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海底古瓷上出現簡體字,考古發現令人不解,三百年前怎有簡體字?

海底古瓷上出現簡體字,考古發現令人不解,三百年前怎有簡體字?

福建省平潭縣海域,由於位於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航線上,加之此地暗礁較多,海流變幻莫測,所以古代不少商船沉於此地。當地人根據打撈出的沉船上貨物,依次將這些白糖礁、銀珠礁、碗礁之類的稱號。

2005年,在一個叫「碗礁」的附近海域,水下考古專家打撈出了眾多珍貴的古瓷,但其中一件極為奇特,因為上面文字令人不解。

在一件清代康熙青花瓷器上,專家驚訝的發現兩個現代簡體字,即「雙龍」!從古瓷燒制年代來看,這是清康熙中期的青花瓷器,為何康熙年代的古人,怎麼會使用現代的簡體字呢?

近代社會以來,學者對語言文字的反思很多,其中最極端的是「廢除漢字」運動。魯迅就說過「漢字不滅,中國必亡」、「漢字是愚民政策的利器」,還有很多優秀學者提出類似的觀點,建議採用拉丁文或拼音。

這些學者的主張,除了語言和世界接軌、尋找救國之路之外,還有就是方便百姓認字識字。正因如此,後來的國民政府和新中國都採取了另一種方式,即簡化繁體字,以方便百姓識字。

1935年,國民政府公布了《第一批簡體字表》,一共有324個漢字,但在1936年2月就被收回。後來,由於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國民政府也就再也沒有提出簡體字方案了。

1956年,新中國最終制定出了一個《簡化字總表》,1986年重新發布的《簡化字總表》,就是目前我們通用的簡體字。

從現代簡體字發展過程來看,福建平潭海域打撈出的康熙古瓷上,不應該出現「雙龍」的簡體字才對,而應該是「雙龍」。既然如此,康熙古瓷上為何有「雙龍」二字,難道穿越了?

其實,鮮為人知的是,漢字簡化由來已久,主要從書法演變而來,並非近代社會才有的新鮮事物。

從漢字發展來看,從甲骨文、金文、篆書,再變為隸書、楷書、宋體,其實就是一個繁簡互相變化的過程。甲骨文筆畫簡單(起初的漢字都比較簡單,包括一些原始刻符),但後來的金文、篆書卻極為複雜,而隸書等又簡化了漢字。總之,漢字演變規律是一個簡繁互補的過程。

從具體漢字來看,尤其是書法開始之後,由於部分繁體字的確書寫不便,所以在書法上就將之簡化。近代社會以來的簡體字表,其實有很多就是源於古代書法家的簡體字。比如「無」字就是古代碑刻字,宋徽宗有一碑刻,上書「摹勒立石,以垂無窮」,沒有寫成「無」字。

總的來說,在傳統破體、俗體(流行於民間的通俗字體)字中,簡體字可謂屢見不鮮。在古代社會,正規的文件上,一般不會出現簡體字,但在民間卻使用較多。所謂破體字,往往是一筆寫成,相當於「一筆書」,王獻之是其開山鼻祖,因為一筆寫成,所以註定會簡化繁體字。

但證明了簡體字古來有之,並不能說明這一件康熙古瓷上「雙龍」二字的出現,屬於正常現象。原因很簡單,這還需要證明古代有「雙」、「龍」這兩個簡體字。

專家考證之後確認,在1000多年前的魏碑之上,早就出現了簡體的「雙」和「龍」。尤其是「龍」字,讓人驚訝的是,在甲骨文、金文中,也有類似簡體的寫法。

造瓷工匠們為什麼懂得簡體字,為什麼將這兩個字刻在古瓷之上?福建省收藏文化研究會副會長謝鍾梁分析指出:

從書法中演變而來的「簡體字」,在明清甚至更早的時候就在民間開始使用,當時簡體和繁體並行,因此民間工匠在瓷器上使用簡寫的「雙龍」也在情理之中,此前一些古代瓷器上也曾發現過以簡體字作為標記的情況。

顯然,300年前的康熙古瓷上出現現代簡體字,並非是什麼神秘穿越事件,而是正常現象,簡體字在古代民間的使用範圍可能極為廣泛。另外,之所以在古瓷上刻「雙龍」二字,應該是工匠留下的招牌記號。

鮮為人知的是,簡體字正式推廣運用,其實並非在民國之後,而是在清朝時期就有了。太平天國定都南京之後,為了提升百姓識字率,洪秀全等人就提倡了簡體字。非正式統計,太平天國一共使用100多個簡體字,80%通用於現代。其中,太平天國的「國」字,裡面是一個「王」,而不是「玉」,所以大家看太平天國的旗幟,上面是「囯」,而非「國」!

總之,在古代社會,如果說繁體字是官方文字,那麼簡體字就是民間文字。對於百姓而言,不管什麼字,只要好寫好認就是最好的字。當然,漢字簡化要有一個度,如果過於簡化,就會失去漢字的表意功能,變成一個如同字母一樣的符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百家雜評 的精彩文章:

曹操對孫子的一句評價,或揭開了傳位曹丕之謎:難怪不傳給曹植!
秦始皇打仗為何不缺軍糧?湖北挖出一座古墓,出土文物或解開真相

TAG:百家雜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