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戰結束北洋政府以為崛起 拆除屈辱的牌坊 巴黎和會慘遭打臉

一戰結束北洋政府以為崛起 拆除屈辱的牌坊 巴黎和會慘遭打臉

1900年6月14日,德國駐華公使克林德曾指使士兵向經過使館外的義和團民開槍,打死20人。6月20日,克林德在經過東單總布衚衕時,與清兵起衝突被清兵殺死。於是,八國聯軍以此為借口開進了北京城,並於次年9月7日威逼清政府簽訂下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1901年6月22日清政府在克林德被殺的地方,動工修建一座牌坊,以表示「大清大皇帝惋惜凶事之旨」,並在邊上還樹立了一塊碑。這個牌坊便是「克林德牌坊」。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德國戰敗,中國在戰爭期間曾對德宣戰,認為自己屬於戰勝國。

當時的北洋政府舉國歡慶,不但在太和殿閱兵,中南海國宴,北京機關院校放假三天慶祝。人們紛紛走上街頭,遊行演說,儼然感覺「公理戰勝了強權」。

在舉國一片歡騰之際,北洋政府決定拆除代表了屈辱的克林德碑,並將它從東單移到當時的中央公園(現中山公園),並將克林德牌坊改名為了公理戰勝牌坊。

但當時被人們認為是正義與和平化身的英美法等西方國家,其實根本不是為了什麼公理參戰,只不過是為了自身的利益。

當時人們都對巴黎和會充滿了幻想,甚至有人投書巴黎和會「茲值戰禍告終, 和會開幕, 強權失敗, 公理昌明。正我國人民仰首伸眉, 理直氣壯, 求公判於世界各國之會。」甚至還有人心存喚醒的以為,通過巴黎和會中國便可以就此崛起,與英美法在世界上並駕齊驅。

但最後殘酷的事實就是,巴黎和會不但中國沒有得到任何好處,反而戰敗後德國在山東的利益轉讓給了日本。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曾經的幻想就此破滅,中國人民開始覺醒,轟轟烈烈的五四愛國運動就此爆發。立在中央公園裡的「公理戰勝牌坊」依舊帶著恥辱立在那裡。

直到新中國成立以後,1952年為了表達反對侵略,保衛世界和平的意願,借「亞太區域和平會議」在北京召開之際,大會決定將「公理戰勝牌坊」改名為了「保衛和平牌坊」,至今仍立在了中山公園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愛歷史 的精彩文章:

兩位美國人拍攝的五四運動現場照 百年之際獨家呈現上色彩照
七十年代末北京早晨的市民生活 從山東飯館物美價廉的早餐開始

TAG:愛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