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王路:從黑洞聊聊佛教第四禪

王路:從黑洞聊聊佛教第四禪

朋友問我,佛教怎麼看黑洞。

我想,佛陀應該是沒說過黑洞的。雖然《俱舍論?分別世間品》中也談到一些話,表示「地球是圓的」,「月亮的圓缺是由於影子遮擋了太陽光」等觀點,但「黑洞」畢竟太現代了,我沒見佛陀在哪裡明確討論過。佛陀不是什麼都講,他總是根據時代,根據眾生的根機去講有助於解脫的法。

不過,倒是可以找出能比喻的概念。比如,「無色界」可以比喻成黑洞的奇點;「四禪」——舍念清凈地,可以比喻成黑洞半徑到奇點之間的範圍。當然,也只是比喻而已。

佛教講「三界九地」: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是一地,色界四禪是四地,無色界四定是四地,共九地。

其中,欲界和色界可以統稱為「色界」,是有物質的界;無色界,是沒有物質的界。

無色界因為沒有物質,也就沒有空間和方位,可以看成是「奇點」。

欲界和色界,都有物質,有空間。從色界進入無色界,嚴格地講,不能說是「上去」,因為無色界沒有上下左右。可以理解成,當物質坍縮成奇點,沒有體積的時候,就「進入」了無色界。

欲界的人,入無色界的定,身體並沒有進入無色界,還是留在欲界的。只有死掉之後,受生到無色界,才算成為無色界的本地居民——不過那個時候,就沒有身體了。無色界沒有物質,有情只有四蘊,「受、想、行、識」,「色」沒有了。

色,可以簡單理解成物質,特點之一是擁有體積,能互相障礙。在奇點,不存在體積,也沒辦法互相障礙。

從有物質的色界,進入沒有物質的無色界,要經過一個鄰近地帶,就是「四禪」。

四禪屬於色界,雖然有物質存在,但是不受外界影響。佛教認為,構成物質的基本要素有四種:地、水、火、風。可以簡單比喻成:「地」是固體;「水」是液體;「風」是氣體;「火」是能量。

地水火風,能夠影響的地方,到三禪為止。火可以燒初禪,水可以淹二禪,風可以飄三禪。但是第四禪,不受影響。它是有物質的界里,最寂靜的地方。佛和麟角獨覺,都是在四禪成道的。

佛教認為,諸法所共的相,只有「空相」。從「空」中之所以生出「色」——物質顯現,是因為有能量。但佛教並不把它叫「能量」,而叫「煩惱」。「煩惱」也叫「熱惱」,作用是「煩動惱亂」。

假如煩惱消滅了,提供的能量不足,物質就會坍縮。煩惱是分不同層次的。有粗的,有細的。下地的粗,上地的細。有「見所斷」的,有「修所斷」的。「見所斷」的煩惱是理上的,「修所斷」的煩惱是事上的。為「三界九地」提供支撐的,就是「修所斷」的煩惱,它在三界九地里,每一地都有九品。

當煩惱漸漸止息時,能量不足以支撐由它所引起的物質的存在,物質就會從「煩動惱亂」漸漸歸於「寂止」。不過,只要有物質存在,哪怕外在顯現的是靜止狀態,內部也是運動的。如果物質內部一丁點兒運動也沒有,它就會坍縮——從「色」回歸到「空」。

當物質外在顯現為運動狀態時,佛教稱之為「欲界」。當物質外在顯現為靜止狀態時,由於內部仍然有運動,佛教稱之為「色界」。當物質內部的運動也漸漸止息,物質便會坍縮為奇點,佛教稱之為「無色界」。

我們說的「入定」,其實就是因為煩惱不夠用了,提供不了再讓你繼續躁動的能量,你就只好安靜下來了。這就像人累得不得了,想再讓他走兩步,就走不動了。

不過,煩惱是給心的躁動提供能量,不是給身體。生在欲界的人,身體無論如何都在欲界,想入上界的定,就要把欲界的九品修所斷煩惱斷掉,這樣,身體仍然可以強有力地運動,但是,心已經不再受欲界系縛了。

「見所斷」的煩惱和「修所斷」的煩惱不一樣,修所斷的煩惱就像獄卒,你不突破他們,就不能越獄,不能從欲界進入色界,從下地進入上地。見所斷的煩惱就像巡邏的人,你即便越獄了,他們還會把你抓回來,還會引起修所斷的煩惱。色界天人會重新墮到欲界,就是因為見所斷的煩惱沒消滅,後來又引起了欲界修所斷的煩惱。

