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十分鐘了解歐洲帝制:為什麼歐洲國王很少稱帝?

十分鐘了解歐洲帝制:為什麼歐洲國王很少稱帝?

文 | 江隱龍

歐洲歷史上的皇帝並不多,但其帝國史卻源遠流長。

公元前221年,嬴政統一六國自稱始皇帝,從而將秦朝打造成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帝國;大約不到兩百年之後,蓋烏斯·屋大維從元老院獲得「奧古斯都(Augustus)」稱號,羅馬共和國由此進入帝國時代。

十分鐘了解歐洲帝制:為什麼歐洲國王很少稱帝?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屋大維

羅馬帝國君主通常有很多頭銜,屋大維成為奧古斯都前後也擁有過「執政官(Consul)」「保民官(tribune)」「大祭司長(Pontifex Maximus)」「大元帥(Imperator)」「第一公民(Princeps)」 「凱撒(Caesar)」等林林總總的尊號。在羅馬帝國的語境下,「大元帥」代表了軍權,「凱撒」代表了血統,「奧古斯都」則代表了至尊權威——「大元帥」名號可以與人共享,「凱撒」可以為同一家族中人所共有,唯有「奧古斯都」是獨一無二的頭銜,因而在羅馬帝國時期,皇帝的稱號事實上是「奧古斯都」,而不是在日後成為「皇帝」詞源的「大元帥」。

儘管羅馬帝國的起點以及第一任羅馬皇帝是誰尚有爭議,但這並不影響後世學者將屋大維治下的羅馬視為帝國。與嬴政一樣,屋大維基本統一了當時的「已知世界」:奧古斯都治下有羅馬公民城邦、拉丁化較深的元老院行省、邊疆及軍事色彩較濃的元首行省以及附庸國——這與中華帝國在日後形成的「天子——內臣——外藩——四夷」的宗藩體系已經非常相似。中國史書《資治通鑒》中曾有「苟不能使九州合為一統,皆有天子之名而無其實者也」的論述,即使從這一東方視角來審視,「奄有四海」的羅馬也足以當得起「帝國」這一名號。

十分鐘了解歐洲帝制:為什麼歐洲國王很少稱帝?

公元117年圖拉真治下疆土達到極盛的羅馬帝國

中華帝國很早就確立了以「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為核心的嫡長子繼承製,這一制度保證了帝位的有序繼承;而羅馬帝國的帝位繼承法長期缺失,導致帝國內部經常為爭奪帝位而出現兵變、內戰與暗殺,這使得羅馬帝國的正朔難以有序傳承。終於,在外敵入侵、內部分裂及經濟崩潰的合力下,羅馬帝國爆發了幾乎導致亡國的「三世紀危機」。有鑒於此,羅馬皇帝戴克里先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政治改革,將羅馬帝國一分為二,任命四位領導人分別去治理東西羅馬。其中,兩位皇帝為奧古斯都,兩位副皇帝為凱撒,羅馬帝國由此步入四帝共治時代。

通過四帝共治制,戴克里先試圖用自我切割的方式解決羅馬帝國疆域過大而難以管理的問題;同時還希望擺脫羅馬皇帝正朔繼承的困境:奧古斯都退位或駕崩後,由凱撒取得繼承權;而當凱撒成為奧古斯都後,須任命新的凱撒,使之成為新的繼承人。

很明顯,戴克里先並沒有成功樹立起一套繼承人選任的規則,所以四帝共治制並沒有實現羅馬皇帝正朔的和平傳承;但在這一制度模式下,一個意義深遠的情形發生了:帝位的兩分帶來了正朔的兩分,等到羅馬帝國分裂時,東西羅馬帝國的君主各自稱帝也便水到渠成。

十分鐘了解歐洲帝制:為什麼歐洲國王很少稱帝?

第一次四帝共治 (293-305年)

從後世的視角向前回溯,羅馬帝國正朔的二分是如此清晰;但對於羅馬人來說,「正朔」觀念或許並不存在。王旗變幻的背後並沒有所謂「天命」,羅馬帝國的歷史並未孕育出完整的歷史哲學。

真正讓羅馬帝國從史學走向哲學的,是天主教的教士。393年,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發布《薩洛尼卡敕令》以天主教為國教,很快羅馬帝國正式分裂。至五世紀初,西羅馬帝國日益衰落,以至於在410年發生了西哥特國王阿拉利克帶領洗劫羅馬城的慘劇。羅馬城的陷落引發了羅馬人對天主教的敵視,在這一背景下,天主教眾教士不得不通過歷史哲學——或者說是神學話語體系的構建,來「洗清」自身的「無妄之罪」。

聖奧古斯丁的煌煌巨著《上帝之城:駁異教徒》正是在這一時段創作的。在這本書中,聖奧古斯丁梳理了從亞當時代到羅馬城陷落的人類歷史,並將其完全納入天主教語境下的歷史哲學中。聖奧古斯丁之後,保盧斯·奧羅修斯提筆寫下了《上帝之城:駁異教徒》的姊妹篇《歷史七卷:駁異教徒》,正式歸納出了人類帝國的「正朔」繼承關係:在上帝的統治下,人類依次經歷了巴比倫、馬其頓、迦太基和羅馬四大帝國——而羅馬通過馬其頓和迦太基間接繼承了巴比倫的遺產,故而人類帝國的正朔集於羅馬帝國。

十分鐘了解歐洲帝制:為什麼歐洲國王很少稱帝?

