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味精到底要被黑到什麼時候?雞精也並不一定比味精健康!

味精到底要被黑到什麼時候?雞精也並不一定比味精健康!

在看美食節目時,裡面總會提到風味重於一切。為了描述這種風味,我們用「鮮味」來傳達來自味覺最深刻的感受。

從古到今,好吃的中國人,一直在為一個「鮮」字奔走,為此,我們發明了各種調味料。然而,現在追求精緻生活的人們對飲食安全問題愈發重視起來,也對我們日常生活中用到的許多「調料」產生了疑問,諸如「味精」,「雞精」等也倍受置疑,同時,關於它們的「謠言」也始終存在。現在筆者將以大家的幾個誤解為例作出簡單的解釋。

一、味精真的「安全」嗎?

這個問題,生活中大部分人都比較關注。其實「味精」安不安全,科學才是最權威的回答。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C5H8NO4Na(谷銨酸鈉),一種氨基酸的鈉鹽,起初是由一個日本的科學家發現的(海帶湯蒸發產生的結晶體),後來多從糧食中提取。自從「味精」問世,便引發了一場關於「鮮味的革命」。

從這以後人們炒菜做飯,煲湯蒸煮,無味精不鮮,無鮮不歡。但是一個事件的發生是有時效性的,由「味精」所引發的「鮮味潮流」也迎來了它的退潮期。

由於一些負面的影響和人們一知半解的「偏見」,「味精」一時之間被打下了神壇,成為了不健康,不安全的代名詞。孰不知,大家的這種「偏見」卻給味精蒙上了不白之冤。

味精是由人們從海帶,大豆,玉米等農產品由發酵提純而提煉出來的無色無味的晶體。單從它的原材料上看就知道味精並不是什麼有毒之物,據科學研究表明,味精在正常情況下並不會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

也只有在100攝氏度高溫時加熱三十分鐘以上時,才會生成少量的焦化的谷銨酸鈉,對人體的影響也十分微弱,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而且味精所產生的鮮味並不是它的本味,而是它溶於水後分解出的谷氨酸所帶來的。這種物質人體內部本來就有,又何談威脅健康之說。在筆者看來,味精的「安全」問題之所以產生,不是味精本身所造成的,而是由於我們的不正確使用方式造成的。味精本身是安全的。

二、雞精比味精更好?雞精更安全?

首先,大家可能普遍對雞精存在一個誤解,其實雞精本身並沒有「雞」的任何參與,它的主要成分是味精,並且其中還添加了許多其他的化學成分,由於它具有雞的鮮味兒,才有了雞精的名字。

在我看來,食用雞精還不如食用味精。雞精中含有的化學成分具有激素的性質,食用過多,容易對人的身體健康造成傷害。尤其是小孩,老人和孕婦一定要減少食用或者不吃。更加值得注意的是雞精中含有高鹽,分解後還會產生尿酸,血壓高的人,痛風的人切忌食用。

三、食用味精會致癌?

當今,人們談癌色變,什麼東西只要和癌症扯上了關係就會大打折扣,味精也不例外。市面上經常有「味精在高溫狀況會產生致癌物質」或「吃味精緻癌」等傳言流行。

其實人們對味精產生恐慌的原因並不單是謠言盛行,也包含著人們對味精的不了解。真正了解了味精的人並不會因此放棄使用味精,反而會合理的利用它來提鮮,使食物更加美味可口。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銨酸鈉,而產生鮮味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人身體所需的谷銨酸單靠自身供應是遠遠不能夠供應充分的,最終還得依賴於來自身體外部的攝取。

而味精正好提供了這一物質,所以說味精「無過」反倒「有功」。即便加熱,也只會是味精的鮮味打了些折扣,並不像謠言那麼危言聳聽。如果非要給味精強加一個罪過的話,那就只能怪它所含的鈉離子了,食用過多的含鈉物質所產生的危害會使血壓升高。

可是吃味精又不像吃鹽那麼頻繁和量大,又會對身體產生多大的危害呢?所以說傳言止於智者,味精不會致癌。

由於人們把目光大多放在味精的鮮味兒上,很少關注它的用法,以至於鮮味大打折扣,有時甚至還會對身體產生某些危害,下面就由筆者為大家提供一些使用味精的注意事項吧:

味精不宜在高溫環境中添加,在湯或菜出鍋時添加最為合適。

冷盤不要放味精,不加水的話味精不容易溶解,口感會大打折扣。

在加醋的有酸味的菜肴中不要添加味精,味精鮮度會下降。

雞,魚,蝦,蔬菜中不宜添加,容易影響到食材最原始的味道。

食用味精或雞精時要適量,不要過多。

嬰兒,老人,孕婦的消化系統比較弱,也不應過多食用。

肥胖,高血壓,中風患者忌食用。

保留食材最原始的味道莫過於保存它的鮮味兒。為了追尋這種鮮味我們找到了它的替代品——味精(或雞精),但是這畢竟不是食物原本的味道,而是化學技術提取所得。所以為身體健康長遠計,像味精這樣的調味料可食用,但一定要控制好食用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養生營養時間 的精彩文章:

細節影響著壽命的長短,每天注意好這5點,健康長壽與你有緣

TAG:養生營養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