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遼東鳳凰城老滿洲旗人的熟皮子為什麼那麼有名?

遼東鳳凰城老滿洲旗人的熟皮子為什麼那麼有名?

遼東鳳凰城白旗後營子和黃旗後堡子的老滿洲人,是康熙年間從北京、福建、廣西、貴州回撥的看邊旗人,最早的是康熙二十四年,二十六年至二十八年為多,最晚的還有乾隆四十五年從四川和陝西回撥的八旗子弟兵。

所謂回撥看邊,說白了,就是陳滿洲人跟著罕王打天下以後,歷時百年的勇武八旗,在順治入關平定天下以後,於康熙爺中後期天下太平之時,國家轉入和平建設時期,馬放南山,刀槍入庫。朝廷裁撤軍隊,逐步降低八旗軍隊和子弟供養待遇。其中有這麼幾萬八旗軍眷(按照一個正身旗兵五個眷屬、五個綠營俘虜、三十個家屬的比例。平均一個滿洲正身旗人人家一次回撥哥兄弟五六人到七八人不等,眷屬隨從二百四五十人,按家族集中安置),被朝廷陸續分派到遼東鳳凰城,沿著順治初年劃定的柳條邊看邊駐防,採取戍邊屯墾之策,一方面保持八旗軍隊格局,給予組織化管理和供養,一方面由盛京將軍衙門給予紅冊子冊封封地、駐獵山巒、分營地、營堡住房營房等。

八旗回撥遼東鳳凰城以後,亦兵亦農,乾隆四十五年之後八旗看邊人家添丁進口就不再增加月餉錢糧,旗兵員額和養育兵員額都不再增加,每家自己有執譜人一支有資格繼承朝廷供養的月餉錢糧,其餘兄弟及眷屬就靠封地和駐獵山巒自謀生路。而且對當初回撥的綠營俘虜隨從的漢軍及家屬的供奉也逐漸精簡。在回撥開始的康熙二十四年前後,為了修造柳條邊施工,朝廷允許回撥八旗正身旗人帶一些俘虜做為隨處回撥,充當修建柳條邊的工匠。按照一個旗兵帶五個俘虜的員額,這些俘虜主要是八旗軍隊在福建、廣西、貴州、四川平定三番戰爭中所俘虜的漢軍,當然也有康熙二十八年前後回撥八旗臨時在北京贖買招募的漢人流民。這些漢軍按照一個人五個家屬的比例來到遼東鳳凰城,編為綠營,也是在旗的滿洲人(隨旗)。

至此三百五十年左右,遼東鳳凰城的滿洲人就不斷休養生息,逐漸擴大封獵地,在原來紅冊子封地的基礎上,擴邊展沿,甚至跑馬佔地,開荒造田,逐漸形成今天的黃白二旗兩紅旗兩蘭旗的格局,人口也增加到二十萬出頭,其中正身旗人中的陳滿洲旗人也不下十萬。

自康熙二十四年至今三百餘年,長期保持八旗體制內生產生活和戍邊屯墾,這些陳滿洲旗人人家營城旗堡不亂,滿洲生活習俗不變,也算是滿洲八旗的幸事。

白旗和南紅旗相鄰的前營大碾子,那家皮房子,就是老那家世代傳承的滿洲加工皮革的,滿洲人自古就養豬,吃豬肉,穿和用皮衣皮具。三百年以熟皮子為業。

那家大爺講古不僅僅是說故事,更是傳習俗和手藝人品。滿洲人生活在長白山周邊,自古養豬、狩獵,謀取皮革,並通過加工皮革製作服裝和工具、飾品。最普通的最平常也最多的是熟豬皮,豬皮熟皮製革後是沒有毛的光板皮,做衣服、做鞋、做包包、做帶兜、做飾品、

老滿洲人熟皮子,分為熟和揉兩個活,俗稱臟活和凈活。滿洲人得豬皮多在冬季,皮子一般為凍干,非常堅硬,也沒有脫毛,豬皮,鹿皮、牛皮、馬皮基本都是凍干散放。皮革沒有做脫脂和凈化處理,這樣的皮子不能使用,會腐爛、發愁、不結實。老滿洲人處理皮革第一步是在夏天,六月天,用鹼用硝來熟化皮革,實際上就是去除皮革上的毛髮、脂肪、髒水臟泥等。豬皮和獵物皮,殺割的當時並不做處理,基本都粘油粘脂肪,也會粘臟血水、贓物。必須要做去污和去脂、凈化處理。

老那家為了製革的硝,祖上的時候每隔十二年,都會組織哥們兄弟去紅眼哈塘撿硝。撿硝是一項大工程,要從遼東鳳凰城往北走二千里,到今天的大慶一帶的沼澤濕地,在地面上撿拾芒硝(地皮上的白色鹼料),實際上就是在鹽鹼的沼澤濕地里刮地面的鹼料,把白花花的含硝泥土摟起來,再用大鍋煮水蒸發,最後形成芒硝(鹼料)。一次一個家族七八個人,要弄幾百斤、上千斤。用車拉回鳳凰城。當然清末和民國以後就是購買了,不用自己家去制硝了。不過那家大爺講古,這一段講古最多最細,因為幾乎每一次去,都會死人。冬天去會凍死人、春秋去會病死人。這是一定風險的製革人家的悲劇。