《上帝之城》一個抄本的首頁,寫於1470年

這一帝國正朔的繼承順序在中世紀最終成為通說。雖然屋大維成為奧古斯都一事與天主教教義顯然沒有任何關係,但在後世天主教教士們的解析下,羅馬皇帝的正朔有了明確的起點,並且指向上帝的旨意——在這個天主教版的「天命」下,羅馬皇帝的正朔被唯一化了:國王之位可以通過戰爭獲取,但皇帝之位背後尚有「天命」。儘管帝位已經二分,但這並不會削弱上帝的權威,東西羅馬皇帝的正朔同樣合法,他們的旨意可以行使在各自的半壁江山,如同上帝的旨意行在天上。

聖奧古斯丁和奧羅修斯當然不會想到,西羅馬帝國在幾十年後就滅亡了。對於橫行於西歐的諸多國王、領袖來說,這不過是政治舞台上一次正常的新陳代謝。然而對於天主教來說情況則有些複雜: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帶走了西部世界的半個皇帝正朔,於是東羅馬皇帝成為天下唯一的皇帝。而沒有帝國支持的羅馬天主教,要如何保護自己昔日的權威與榮光呢?

答案是《君士坦丁贈禮》。約八、九世紀,羅馬教廷偽造了一份文件——或者說是詔令,聲稱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一世早已將西羅馬帝國的權力贈與了羅馬教廷的領袖教皇西爾維烏斯一世及其繼承者。《君士坦丁贈禮》規定:

十分鐘了解歐洲帝制:為什麼歐洲國王很少稱帝?

君士坦丁贈禮壁畫

「朕的帝國和朕的主權轉移到東部地區,並在拜占庭行省內選擇合適地點以朕之名建造帝國的首都。因為在這個已經由天國的統治者建立起教士的至高地位和天主教地區首都的地方,一位塵世的皇帝行使權力是不正當的。」

從實際結果來看,教皇通過依靠《君士坦丁贈禮》取得了原西羅馬的統治權。從「塵世帝國」的正朔來看,教皇也必須承認東羅馬皇帝是世界上唯一的皇帝,甚至還需要向前否定西羅馬帝國皇帝的正朔,因為在這些奧古斯都們之前,君士坦丁一世就已經將西羅馬的統治權贈與了羅馬教廷。教皇擁有教權,但無權任命塵世帝國的皇帝——羅馬帝國,或者說歐洲正朔很可能從此收束為單一的鏈條,正如日本天皇家族的「萬世一系」一樣。

然而歷史沒有給歐洲這樣的機會。800年,教皇利奧三世突然為法蘭克國王加冕,宣稱其為羅馬皇帝,查理曼的王國也升級為加洛林帝國。很找到利奧三世此舉的合法性,因為從理論上來看,《君士坦丁贈禮》已經將東羅馬帝國打造成正朔的繼承者,在天主教的普世觀念中東羅馬皇帝理應是天下共主。然而此時利奧三世居然新設了帝位,皇帝不再是天下共主,歐洲的正朔自此從理論上正式二分,歐洲也因此出現了兩個「第二羅馬」:東羅馬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和加洛林帝國的首都亞琛。

十分鐘了解歐洲帝制:為什麼歐洲國王很少稱帝?

查理曼肖像

由於羅馬教廷在中世紀強大的影響力,利奧三世創造的正朔被後世所繼承——雖然東羅馬皇帝在長時間一直拒絕承認這一帝位的合法性。十世紀下半葉,教皇約翰十二世為東法蘭克國王奧托一世加冕,稱頌其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神聖羅馬帝國由此建立。在奧托一世的征伐下,拜占庭帝國皇帝約翰一世最終承認了奧托一世西羅馬皇帝的頭銜,歐洲歷史上曾為天下共主的皇帝,至此終於只能保留半壁江山的正朔。

在此之後,歐洲的帝位一直分為兩支,一支由東羅馬帝國所傳承,一支同神聖羅馬帝國所傳承,而後者自被哈布斯堡家族壟斷之前,一直由教皇親自或派遣特使加冕。「塵世帝國」正朔的分裂也推動了天主教會的分裂,1054年,羅馬教廷與君士坦丁堡互判處絕罰,史稱「東西教會大分裂」,東羅馬帝國地區的天主教由此形成希臘正教會,並在之後的幾個世紀里與斯拉夫等教會共融成為東正教會。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正朔隨著1806年弗郎茨二世被迫放棄帝位而斷絕,而東羅馬皇帝的正朔而又隨著東羅馬帝國的滅亡而兩分。

十分鐘了解歐洲帝制:為什麼歐洲國王很少稱帝?

