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蘭亭序不管在不在,書法都已不在

蘭亭序不管在不在,書法都已不在

1

王羲之拿著十幾本自己寫的蘭亭序,左看右看終於一聲長嘆:怎麼也比不了最初的第一本。

公元353年4月22日,東晉晉穆帝永和九年三月初三,四十一人在會稽山陰的蘭亭集會,修「袚禊」之禮。習俗是每年上巳節人們要結伴出遊,到水邊消除陰晦和不祥。參會的人有時年五十一歲的右軍將軍王羲之、三十歲隱居東山的名士謝安、九歲的王羲之第七子王獻之等等,可謂老中青三結合。

四十一人,大多是東晉第一流的文人雅士,娛樂的方式自然也與眾不同。眾人沿彎曲的溪水而坐,荷葉托著輕便的酒杯從上游漂下,若停在誰的面前停下,此人便應取杯飲酒賦詩,若未能即興吟詠,須罰酒三杯。

這一天共成詩三十七首,十一人賦詩兩首,十五人賦詩一首,還有十五人未能賦詩。眾人公推書藝卓絕的王羲之為詩集作序。王羲之酒酣興濃,以蠶繭紙和鼠須筆乘興而書、一氣呵成,稱為《蘭亭集序》。只是在書法界,向來只稱作蘭亭序。

全文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兩條微博多一點的長度。八百年後,南宋高宗皇帝趙構在《翰墨志》里記載,王羲之酒醒後曾經重寫這一篇蘭亭序,但終於以失敗告終。「及醒後,他日更書數百千本,終不及此。」

百千本也許是過於誇張了,但王羲之嘗試複製卻是人之常情。只是即便是書聖王羲之,用同樣的紙筆,也無法複製出第一次的成就來。書法是無意於佳乃佳,如有神助的時刻一過,王羲之也沒有辦法重來一次。

王羲之珍而重之地將原本蘭亭序收藏起來,囑咐子孫:妥善保存。因為這樣的字,沒有第二件。

2

但蘭亭序在王羲之身故之後,卻沒有像他希望的那樣,成為王家世代相傳的祖宗遺澤。東晉之後是宋齊梁陳四朝,梁朝時蘭亭序已流落在外。幸好過了幾十年失而復得,回到了王羲之七世孫王法極的手中。

王法極此時已出家為僧,法名智永。他臨寫先祖這一篇蘭亭序,前後達三十年。智永如今以《千字文》書法傳世,而他身故之後,蘭亭序落在了弟子辯才的手中。

據唐人何延年的《蘭亭始末記》記載,秦王李世民看到了蘭亭序的拓本之後膜拜無已,像今日的中東土豪一樣以高價收購王羲之真跡。雖然也得到了不少,但蘭亭序始終不得一見。後來終於探知真跡在辯才處,便要辯才「借」來一觀,辯才只推說沒有。

豪奪不行,於是只能巧取。御史蕭翼帶著幾件王書真跡,扮作書生模樣住進辯才所居的永欣寺。他行欲擒故縱之計,得意洋洋地向辯才展示真跡。辯才說真跡倒是真跡,就是都不算第一流作品。 蕭翼故意激將,說天下怎可能還有比這幾件更好的王書真跡?辯才好勝心起,一時衝動,遂將真跡蘭亭序拿出。

衝動是魔鬼,一點都沒有錯。幾天後蕭翼趁辯才外出之際,將蘭亭序拿走火速獻與李世民。李世民得了便宜大喜之際,也就不再追究辯才當初的推搪,還賞了他三千石糧食。只是辯才愧悔交集,一年後即憂憤而卒。「蕭翼賺蘭亭」在當時已不是什麼秘密,說是賺,說穿了不過瞞和騙。大畫家閻立本就以此為題材,畫了一幅《蕭翼賺蘭亭圖》,表情細緻入微。

而如獲至寶的李世民,下令將真跡蘭亭序讓第一流的拓書人趙模、韓道政、馮承素、諸葛真和第一流的書法家歐陽詢、褚遂良、虞世南臨摹。即便這些輸真跡一等的拓本,在當時也是價值連城,只有王公貴族和親密近臣才能得賞賜一本。

也許是書法家本身個性突出的緣故,後世評價最好的蘭亭序拓本,是拓書人馮承素的摹本。如今這件摹本被稱為「神龍本」,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而蘭亭序的真跡呢?真跡已不在世。

