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醫療風險「社會擔」構建更和諧更完善的醫患關係

醫療風險「社會擔」構建更和諧更完善的醫患關係

圖源:法制時報

妥善調處醫患糾紛是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內容。近年來,由醫療糾紛引發的社會事件牽扯著公眾神經,如何構建更為和諧和完善的醫患關係成為多方討論與關注的焦點。

多方聚焦醫患關係

近日,首屆「聚焦醫療安全,守護百姓健康」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經驗交流會在江蘇南京舉行,來自全國多地政府部門、醫療機構和學界的數百位專家學者參與了交流。與會者圍繞南京和淮安兩地在醫療責任險推進實施過程中的模式與經驗,共商如何促進醫療安全關係體系建設、建立科學的醫療風險分擔機制。

醫療機構管理標準專業委員會秘書長洪宓指出,溝通是提高醫療質量、減少醫療糾紛的重要措施。醫患溝通遍布醫院管理的各個環節,醫療機構和醫護員工都不可迴避。

交流會上,多名專家學者建議,應引入醫療風險社會分擔機制。

江蘇省腫瘤醫院副院長張勤認為,不少西方發達國家已建成較為完善的醫療風險混合分擔機制,其成功經驗值得借鑒。「醫療行業屬於高風險領域,由此產生的醫療風險需要綜合治理,從而建立多元化主體協同、權責分明、共同控制與分擔醫療風險的法律機制。」張勤說。

「醫生看病就是『背著患者過河』。醫生與患者應該共同努力,戰勝病魔。醫患糾紛有時導致雙方站到對立面,如何保障患者安全、保護醫護人員不被傷害,需要全社會共同提高認識。」南京市衛生健康委員會主任方中友說。

「南京模式」引發熱議

交流會上,打造醫療糾紛一體化處理平台的「南京模式」成為與會者討論的重點。

據了解,南京成立了醫療責任保險賠償處理中心,結合本地醫療行業風險管理現狀,兼顧醫患、醫保等多個法律關係,與公安、司法、保監會和保險經紀等多部門緊密配合。「南京模式」以區域統保為支撐,整合社會資源,立足醫院、醫務人員和患者等多維度建立一體化醫療行業風險分擔機制,共同構建了「醫療風險隔離帶」。

南京市衛生健康委員會醫政處處長李正斌介紹說:「截至去年底,南京地區市、區屬公立醫療機構投保率已達到100%,部分部、省屬公立醫療機構也進行了投保。233家醫療機構累計繳納醫責險保費3400萬元,保險公司為醫療機構提供4.2億元的保障。」

「之前有位患者因醫療糾紛要求賠償,我們知曉後第一時間接待了患者,家屬在知曉糾紛處理途徑後也同意申請第三方調解。在組織專家進行預審之後,我們及時完成了賠款支付。」江泰保險江蘇營業部總經理、南京醫療責任保險賠償處理中心主任丁紅告訴記者,賠處中心在15天內完成案件遷出調解,5天內完成案件理賠,醫患雙方都很滿意。

「醫療行為過程的風險發生歸因很複雜,社會化的分擔方式能給百姓多一份保障。」南京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許民生說。

創新機制破解難題

事實上,醫患糾紛的解決和醫療責任保險的配合併不容易,需要從頂層設計、綜合治理和第三方管理等方面綜合考慮。只有在解決專業問題的同時,兼顧「醫、患、保」三方之間的信任和利益平衡,解決社會問題並滿足個體訴求,才能實現持續健康發展。

在江蘇淮安,經過一年多實踐,醫患糾紛處理的「1 6」模式日趨成熟。「1」即「一個平台——醫患糾紛調處綜合服務平台」,「6」即「六方聯動」——政法委、衛計委、司法局、公安局、保險經紀與共保體成員六方協同參與。從源頭防範入手,依法處置、風險分擔,以期構建和諧醫患關係。截至去年底,參保醫療機構共發生案件152起,其中122起已完成賠付,到賬率100%。醫患雙方在達成調解協議後的5—7個工作日內,即可收到保險賠款。

淮安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俞偉男認為,醫責險及時進行賠償,鞏固了調解結果,維護了醫患雙方的利益,「我們初步實現了『院內糾紛、第三方介入引出院外、專業調解和快速理賠』這四項預期目標,有效減少了醫患糾紛,為建設和諧醫患關係作出了積極貢獻。」 俞偉男說。(本報記者 孫亞慧)

原標題:醫療風險「社會擔」 構築安全「隔離帶」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9年04月23日 第 09 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外網 的精彩文章:

日本阿蘇山再次噴發 當地氣象廳正持續觀察
美國「惡魔父母」囚禁並虐待12名子女 被判終身監禁

TAG:海外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