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在巴黎,古琴音樂會「靜聽琴說」曾一票難求

在巴黎,古琴音樂會「靜聽琴說」曾一票難求

今年春節,法國巴黎吉美亞洲博物館迎來了一台古琴音樂會,不僅音樂會門票被早早預約一空,就連三場古琴講座也座無虛席。2018年4月以來,「靜聽琴說」輾轉國內外已演出了五場。

今年4月26日-27日在上海大劇院中劇場,這台音樂會將迎來第六場和第七場,門票也早在演出前一個月售罄。

音樂會名「靜聽琴說」,意在借三千年歷史的古琴,勾勒中國歷史長河裡一個個旖旎的瞬間。它的演出團隊由上海音樂學院民樂系「泠然音生」古琴團隊擔綱,他們是古琴專業學生,大都是「90後」甚至「00後」。

在巴黎,古琴音樂會「靜聽琴說」曾一票難求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古琴音樂會現場。

上海音樂學院教授、古琴演奏家戴曉蓮是這台音樂會的策劃人,她還記得巴黎演出現場的情景,「他們也許不懂中國文化和中國樂器,但他們能理解。他們是通過音樂性來聽的,這是在長期音樂浸潤下培養出來的音樂素養。比如他們從沒聽過這首琴曲,但兩個人同時彈,他們能聽出來哪個彈得好,哪個彈得不好。」

從不同年代的琴曲中,戴曉蓮整理、新編、委約了四十多首琴曲組成「靜聽琴說」,然而每次只能演十幾首。上海的這場音樂會將分「襟懷流風」「君子之守」「家國情懷」「山林舒嘯」「史傳煙雲」5個部分展開,每個部分各有敘事主題。

16首曲子,每一首都會講一個故事。為了幫助「小白」觀眾入門,上音民樂系主任劉紅教授受邀擔任「說書人」,從音樂學家的角度,即興講述每首曲子背後的文化內涵和情感線索。

在巴黎,古琴音樂會「靜聽琴說」曾一票難求

古琴音樂會現場。

值得一提的是,16首曲子里,重新編配和全新創作的曲子佔到了40%。

比如廣為人知的老曲《廣陵散》,在古琴的基礎上加入了打擊樂和十把二胡,進一步凸顯了戰國時期「聶政為父報仇、刺殺韓相俠累」的殺伐氣。

再比如老曲《杏壇》。這原是古琴獨奏,講的是孔子每日於杏壇設教講學,為了讓觀眾直觀感受孔子「收弟子三千,授六藝之學」的情景,戴曉蓮請人將它改編成二重奏,她彈一個聲部,學生們再彈另一個聲部,導演還專門為學生和戴老師的進場、退場做了設計,以肢體表演還原孔子講學的氛圍。

韓聞赫作曲的《城樓賦》問世於2018年。這是一首古琴、琵琶、打擊樂三重奏,部分創作素材源於京劇《空城計》。作曲家以不同樂器象徵不同角色——古琴代表諸葛亮,琵琶代表司馬懿,打擊樂代表戰場,三位演奏者還穿上濃墨重彩的戲服登台,以獨特視角再現了這段家喻戶曉的三國故事。

《玉簪琴訴》由孔志軒作曲,應「靜聽琴說」委約創作於2018年。曲中素材取自崑曲《玉簪記》,同樣用樂器代入角色,以古琴為主線,將琵琶(說書人)、笛簫(陳妙常)、中胡(潘必正)貫穿起來,講述了潘必正與陳妙常在月下以琴傳情的傳奇。有意思的是,現場還有一位帶妝的崑曲演員同台表演。

現代作品的技法要求、配合難度其實比傳統曲目更高,每首曲目至少要經過二三十次排練、上百遍磨合才能保證演出質量。不過,外界對這些創新褒貶不一,保守者認為,傳統曲目已經很多了,能彈好已經不錯,創新沒那麼重要。

戴曉蓮認為,沒有歷代的創新推動,不會有如今豐富的古琴曲庫,好的文化傳承一定是在不停地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的基礎上創新的。戴曉蓮的叔外公、古琴演奏家張子謙也非常支持她創新,當了老師後,戴曉蓮要求學生既要打好傳統曲目的基礎,同時也應該踩著時代的腳步,注入新元素,演繹新的曲風。

戴曉蓮觀察,古琴在當下發展最大的問題,是一般人對古琴音樂、古琴文化還不夠了解,哪怕他去學了琴,也只是從文字上淺層了解,「能聽懂古琴的人非常少,很多人是通過文字解釋、通過節目單來理解,而非通過聆聽音樂本身,來直接感受這些曲子。」

另外,現在市場上的古琴教學也亟待系統化、專業化、規範化。戴曉蓮認為,這也是為什麼要委約現代作曲家創作境界和難度比較高的曲子,以樹立標杆,培養觀眾的審美,「古琴觀眾也是需要培養的,這是一個時間的問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