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聞太師本來可以不死,可他卻在關鍵時刻,犯了一個大錯?

聞太師本來可以不死,可他卻在關鍵時刻,犯了一個大錯?

《歪歪侃封神》第344期

文/斯文卿相

聞太師什麼人?自幼投入截教金靈聖母門下,區區五十年時間,便「雖聞朝元之果,未證至一之諦」,煉成一身五行神通,倒海移山,五遁三除,何等了得,比起修鍊四十年,還只會煉丹燒火的姜子牙,簡直就是天才中的天才,心性、本事都很了得。

為人呢?更不用說,忠於所事,既然接受了帝乙的託孤重擔,那麼,他就對紂王、對殷商忠心耿耿,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雖九死而不悔。

又聰明,又有本事,做人又那麼忠誠,像這樣的人,幾乎就是一個完人了,可既然是完人,又怎麼會在關鍵時刻,犯什麼大錯呢?這事兒就得從聞太師兵伐西岐說起了。

紂王二十四年,聞太師親率三十萬大軍,兵伐西岐,當時「騰騰殺氣滾征埃,隱隱紅雲映綠苔。十里止聞戈甲響,一座兵山出土來」,那是何等威風。因為聞太師掌兵以來,從未打過敗仗,所以對討伐西岐的戰事,聞太師也是信心百倍,臨行之時,就曾對紂王說:「老臣此去……多不過半載,便自奏凱還朝」,認為西岐即便有姜子牙這等崑崙異人輔佐,也至多不過半年,便可奏凱還朝。

可誰能料到,西岐不光是姜子牙一個人,背後是整個兒闡教,尤其是闡教背後的兩位大聖人:老君、元始。三霄、燃燈等弟子之間的爭鬥,卻惹得老君、元始這兩位大聖人親自出手,討伐西岐的戰爭還能有什麼懸念?

大約三年光景,聞太師便損兵折將,一敗塗地,萬不得已,率殘部撤離西岐,準備回朝歌之後厲兵秣馬,再度捲土重來,可闡教眾仙能給他捲土重來的機會嗎?他們對聞太師,簡直都輕蔑的有點欺負人啊,為什麼這麼說?

聞太師兵敗之後,先率兵走佳夢關,半途桃花嶺上,有十二金仙之一的廣成子擋住去路,曰:「我今在此,也不與你為讎,只不許你過桃花嶺。任憑你往別處去便罷。」

簡而言之,此路不通,你愛走哪兒走哪兒,聞太師大怒,揮鞭直上,想與廣成子拚命,赤精子幾個回合之後,祭出翻天印,聞太師自知不敵,逃往燕山方向,燕山又遇到赤精子,赤精子照葫蘆畫瓢,拿出陰陽鏡,還是那句話,聞太師沒有辦法,只能走黃花山方向。

從這裡也可以看出,闡教派廣成子、赤精子擋住聞太師走五關的道路,只是為了逼著他走黃花山方向,可問題是,闡教眾仙為何如此?去黃花山方向,有一座絕龍嶺,而絕龍嶺,命中注定,是聞太師的絕命之所,闡教福德金仙雲中子,已經奉命煉好通天神火柱,就安排在絕龍嶺等著聞太師。

聞太師下山時,金靈聖母曾叮囑過,他這一生什麼都好,就是逢不得一個絕字,聞太師當年帶兵出關,走的就是黃花山,自然知道這裡有個絕龍嶺,還曾為這一個絕字心生不快。

以上足以說明,聞太師早都知道,黃花山方向有個絕龍嶺,而絕龍嶺就是他的死地,趕一隻兔子,都要四面圍堵,拚命敲鑼。

可闡教眾仙呢,不過讓廣成子、赤精子兩個人,將聞太師隨便嚇唬嚇唬,就能吃准他必往黃花山方向,為什麼?難道是他們覺得聞太師不會飛嗎?關於這個問題,聞太師說:「吾非不能遁回朝歌見天子,再整大兵,以圖恢復。只人馬累贅,豈可舍此身行。」什麼意思?

我有能力飛回朝歌,再整大兵,以圖報復。然而,就是不能拋下這些跟我捨生忘死的兄弟獨自逃生啊。

封神時,元始天尊在敕語當中,對聞太師下了「可憫」兩個字的評語,難道就是評價他的愚忠嗎?不是,其實說的就是這件事啊,因為元始天尊也認為,即便聞太師兵敗西岐之後,也可以不死,可他卻犯了一個大錯,這個錯說白了,就是心軟,即便到了生死關頭,也不忍心拋下跟著他征戰的兵將,一人獨自求生。

其實,如果聞太師能拋下這些兵將,發動五行遁法獨自逃生,以聞太師的修為,即便闡教眾仙有所察覺,他們也追不上啊,闡教眾仙追不上,雲中子的通天神火柱自然發揮不了作用,絕龍嶺的絕字自然也跟聞太師無關,聞太師又怎麼會死?

可聞太師呢,就因為心軟,丟不下跟他一起征戰的兵將,明明還擔負著輔佐殷商天下的重任,可他呢,卻寧願跟這些個殘兵敗將同生共死,結果呢?

闡教眾仙也是看透了他這一點,所以才從從容容的將之逼向絕龍嶺,走到雲中子事先設好的 埋伏之中,事情到了這個份兒上,絕龍嶺也就真的變成聞太師的死地,聞太師也就只能在絕龍嶺為殷商犧牲,最終上封神榜了。

俗話說得好,所謂: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慈不掌兵。為將之道,在於權衡利弊,懂得取捨,可聞太師呢?關鍵時刻,卻犯了這麼一個大錯,以至於徒逞匹夫之勇,以有用之身行無益之事,最後落個身死上榜的下場,也無怪元始天尊都認為他「可憫」,實在是可惜的很那。

【歡迎關注,共話封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草根也談歷史 的精彩文章:

封神中,鴻鈞一道傳三友,傳的是「大道」還是「天道」
封神演義中,被楊戩設計害死的張奎之母,為什麼沒有被封神?

TAG:草根也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