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四十歲少欲,五十歲忌情,精明人到了中年,都明白這個道理

四十歲少欲,五十歲忌情,精明人到了中年,都明白這個道理

一晃眼,曾經的滿頭青絲已經斑白。歲月一去不返,過去再留戀,也已經過去,我們唯一能掌控在手中的,只有未來。老一輩曾告誡我們「四十歲少欲,五十歲忌情」,年輕時想不明白,如今卻覺得,這樣的話必是精明人的告誡。

四十歲少欲,五十歲忌情,精明人到了中年,都明白這個道理。


四十歲少欲

孔子曾說「四十不惑」,可世界如此之大,人生如此厚重,短短四十年,怎麼可能明白人世間的每一件事。想來孔子口中的「不惑」,更傾向於一種豁達的生活態度。那些始終不明白的事情,暫且過去吧,太過糾纏,反而是鑽了牛角尖。這種態度,其實也屬於「少欲」的一種。

壯年時,我們有很多想法,想創業,想富有,這樣的夢想驅逐我們努力前行。可到了中年,我們要學會慢下來,過多的慾望反而會讓我們寸步難行,與其如此,不如將它們放置到一旁。年輕時,慾望是油,可以轉化為我們前行的動力。到了中年,慾望就成了火,燃燒所有,毀了身體,壞了家庭。

慾望超過能力,是生活中痛苦的來源。只有達到精神與現實能力的平衡,才能享受到真正的快樂。如同老子在《道德經》中的那句「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追隨著慾望而走,只會到達極端,唯有平和的心態才能脫離那條危險的道路,找到人生中真正的福報。


五十歲忌情

孔子的五十歲目標更高,知天命。什麼是知天命?儘力而為,不去追尋結果,一切由天定。如果成功固然歡喜,就算失敗也無需傷情。人生而有情感,會因物喜,會因己悲。在幾十年的修鍊中,見過大風大浪,內心的承受能力也將越發強韌。

不是所有的情感,都對身心有益。消極、內疚、憤懣、焦慮,都屬於不良情感。五十歲的身體承受不了太多激烈情緒,諸多情感糾結在一起,反而毀了健康。翻開史書,李商隱鬱鬱而終,漢平帝鬱鬱而終,曹植鬱鬱而終。學不會調節自己的情緒,最終反而毀了自己。

正因如此,孔子才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我們的情感就如同水一般,可以自我剋制與引導。心情平靜時,這水是一汪清泉。如果情緒激動,這水就變成驚濤怒浪。

四十歲少欲,五十歲忌情。這就是精明人的中年之道。

參考資料:《論語》 編輯:陳彥君 配圖:周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寶哥說史 的精彩文章:

中年人最難熬過去的三件事,熬不過第二件,恐家財兩空
十二星座「暗戀」別人時會怎樣?白羊突然變美,天蠍渾身發燙

TAG:寶哥說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