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為什麼說從古人喝的酒里就能看出一個人的身份?

為什麼說從古人喝的酒里就能看出一個人的身份?

中國的酒文化源遠流長,而且歷來為文人騷客所津津樂道,尤其是唐代詩仙李白,更是愛酒如命,他喝了酒之後文思泉湧,因此杜甫在《飲中八仙歌》中寫道:「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那麼誕生了幾千年的酒從古至今是一成不變的嗎?李白等古人所喝的酒和我們今天的酒又有哪些不同呢?

下面看鑒君就帶大家從古代詩詞中一窺究竟。

濁酒和清酒

明代大才子楊慎在名篇《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中有這樣的詞句「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沒錯,就是央視老三國演義的主題曲歌詞),宋代文學家范仲淹在《漁家傲·秋思》也寫到過「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這些名詞中提到的所謂「濁酒」其實就是米酒,多由糯米發酵醞釀而成。由於當時缺乏無菌技術,導致釀造過程中微生物的進入,結果基本上酒都會變成綠色。

而且,釀成之後的酒通常都有很多雜質,如果不經過濾的話,這些酒就不會清澈見底,而是顯得非常「渾濁」。

雖然,濁酒的賣相是慘了一點兒,但勝在價格便宜,深受廣大平民百姓或是窮困潦倒的詩人們的青睞,比如杜甫在《登高》中寫道:「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我們在很多武俠影視和小說中,經常看到主角豪爽地大塊吃肉,大碗喝酒,其實也應該是濁酒,之所以看起來很清澈,那是劇組用白開水代替了。

那麼,古代的酒都是渾濁的嗎?其實並不是,古時候還是有「清酒」的,比如,李白在《出妓金陵子呈盧六其一》中寫道「若無清酒兩三瓮,爭向白須千萬莖。」唐代張籍在《和長安郭明府與友人縣中會飲》中寫道:「我亦為君飲清酒,君心不肯向人傾。」

這些詩句清楚無誤地表明了李白和張籍都是見過大世面的人,絕非屌絲,因為「清酒」的製作工藝在當時極其複雜,需要用專門濾酒工具在酒罈中壓取,更為講究的,還要拿葛巾再過濾一遍。

這樣出品的酒沒有雜質,可以保存更長時間,遠不是濁酒可以相提並論的。故而「清酒」的價格十分昂貴,難怪李白寫道:「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葡萄酒

除了最常見的濁酒和清酒之外,古時還有一類果酒——葡萄酒。但葡萄酒並非中原的產物,而是從遙遠的西域傳進來的(傳說是唐太宗攻下高昌國之後才引進的酒種)。

關於葡萄酒,我們耳熟能詳的詩句有:「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唐代王翰《涼州詞》);還有「昭陵百戰大山河,涼州幾瓮葡萄酒。」(元代艾性夫《題明皇醉歸圖》)。

從這些詩句我們可以發現,當時的葡萄酒總是和邊塞的荒涼雄奇結合在一起,不像如今,一提到葡萄酒想到的就是牛排和西餐。

由於葡萄酒獨特、美妙的口感,還有它超高的逼格,自然受到了當時文人騷客的熱捧,但由於葡萄酒屬於「洋酒」,就和今天82年的拉菲、人頭馬XO一樣,非常昂貴,不是一般人能享用的。

然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詩仙李白可不管葡萄酒有多貴,照喝不誤,他豪放地寫道「葡萄酒,金叵羅,吳姬十五細馬馱」。(李白《對酒》)

白酒

有人可能會問,古代也有跟白酒類似的酒種嗎?答案是肯定的,只不過古代白酒和當今三十度起步上至五、六十度不封頂的白酒可無法相提並論。

古時候的白酒也就是蒸餾酒,類似於當今的小燒酒。但即使在古代,白酒的度數也要比上面所說的三種酒都要高很多。《水滸傳》中,武松在景陽岡小酒店喝的所謂「三碗不過崗」恐怕就是小燒,一碗差不多能頂十碗米酒。多虧武松是海量,要不然恐怕真的就「不過崗」了。

這種酒價格倒不是很貴,但與今天的俄羅斯伏特加差不多,都是猛男的專利,不是誰都能喝得下去的。

綜上所述,古人其實與今人一樣,也可以隨著腰包、身份地位乃至心境的不同來選擇不同的酒種,這也是只有愛酒的人士才能體會到的幸福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鑒 的精彩文章:

如果古代嬪妃畫現代妝,會因為前後反差太大而被判欺君之罪嗎
被黑成奸臣的北宋名將,一直被低估,一人滅掉三個國家

TAG:看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