在有物質的界里,進入最高的一地,四禪,就像進入了黑洞的「事件視界」。進入的辦法,就是把三禪修所斷的煩惱都斷掉。

在四禪裡面,是有不同景象的。假如見所斷的煩惱並沒有斷完,那遲早是要出來的,哪怕一直奔著奇點去,所有物質消失於一點,進入無色界,最終還是會重新生到欲界。

外道在進入四禪之後,往往以為那裡就是涅槃。因為那裡太寂靜了,根本不受外界的影響。不過,四禪內部,物質還是有的。四禪裡面,有一個特殊的地方,叫「無想天」,如果進入無想天,連心都會停止下來。無想天是不容易進去的,需要刻意加功用行才能進,有時候外道會努力往無想天跑。但是,無想天實在不是好地方,因為四禪並不是真正的寂靜,無想天也不是,凡是以為它們寂靜的人,都是見地還不明了——「見所斷」煩惱還沒根除的人,早晚會從四禪出來墮到欲界去。

還有外道以為進入奇點,進入無色界,消失了物質,就是涅槃,是真正的寂靜。實際上,無色界雖然沒有物質,心還是有的。佛陀說,無色界也不是真正的寂靜。外道跑到無色界最深處——非想非非想處,心非常微弱,可是,那裡仍然不是涅槃,最終還是會墮回欲界。

只有斷了「見所斷」的煩惱,並且離了欲界修所斷煩惱的聖者,也就是三果阿那含或者四果阿羅漢,不會再墮回欲界了。

佛教和外道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外道斷煩惱靠的是世間法,覺得下地「粗、苦、障」,上地「靜、妙、離」,一門心思往上跑,以為努力跑到頂,就能出三界,實際上是出不了的。釋迦牟尼佛智慧地發現,三界只能「橫出」,「豎著」出不去:三界除了最頂上的「非想非非想處」和最底下的「欲界」,這兩處沒有「無漏道」之外,別處都有,都能橫出。

所以,有些聰明的修行者,直接靠一個未到地定就能解脫出三界。而外道跑到非想非非想天都出不了。在離了欲界的阿那含里,有些是生到色界不能此生解脫的,就要一生生往上面生。他們不會再回欲界,也不會再往下走,但是,假如他們不幸生到無色界,就很麻煩。因為無色界壽命太長了,起步就是兩萬大劫,最上面是八萬大劫。有這麼久的壽命,在下面早解脫了。

因此,「上流」阿那含,要努力做的事情,就是在四禪停下來,千萬不要再沖著「奇點」奔,生到無色界。

這些「上流」阿那含中,有兩類,一類是喜歡定的,一類是喜歡慧的。第四禪有八個天,下面三個: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是凡夫、外道、聖者都可以進的;上面五個,只有阿那含以上聖者才能進,也叫「五凈居天」。

喜歡定的阿那含,走到廣果天之後,就自然跑去無色界了——因為要進入「五凈居天」很不容易。進入「五凈居天」,就相當於進入黑洞半徑之後,不朝奇點跑,因為一旦進入奇點,就會生到無色界,很麻煩。為了避免生無色界,就要進「五凈居天」。進五凈居天,需要「雜修靜慮」。

雜修靜慮,就是有漏心和無漏心混雜著修。阿那含都有無漏心,也能起有漏心,單獨用都不難,難的是在無漏心和有漏心之間快速頻繁切換。就像開車,跑到時速180不難,只要把油門踩下去就行了;倒車也不難,掛倒檔就行了。而雜修靜慮,相當於這一剎那還在以180的時速往前跑,下一剎那就在倒車,緊跟著的剎那又在以180的時速往前跑。這是非常非常難的。

樂定的阿那含沒有「雜修靜慮」,只能沖著奇點跑,在廣果天命終之後,生往無色界,開啟漫長之旅,一直生到非想非非想處,才般涅槃。

而樂慧的阿那含,努力搞「雜修靜慮」:一開始是一些無漏心連在一起,跟著起一些有漏心,再跟著起無漏心,漸漸縮小間隔,「無漏、無漏、有漏、有漏、無漏、無漏」,最後,在三個連續的剎那,生起「無漏、有漏、無漏」的心,就修成功了。就能生到五凈居天最底下的「無煩天」。如果能連續六個剎那在無漏、有漏間切換,就能生到「無熱天」;九個剎那,生到「善現天」;十二個剎那,生到「善見天」;十五個剎那,生到「色究竟天」。十五個剎那能連續切換,那就多少剎那都沒問題了。

因為雜修靜慮,這些阿那含就可以不再生往無色界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路 的精彩文章:

王路:我們就知道玩兒

TAG: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