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在 「快餐式」「碎片化」閱讀風行的今天,為什麼要強調讀經典?

在 「快餐式」「碎片化」閱讀風行的今天,為什麼要強調讀經典?

今年4月23日,是第24個「世界讀書日」。「世界讀書日」又稱「世界圖書日」和「世界圖書和版權日」。最初設立的目的是推動更多人閱讀和寫作,尊重人類文明成果,保護知識產權。很顯然,「世界讀書日」的意義已經遠遠超出了保護版權的範疇,它更多地具有促進人的讀書興趣,讓人們掌握好的讀書方法、養成好的讀書習慣,營造全社會讀書氛圍的符號意義和功能價值。

讀經典:「化」「鑄」國家靈魂的重要載體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國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鑄之」。經典是「化」「鑄」國家、民族靈魂的重要載體,也是「鏈接」美好生活的重要橋樑。經典是指具有典範性、權威性的著作,各個學科和知識領域都有經典。而「化」「鑄」國家之魂的必定是文學、國學和理論經典。

要讓這些經典「化」「鑄」靈魂,從而使人們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更加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首要一步就是要讓這些經典走出「深閨」、走進「尋常百姓家」。對於普通公眾、特別是青年一代來說,讀經典無論如何都是一項「苦差」,更難談常讀常新、真讀真用。因此,研究經典的閱讀規律,探索閱讀和閱讀推廣方法,加強頂層設計,已成為新時代文化建設工程的一項重大任務。如何增強個性化、可視化和互動性,如何打破讀學經典的「小圈圈」,進而向基層拓展、向樓宇延伸、向群眾靠近,切實擺脫經典讀學中「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的窘境,顯得格外迫切和必要。

學新知:經典融進現實的重要橋樑

從理想化方面講,讀經典不能太功利、不能太有目的性,主要為修身養性、陶冶情操而讀。但是, 讀經典特別是讀理論經典,就要「悟原理」、「學新知」,不僅要學思踐悟,還要細照篤行,靈活運用到日常的生產、生活實踐當中去,從而更好地指導生產、生活實踐。

然而,現實中真正把「經典」融進現實的畢竟是少數。經常會出現讀經典要麼躲進書齋、「陽春白雪」、「兩耳不問窗外事」;要麼急功近利、現學現用,尋求片言隻語,囫圇吞棗、丟失自我、貽誤實踐的現象。這兩種傾向都要不得。我們知道,經典必定是代代相傳、歷久彌新的,它不僅包括「原著」,還包括後人不斷注釋、註解和解讀的「次生」文獻,這些都凝結著作者、研究者、宣傳者和實踐者的智慧和思想,它們也是通過實踐檢驗、修正,再檢驗、再修正的結晶。讀經典時,若不作深入、細緻和理性的思考,就會食而不知其味,就難以知其「然」,更難談「所以然」,從而缺乏幹事創業的思想動力和實踐本領。

善鏈接:新的閱讀習慣和閱讀方式

「使不愛閱讀的人愛上閱讀、使不會閱讀的人學會閱讀和使閱讀有困難的人跨越閱讀障礙」是閱讀推廣的終極目標。對於經典特別是理論經典,由於它特彆強調實踐性、指導性和時代性,「不愛」「不會」和「有困難」的大有人在。一方面,讀經典要有系統思維、抽象思維和坐「冷板凳」的工夫和功夫;另一方面,由於當今人們工作、生活節奏不斷加快,可利用的學習時間不斷「碎片化」, 「快餐式」閱讀、「碎片化」閱讀成為人們主要閱讀習慣和閱讀方式。如何讓經典適合當今閱讀習慣和方式傳播是亟待解決的難題。

「鏈接」一詞充滿時代氣息。當前,網路閱讀、電子閱讀作為紙本閱讀的有益補充,適應了人們特別是年輕人的閱讀習慣,在一定意義上預示著閱讀方式的未來。我們不能一味地批評「手指俠」和「鍵盤俠」,要做到既不迎合,也不排斥。讀經典首先要讓年輕人「觸碰」,通過「觸摸」到它,繼而喜歡上它,因此好的傳播方式很重要。「鏈接」出自計算機用語,代表著快捷、方便和有效率,很容易讓年輕人理解和接受。當下,許多經典文獻都做成了分類清楚、「綱舉目張」的「鏈接」,這種按圖索驥、多途徑檢索和統一檢索的方式,既適應了人們「邊走邊看」的閱讀習慣,又極大地滿足了理論研究者的需要,是很好的發展趨向。