約1000年左右的神聖羅馬帝國

1453年,新崛起的奧斯曼帝國攻破君士坦丁堡,經歷千年的東羅馬帝國滅亡。20年後,作為東正教大國,俄羅斯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通過迎娶東羅馬帝國的亡國公主索非亞,並宣布繼承東羅馬皇帝的正朔,將莫斯科稱為「第三羅馬」。不過俄羅斯君主在之後近兩百年主要以「沙皇」自居,直到1721年彼得一世才在俄羅斯元老院的授予下正式稱帝。

俄羅斯通過血統與宗教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正朔,而奧斯曼帝國則通過征服。「征服者」默罕默德二世在攻破君士坦丁堡後開始宣稱自己是古羅馬帝國的合法繼承人,「凱撒」從此成為默罕默德二世及其繼承者們偶爾使用的稱呼。雖然奧斯曼帝國的宗教信仰與羅馬帝國完全不同,但其領袖依然欣然接受了代有天主教印記的皇帝正朔。

十分鐘了解歐洲帝制:為什麼歐洲國王很少稱帝?

穆拉德二世

歐洲正朔自此雖然已經三分,但其根源依是羅馬帝國。缺乏這一背景的君主可以稱為大帝,比如阿爾弗雷德大帝(Alfred the Great),但註定與皇帝無緣。除此之外,雖然在《歷史七卷:駁異教徒》的歷史哲學體系中,羅馬帝國的正朔繼承自巴比倫、馬其頓和迦太基三大「帝國」,但這三個國家的君主並未稱帝;羅馬帝國之前最富盛名的兩位大帝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與居魯士大帝(Cyrus the Great)均是有「大」而無「帝」,在正朔視野下,兩人更適合的譯名應是「大君主」,或直接將「偉大的」作為前綴。

東羅馬皇帝、西羅馬皇帝、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俄羅斯帝國皇帝和兼任羅馬凱撒的奧斯曼蘇丹均沒有脫離羅馬帝國以來的正朔。然而到了19世紀初,拿破崙的稱帝讓歐洲正朔變得複雜起來。

1804年,拿破崙請到了教皇庇護七世,在巴黎聖母院加冕稱帝。與之前歷代皇帝不同,拿破崙在儀式中將皇冠奪過來自己戴上,相當於自我加冕。不過,拿破崙所稱的既非羅馬皇帝也非法蘭西皇帝,而是是「法蘭西人的皇帝(Empereur des Fran?ais)」,言下之意其帝權受命於人民而非上帝或羅馬。

十分鐘了解歐洲帝制:為什麼歐洲國王很少稱帝?

拿破崙加冕

當時神聖羅馬帝國已在滅亡邊緣,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弗朗茨二世為了在帝國滅亡後依然保持帝位以及早已嚴重受損的帝位,將奧地利大公國升格為奧地利帝國,並自稱奧地利皇帝弗朗茨一世。兩年後,弗朗茨二世果然在拿破崙的打擊下放棄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帝位,成為純粹的奧地利皇帝。

19世紀末,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征服眾多王國、公國,完成了德意志的統一併稱帝。這完全是無奈之舉:普魯士國王的困境在於,被征服的巴伐利亞、符騰堡、薩克森等國已是王國,威廉一世若不稱帝,很難在法理上成為德意志唯一的君主。雖然德意志與神聖羅馬帝國存在地域上的繼承關係,但但在弗郎茨二世放棄神聖羅馬帝國帝位並自稱奧地利皇帝之後,威廉一世已經無法繼承神聖羅馬帝國的正朔。

最終威廉一世升級為德意志皇帝(Deutscher Kaiser)。這並不是威廉一世青睞的稱號:威廉一世希望成為「全德意志國土的凱撒(Kaiser von Deutschland)」,然而這受到了其餘諸侯強烈反對;同時威廉一世拒絕「德意志人的凱撒」(Kaiser der Deutschen),因為這意味著威廉一世的帝位將受命於人民而非上帝,於是德意志皇帝成了無奈的折衷。

十分鐘了解歐洲帝制:為什麼歐洲國王很少稱帝?

奧地利皇冠

法蘭西皇帝、奧地利皇帝、德意志皇帝已經脫離羅馬帝國以來的正朔,這意味著羅馬之外的君主同樣可以稱帝。這一現狀顯然影響了實力強勁的大英帝國——1876年,維多利亞女王開始兼任其殖民地印度的女皇,並於次年在新德里正式加冕。印度女皇這一稱號與羅馬無關,與天主教無關,甚至與歐洲無關,曾經牽絆歐洲君主的正朔問題,至此已不再重要。

在古典時期,稱帝的進路有二:繼承東羅馬帝國正朔和繼承教皇創立的羅馬帝國正朔,其源頭均源於羅馬帝國。近代以降,稱帝進路有三:受命於人民(如拿破崙稱帝)、統一諸王國(如威廉一世稱帝)、征服其他帝國(如維多利亞女王兼任印度皇帝)。當然,從羅馬帝國的奧古斯都到英國的印度女皇,「皇帝」一詞漸漸走下天下共主的神壇,成為君主實力的體現,這樣年皇帝,也便不成為皇帝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