3

陸遊曾經寫過一首詩《跋馮氏蘭亭》,感慨道「繭紙藏昭陵,千載不復見。」可見宋人當時以為,蘭亭序的真跡,被唐太宗作為生死與共的愛物帶入了陵墓昭陵。

但昭陵其實早已被盜掘過了。據《新五代史·雜傳》記載,公元908年,割據勢力軍閥溫韜公然盜掘唐朝帝王陵墓。有錢取錢,無錢也取書畫等物。昭陵是其中最堅固的一座,溫韜最後進入唐太宗李世民墓室時,見「宮室制度閎麗,不異人間」。棺槨的兩邊都有石床,上面的鐵匣里裝著兩百多年前一同下葬的圖書,其中鍾繇、王羲之的筆跡「紙墨如新」。

溫韜自然是將其全部席捲一空,但這次盜掘重新流傳到人世的書法真跡中,並沒有蘭亭序。後人猜測如果不是溫韜刻意隱瞞,那就是真跡不在太宗的昭陵、而在其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合葬的乾陵之中。

溫韜盜掘了十七座唐陵,唯獨準備挖乾陵的時候風雨大作,沒有能盜墓成功。雖然乾陵至今未被打開,但裡面是否有蘭亭真跡,實在是半分把握也沒有。何況如今豈止蘭亭序?王羲之的手書真跡,到一千七百年後的今天已經連一件也沒有了。如今被膜拜無已的《快雪時晴帖》、《平安帖》、《喪亂帖》……統統都是後人的摹本。

跟《紅樓夢》的曹雪芹著後四十回一樣,如果哪天在那座古墓里有幸發現一件王羲之的真跡,都算得上是普天同慶的大節日。如果更是蘭亭序,即便是當時王羲之不滿意的複製之作,也堪稱無價之寶。

只是一千七百年來,盜墓淘寶的來來回回,王羲之的手書真跡,卻終於再沒有發現一件。

4

一直以來,蘭亭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其實是時代造就的。

在王羲之的東晉,佛教傳入未久,正在與中國的老莊典籍相互對照參摩,思想的碰撞會造就新的文化。書法上東漢的隸書筆意尚未去盡,而楷書的筆意已然興起,諸種機緣巧合之下,造就了出身王謝士族之家的王羲之。蘭亭序一寫完,行書的最高境界是什麼樣的,人人都明白了。

後世的顏真卿、蘇軾,自然也是萬中無一的天才,但不管他們願不願意,都避免不了王羲之以來的影響。天造的時代過了之後,即便是趙孟頫這樣同樣出身鐘鳴鼎食之家的書法天才,也只能心悅誠服地一遍遍臨摹蘭亭序。

而王羲之、顏真卿、蘇軾和趙孟頫的時代,也是書法當道的時代。書法既可為娛樂,也為日用所系。王羲之們既寫蘭亭序,也用同樣的運筆方式寫書信、便條、手札。只要是文人,一見到白紙上揮灑的墨跡,難免都會自覺不自覺地掂量起書法的程度來。這是一個人從小養成的積習,因為只要有字跡處,即是有書法處。

如今的時代早已不同了。無數人踏出學校,除了寫自己的名字之外就不會再提筆。手機、鍵盤、電郵、抖音…… 除了不會打拚音的老年人和少數愛寫字的人之外,許多人已經不會再用筆寫字。作為一種象形文字的中文,正越來越像一種拼音文字。大部分人眼裡的中文,早已在不知不覺中天然被預設默認為標準印刷體。

書法的榮光已成過去時。如今的所謂書法,只是少數人的某種愛好、拍賣市場上的標的、亟待保存的所謂國粹、博物館裡的陳跡。當書法已經不再是每日必需之物時,文字筆畫構造的魔力便已隨之一同失去,剩下的只是表面之美。造字時「天雨粟鬼夜哭」的震蕩、杜甫「筆落驚風雨」的不凡,全都已經不復存在,讓位於滴滴答答的鍵盤敲擊聲。

書法一定是文字,但也不止是文字。今天即便蘭亭序真跡現身,也不過是博物館多增添一點藏品、媒體多一點談資而已,既不能重新喚起大眾對書法的興趣,也不可能讓時光倒流回筆墨紙硯的時代。既然不管蘭亭序真跡在與不在,書法都已不在……

……那相見不如懷念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談資 的精彩文章:

洪欣終於現身!面容憔悴心情低落,網友:一夜之間老了!
經紀人替許志安求情望鄭秀文再給他一次機會,卻因一句話引起眾怒!

TAG:談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