從兩方面加強經典閱讀推廣

如何讀經典?在這方面,黨和國家領導人做出了示範。毛澤東以學功課(做筆記、做批註、寫感想)、作「工具」、結合讀史、結合實踐的四種方法研讀經典。他強調常讀、精讀、細讀。他讀《共產黨宣言》不下百遍,年屆六旬還研讀英文版經典。1945年,在黨的七大上他兩次向全黨推薦五本經典著作。1964年,他提出高級幹部要讀30部理論經典。習近平經常談研讀經典的方法,指出要「專心致志」「原原本本」「反反覆復」地讀經典,要「追根溯源」,要通過「細嚼慢咽」去感悟經典的思想價值。他還經常撰文解讀和推薦經典。《習近平用典》就是推廣經典的很好形式。

從實踐角度說,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加強經典閱讀:

第一,經典閱讀推廣應強調多學科研究、多主體參與,不能僅僅依靠圖書館的力量。

以往,經典閱讀推廣活動主要由圖書館主導,少有其他領域的主動參與。因此,導致「場內熱鬧場外冷」,並總有「隔靴搔癢」之嫌。近年來,出版界、新聞界與研究者的合作探索對經典閱讀推廣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從2003年開始,出版界主導實施「主題出版工程」,許多經典普及讀物以講故事的形式把馬克思等偉大人物「拉下神壇」,從生動的故事中還原出真實的「人」。比如《馬克思的事業:從布魯塞爾到北京》、《偉大也要有人懂:少年讀馬克思》、《共產黨人的必修課:〈共產黨宣言〉十問》和《馬克思的20個瞬間》等著作的出版。此外,各大媒體的「報網端微屏」齊發上陣,各種H5、短音視頻、VR全景等新表現形式頻頻出現,以及最近「學習強國」的推出,大大推動了經典尤其是理論經典的時代化、大眾化。

第二,經典閱讀推廣應「頂層設計」,要有系統思維。

閱讀推廣的功能在於,在合適的時間、地點、條件,以合適的方式,對閱讀行為進行適度的干預和推進。當前,閱讀推廣存在方法單一和活動同質化現象,在策划上缺乏科學性、系統性,在操作上呈現較濃的商業氣息,有的甚至由圖書商、數據商主導,缺乏「為什麼做」的理性思考,從而與既定的社會價值目標有所偏離。如果說以前的閱讀推廣是「摸著石頭過河」的話,那麼現在就要進行「頂層設計」。「零敲碎打」可應對局部的、具體的、短期性問題,但不能解決全局的、系統的、長期性問題。從微觀上說,閱讀習慣和興趣培養,從初涉、喜歡、深究,最終到真學、真懂、真信是一個漸進過程。從宏觀來看,「全民閱讀」「書香社會」「讓閱讀蔚然成風」等現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更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綜合施策,採取經典主題出版、圖書銷售排行、編製推薦書目、開展真人閱讀、理論講授、現場教學、環境渲染和實境模擬等在內的科學系統策略,形成立體、全面、系統的閱讀推廣架構,輔助應用新技術,讓經典更加「深入人心」。

人們常說,讀書是個人之事,總覺得勸讀「徒勞無功」,更覺得推廣「多此一舉」。但是,總有人在思考讀什麼、怎麼讀,如何讓更多的人讀書等問題,並做些「知行合一」方面的努力,以讀書之風帶動文風、民風的轉變,這是一番大事業,意義重大。

(作者為中共上海市委黨校圖書館副館長、研究館員)

轉載請註明來源「上觀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欄目郵箱:shhgcsxh@163.com)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觀新聞 的精彩文章:

歷時近四年,上海市區首座越江大橋——南浦大橋完成大修!
這個春天,滬蘇浙交界處人們的思緒和期待

TAG: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