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探索 > 如何度過生命的臨終一刻?忌諱「死亡」不利於整個人生

如何度過生命的臨終一刻?忌諱「死亡」不利於整個人生

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於《存在與時間》一書中,提出了一個流傳甚廣的哲學概念「向死而生」,他認為「死」和「亡」並不等同,「死」是指人們每一年、每一天、每一小時經驗的一個過程,而「亡」是這一過程的結果,只要人們沒有「亡」,就一直以「有死」或「可能死」的方式生活著,也就是說,人們的一生是一個走向「死」、終結於「亡」的過程。馬丁.海德格爾認為,當人們無限的接近於死亡時,才能深切的體會到「生」本身的意義,唯有人們勇敢的正視死亡、思索死亡、甚至是「超越」死亡,人們內在的「生」之意志才可以盡然的激活、人們才可以遵循著「生」之意志而過完一個有意義的人生。

不過,對於中國人而言,「死亡」是一項大忌,一般情況下,中國人儘可能的避免談及死亡,一旦觸及了死亡相關的話題,人們會用「呸呸呸」的方式表達悔意。除了日常生活中的個人親身遭遇之外,人們少有途徑去了解死亡相關的細節知識,更沒有場合和機會去坦然的直面和談論它,因此,人們對死亡少有準備(不管是生理層面上、還是精神層面上),也不知道如何準備、準備什麼,往往死亡來臨之際,本人也好、親人也罷,都會方寸大亂、驚慌失措。樹立開明的生死觀是現代、當代人的體現,也是文明進步的標誌之一,不過,中國在這個方面「欠賬」太多了。

(老人)

隨著生活質量和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人類的平均壽命也一併延長,「老齡化」已是全球性的一種大趨勢。目前,中國人的平均壽命為76歲(男性的平均壽命為75歲、女性的平均壽命為78歲),相關領域的科研人員預計未來20年左右,人類的平均壽命仍會增長5歲,也就是說,2040年,中國的人均壽命會達到81歲。老齡化社會已成定局,慢性病將成為致殘、致死的主要原因,針對慢性病的問題,世界衛生組織曾提出「健康老齡化」的概念,建議世界各國以「三步走」的方式應對老齡化社會的種種難題和困境:

第一,人們應該在健康的青年、中年時期關注健康管理,積極預防慢性病、優化個人的生活方式;第二,醫療機構在疾病治療的過程中,應該注意維護患者的機體功能,對於癌症病人要注意控制疼痛等等癥狀,通過多個學科之間的配合來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第三,若是老年人到了失能的時候(比如無法下床和行走、認知能力和記憶能力衰退等等),醫療機構應該改善這些失能老年人所處的外部環境,讓他們在較為優良的環境中度過僅剩的時光。

(老人)

21世紀初,中國便步入了老齡化社會,且朝著深度老齡化社會的方向快速發展著,從理論上而言,「老齡化社會」是可逆的,可目前幾乎沒有逆轉的可能性。因此,一個不可迴避的問題就擺在了所有中國人的面前,即如何有質量的度過生命的臨終一刻?除此之外,老者與家人如何共享生命中的最後一段時光、家人又如何面對老者終有一死的命數,這樣的問題值得每個人儘早的捫心自問、深思熟慮。

(老人)

小考題:你能否坦然和認真的談論「死亡」相關的話題?歡迎你留言討論。

(本號專註於科技前沿、歷史拾遺、奇聞異事和人物品鑒,還望你的關注和訂閱,萬分感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品讀百卷 的精彩文章:

埃及發現一座4300年的古墓,墓主與法老之間的關係不一般
天文學家發現死亡的恆星,預示著太陽系未來的宿命

TAG:品讀百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