展和處理方法。現代科學認為,這叫做「個體差異」。每個人的體質都不盡相同,「抵抗力」就成了疾病好得快、還是好得慢的決定因素了。

但是,「抵抗力」也只是一種「力」,現代科學目前也無法完全說清楚,抵抗力到底是從哪些具體物質里獲得的。也就是說,為什麼有的病不能治癒、或者康復得很慢,現代科學也還是一種比較模糊的認識。

其實,在我們的傳統醫學——中醫理論里,幾千年前,就已經對這個現象做過分析與闡述。在中醫典籍《黃帝內經》里,就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論述。

《素問.湯液醪醴論》:「帝曰:形弊血盡而功不應者何?岐伯曰:神不使也」。這一句,就基本概括了生病以及治病不愈的原因。認為之所以在「形體弊壞、氣血竭盡」的時候,身體有時對治療的反應並不好,原因就在神氣,「神氣」不能發揮作用。

「神氣」是什麼?所謂「神氣」,其實就是指我們身體內的「正氣」。內經有云「正氣內存,邪不可干」。一旦出現了疾病,自然就有「正氣」的問題。哪些「正氣」的問題,導致治療的效果不好、甚至無效呢?

《素問.湯液醪醴論》:「帝曰:何謂神不使?岐伯曰:針石道也。精神不進,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壞神去,營衛不可復收。何者?嗜欲無窮,而憂患不止,精氣弛壞,營泣衛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內經認為,人生病之後,通過治療而痊癒,那是因為自身的「正氣」起到配合作用,身體本身的「生機」旺盛。用我們現代語言描述的話,就是「求生欲」強烈。

於是,我們便可以從這段原文得知,為何會出現「久治不愈」,那是因為「正氣」不能配合藥石之故。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正氣不能配合藥石的情況呢?這是因為自身的精神敗壞,正氣離散,導致機體的營衛不能恢復正常水平。

要知道,營衛是身體生存的根本。「營」就是營血,負責全身臟腑的濡養,最主要的還是「濡養心神」;而「衛」就是衛氣,既是機體抵禦一切外邪的屏障,更是溫煦經絡肌腠之陽。營衛不能恢復,臟腑失養,經絡雍阻,陽氣內潛,這些都是「正氣」的虛損。

之所以會發展到這種程度,所謂「冰凍三日,非一日之寒」。主要是因為不懂養生之道,嗜欲無度,憂思疊起,這些都屬於「過用」。人的情志活動,受到形體的制約,而形體的強健與否,同樣也受到情志的影響。所以內經也有「形與神俱」的養生之說。

綜合以上,我們大概可以得知,為什麼病症在治療過程中,有的如湯潑雪很快痊癒,有的用盡辦法卻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可能還是自身「正氣」的問題。營衛失和,氣血失調,導致神不內舍,於是才產生這個煩惱。

所以,我們在平素的養生上,尤其要注重「神」的調養,所謂恬淡養神,儘力減少消極的情志。這種做法,和現代科學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類似的。不知道您對此怎麼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每天來讀古文章 的精彩文章:

釋迦牟尼:「我已停下,是你還沒有停下」,「停下」什麼
《紅樓夢》:王熙鳳綽號「鳳辣子」,並非僅指潑辣,還有其它原因

TAG:每天來讀古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