老滿洲旗人製革是手工,純家庭作坊,每年就工作一次,六月臟活,八月到冬天凈活。一年也加工不了多少皮革。

近乎一年積攢的生皮子,都是凍乾和晾晒乾的生硬臟皮革,五月下六月頭開始,集中放進髒水泡子里回生(回軟),吃水軟化之後,拿出來淋干水,趁潮濕,用玉米面和爐灶灰、炭灰塗在皮革的內面,目的是把皮革上的脂肪,血水、泥土去除。用灰和麵粉搓,蹭,磨。然後平鋪在專用的板凳上,皮匠坐於一頭,皮革內裡面朝上鋪在另一頭,用釘板夾住,工匠用手工彎刀開始颳去皮面上粘著的脂肪和贓物、絲拉皮等。刮乾淨。再把臟皮子放進臭水池浸泡。臭水溝裡面的臭水是用石灰、芒硝(火鹼)調和成,因為在六月泡臟皮革,發酵三天,臭氣熏天。特別臟。

臭水浸泡過程中,每天早上開始就翻動,一天無數遍。三天五天不等,好了的皮革,脫毛了,漂白了,脫脂了。

逐張撈出來,風乾,再沖洗散上麵粉,搓。再用一次芒硝水反覆擦抹皮革外面(有毛根的外面)再用彎刀刮凈脂肪和毛根。

然後開始用麵粉反覆搓,去脂肪、去味道。再用清水洗凈,浸泡半天,反覆換水,清晰乾淨為止。最後取出陰乾,在大房子里掛著陰乾,不得曬太陽。

這次陰乾時間長,得半月十天,或者幾十天。皮板近乎又板硬,熟皮子的臟活的工藝也就算結束了。接下來,到了秋天,天幹了,熟皮子就到了第二步凈活的階段,也叫揉皮的階段。

熟的階段結束了,就開始凈。所謂凈,凈活,也是分兩步。第一步是乾淨的凈。還是用麵粉。玉米面,撒在陰乾半乾的皮革上,用手搓,細搓,直到把皮子錯的略微回軟。然後把皮革捲起來,捲成卷。用類似槓桿的杆子壓。槓桿的原理是杆子的一頭固定在一個有凹凸的(類似洗衣板的槽)木頭板的頭上,皮卷放在凹凸的木板上,靠近抬起的杆子下,匠人按壓杠子的另外一頭,利用槓桿原理,不斷的壓皮卷,壓一次,翻動一次皮卷,不斷反覆的揉壓。這個作用逐漸把皮革由干硬,變成柔軟。越來越柔軟。最後這皮革就變成了布匹一樣柔順柔軟。這皮料子就成了。

可以裁剪,可以做衣服,做帽子,做鞋子,做帶子,做兜子,做飾品。結實,耐用,不壞,不腐。

滿洲人喜歡皮衣皮具皮革製品,一說是氣候冷,一說是皮革好。窮穿皮,富穿貂,人模狗樣的也夾個皮包。

加工細皮子,工藝的關鍵是凈皮子。皮革大部分是初冬的貨,凍干以後,等到來年初夏開始加工。第一道工序是皮革的回軟,用溫毛巾擦乾硬的皮板內側(長毛的是外側),逐漸把皮子軟化。一面用溫毛巾擦濕,一面往上撒玉米面,用手搓。然後就開始剷除皮面上粘著的脂肪,剃刀是彎月到,凹面朝前,順著皮板逐漸戕除皮革裡面粘著的脂肪、去污。刮凈了,再用玉米面搓。接下來就是細活的關鍵了,把皮革翻過來,用最細的玉米面搓有毛的毛面和毛絨。這個細玉米面難搞,需要用籮過,用石頭碾子反覆磨壓玉米面,製造最細的玉米面。遼東鳳凰城黃白二旗兩紅旗兩蘭的制皮之家那家祖居之所以叫大碾子,這個碾子的磨房,自古就是方圓百里有名的大碾子。

這道工藝最關鍵的技術是秘而不宣的手法,連女兒女婿都不傳。表面上看,是用最細的玉米面撒在毛絨上,然後像母雞浮土一樣,逐漸地用手搓揉毛絨之內的玉米面,搓的作用是用玉米面把毛絨上的污物清楚乾淨,去污去味去油脂,越搓毛絨越乾淨越有光澤。這道工藝最核心的作用是確保以後毛絨牢固、不掉毛、不腐爛、沒有異味。最關鍵的手法,那大爺家的外人沒有人知道。據那大爺說古的段子里講,全家最知道這個手法技藝的就一個人,那家瑪媽(奶奶、太太,老太太),以後就是當家大媳婦,一輩人,只穿一個人。其他兒子兄弟,都只能聽瑪媽口傳一點。而且瑪媽口傳一年就一次,而且就在三十年夜飯飯桌上,口傳一遍。絕技。確保本家的細皮子的品質。幾百年的名聲。

細皮子價格的升值空間巨大,皮匠發財就在於此。那家在大碾子代代生息也發不了大財,根本上是細活少。旗人工匠又不對外承攬活計,本組內干一干。溫飽而已。

作者鳳城白旗三台

滿族文化網出品,轉載請註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富察春兵 的精彩文章:

《略說大清》第十七回 努爾哈赤反明檄文七大恨
老滿洲人家為什麼規矩大和愛擺譜?

TAG:富察春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