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主力之首的整編74師里,竟然編入了汪偽警衛軍4千人
整編74師的前身是74軍,下轄3個師分別是第51、57、58師,其中51師是軍政部第1補充旅發展而來,57師是皖系部隊的余脈逐漸中央化,58師是浙江省保安團擴編而來,雖然部隊組成稍顯雜亂,但軍師團營各級軍官大多數都是黃埔畢業,所以稱得上是標準的嫡系部隊。
各類補給受到優先照顧
74軍的歷任軍長中,首任軍長俞濟時後來擔任蔣介石侍從室主任,可謂親信中的親信;繼任的王耀武后來成為黃埔學生中第一個省主席,都是蔣介石青睞有加的人物。加上74軍在抗戰期間也十分爭氣,獲得了「抗日鐵軍」的稱號,所以74師在各方面一直都能優先得到補充。
作家吳強所創作的長篇小說《紅日》中,通過一名從74師開小差後來被俘虜的戰士之口有過一段介紹:「蔣介石把最優良的裝備給了它,發給它的給養是上等軍米和洋麵粉,別的部隊的軍餉,常常被剋扣或者遲發十天半月,甚至更長的時日,對74師則從來沒有扣發、遲發的情況。」
兵源素質高於其他部隊
小說《紅日》中描寫整編74師在抗戰勝利之初接受檢閱的場景,「全師兩萬多人,……眉毛不動,眼皮不眨,排列得整整齊齊,隊伍的行列象刀削似的,沒有一個人磋前一分,磋後一厘。美國顧問檢閱以後,不住地翹著大拇指,說著中國話,連口稱讚:『好!好!』」
這段同樣來自解放戰士的口述可能有吹噓誇大的成分,但也充分說明74師剛剛經歷過抗戰洗禮後兵員素質的確非常高。在整個抗戰期間74軍的兵員結構很理想,服役期在1年以內的新兵不超過10%,老兵的比例高達90%,從而保證了整個部隊的戰鬥力。
百戰老兵複員,汪偽部隊編入
從1946年3月開始,國民政府開始對陸軍進行整編;4月國民黨陸軍總司令部在南京召開軍事複員會議,會後,進行了大規模的整編和老兵複員工作,74軍也被改編為整編74師,從三師九團改為三旅六團,不但編製縮小了,而且大批老兵退伍返鄉,老兵的比例已經下降到不足80%。
為了儘快補充兵員缺額,應付即將開始的內戰。整編74師收編了汪偽警衛軍第1師、第3師的各一部和偽獨立第15旅共4000名士兵,雖說警衛軍還算是汪偽軍隊中的精銳,但戰鬥力遜色不少,加之其漢奸歷史,令74軍的士氣頗受影響。
內戰充當先鋒,付出上萬傷亡
解放戰爭爆發後,整74師作為國民黨軍在華東戰場的頭等主力,一直是被當作進攻解放區的先鋒,先後參加了睢寧、宿遷、兩淮、一打漣水和二打漣水等一系列作戰。睢寧、宿遷的作戰規模不大,傷亡相對較小。
但淮陰是當時解放軍蘇皖解放區的首府,整74師最終以傷亡3000人的代價方才取勝。接著一打漣水沒有得手,整74師又有2000人的傷亡。而二戰漣水和解放軍的主力華中野戰軍6縱展開激戰,雖然攻下了漣水,也付出了近6000人的傷亡。
新兵補充不足,又趕上部隊擴編
但74師畢竟是御林軍,在編製方面仍然受到優待,擁有龐大的直屬單位,每個旅還額外編有補充團,編製總兵力達到3萬餘人,比國民黨軍一般整編師多出將近一個旅的兵力,但在孟良崮戰役之前的一系列作戰中,傷亡比例也超過了三分之一。
師長張靈甫一度要求補充兵員,也的確分兩批補充了8400名新兵,但由於孟良崮戰役前整編74師又恢復三旅九團編製,新增加3個團:51旅的153團、57旅的169團、58旅的174團,所以大批新兵加入了這些部隊在後方安徽整訓,後來成為重建整編74師的基本力量。
最後,實際補入74師一線部隊的僅2500人,導致74師實際兵力與編製存在較大缺口,老兵兵員素質也出現了大幅度滑坡。
※抗戰犧牲的首位軍長郝夢齡,出征給女兒遺言:我個人沒有錢
※郝夢齡軍長在忻口前線犧牲後,同一地點又犧牲一位師長、一位旅長
TAG:讀萬卷書破萬里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