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南懷瑾老師:什麼是慈、悲、喜、舍

南懷瑾老師:什麼是慈、悲、喜、舍

什麼是慈、悲、喜、舍

文│南師懷瑾先生

來源:《維摩詰的花雨滿天》

什麼是慈

「文殊師利言:若菩薩作是觀者,云何行慈?」文殊師利菩薩問,學大乘佛法的菩薩,怎麼行慈?

「維摩詰言:菩薩作是觀已,自念:我當為眾生說如斯法,是即真實慈也。」維摩居士答:菩薩要自己隨時有這個心念存在,什麼心念?「我當為眾生說如斯法」。佛法講度人,怎麼度?以法施使人精神解脫,超越生命的束縛,這是真正的慈。下面再引申慈的深義。

我答應過好幾個同學要講什麼是有情,學佛是不是要做到無情,如何達到無情?這又連帶到究竟有我無我的大問題,這個問題在前面提過了。再來是出世與入世的問題,出世怎麼跳出?大乘講入世,入世怎麼入?我正想作個專題來講,剛好碰到《維摩詰經》這一段講慈悲,我暫且先不講維摩居士是怎麼說慈的,這等到下次再一個一個來講。我們先了解慈悲,普通社會上講到佛教,就有兩句流行的俗語:「學佛以慈悲為本,方便為門。」過去佛教界裡面,出家人也流行兩句相反的話:「慈悲生禍害,方便出下流。」這是叢林中對品德的要求。

什麼叫慈悲?慈與悲是分開的概念。等於在春秋戰國以前,道與德是分開的,到了漢朝以後,道德就連起來用了,但也不是後世的要求。宋明之後道德變成很死板,甚至目不能斜視,這種理學家所造成的道德觀念,只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並不能代表整個中國文化。慈與悲在中國固有觀念中,幾乎是連在一起的,但是在佛經中,慈是慈,悲是悲。現在把慈悲當作口頭用語,連有人倒杯茶給你,也會說說:慈悲!慈悲!

佛教有兩位菩薩代表慈悲的:彌勒菩薩代表慈,所以他稱為大慈氏,這也就是他稱號的涵義;觀世音菩薩代表悲,平常念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是對的,但是嚴格說來,他是代表悲的。

男性父愛的擴充,是慈的基本。母愛的擴充,是悲的基本。兩者性質完全不同,但是愛心是相同的,不同的是發出來的作用。我們都做過人家的子女,這裡大概有一半以上的人還做過人家的父母,應該可以體會到父母愛的不同。媽媽打孩子,一邊打一邊哭,是悲。父親打孩子,心中固然難過,就少有哭的,甚至鬧到脫離父子關係,其實還是愛子女的,這是慈。

現在講有情與無情。學佛要怎麼做到沒有情?我多次提到,中國文化用兩句話概括了仙佛之道:「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佛畢竟是多情的。古代有位很高明的善知識,他融會了儒釋道三家,然後專心皈依佛法,他說:「我佛世尊,一代時教,只為一切無情眾生說有情法爾。」這話說得多麼深刻!換言之,我們說,學佛要做到無情,但是眾生本來都是無情的,更沒一個多情的,所以佛出來是為無情眾生說有情法的。這話說得非常高明,是第一義諦的話,佛要度盡一切眾生,你看他多情不多情?

這個情的發揮,就是慈悲,作忠臣孝子就是多情人,作嚴父慈母也都是情的作用。佛法的慈悲就是多情,是解脫的多情。有情解脫了就是大慈悲;執著解脫,把解脫當作究竟,也正是多情,正是自己被情所困。

了解了這些道理,我們再來看經文的內容。

「我當為眾生說如斯法。」以說法度人,用文化教育使人精神得到解脫,生命得到升華,是「慈」的第一個條件。

「行寂滅慈,無所生故。」慈悲用了,無所不用。禪宗有個公案,講到兩師兄弟都悟道了,他們一同外出行腳參方。古代的行腳僧都隨身帶個方便鏟,既可以挑行李,又可以行慈悲,見到屍體方便埋掉。他們走著,其中一個看見有個人死在路上,就念阿彌陀佛,用方便鏟把屍體埋了;另外一個看到了,理都不理,繼續行路。旁人看見了,就去問這師兄弟的師父,為何兩個開悟弟子的行為如此不同。師父就說,那個動手埋的是慈悲,不理的是解脫。他並不批評哪個對哪個不對,這個道理要去參。

這裡講「行寂滅慈」,既然寂滅了還有什麼慈?寂滅就是進入涅槃,萬緣放下,一切了不可得。但是了不可得才是真慈。為什麼?把一切雜念、妄想、煩惱、習氣統統清凈了,情近於無情,是真慈。下一句話「無所生故」,就是「行寂滅慈」的答案。譬如《紅樓夢》寫林黛玉葬花,其中有名的一句:「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你說林黛玉是為花還是為人生傷心呢?花落還會花開,是自然規律,本來寂滅,所謂生而無生即是寂滅,寂滅不是死亡。他說這是真慈。

「行不熱慈,無煩惱故。」問題來了,《維摩詰經》的重點是解脫,沒有得到解脫之前,你所有的愛心也好,慈悲也好,都會變成煩惱,因為是凡夫的情。凡夫最欣賞的是熱情,實際上是煩惱。普通講情是指情、愛、欲三項,是一體的,實際都是欲。用這觀點來研究佛學,小乘佛經主張要離蓋去欲,大乘不了義的佛經要離蓋了情,了義的要轉情。不熱之慈就是情、愛、欲完全轉化了,就是大慈悲。一切眾生不論是忠臣、孝子、嚴父、慈母,乃至兒女痴情,都是給人家「熱」情,是絕對的煩惱,增加人的痛苦,像熱鍋上的螞蟻。岳飛的《滿江紅》大家都念過了,那就是他的情。他另有一首詩:

經年塵土滿征衣獨自尋芳上翠微

好水好山看不足馬蹄催趁月明歸

他一年到頭都在帶兵打仗,軍服上都是塵土,好不容易回到杭州,是當時南宋偏安政府的首都,就去西湖的靈隱寺一游,翠微是西湖邊上一座小山,風景還沒看夠,晚上又要匆忙回部隊了。這首詩充滿了感情,是忠臣的痴,欲界中的情。

其次,梁啟超所標榜的愛國詩人陸放翁,也有首名詩:

衣上征塵雜酒痕遠遊無處不銷魂

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過劍門

這也是忠臣的情感升華成了文學境界,是欲界的情,會帶給人煩惱的。

再提一個,清代康熙朝有名的文人納蘭性德,是滿族人,他父親叫明珠,是康熙初年的名宰相。這位少爺是位八旗子弟中的頂尖人物,文學高,佛學高,但是才氣這麼高,三十幾歲就死了。他的一首充滿熱情的詞,給人家給自己都帶來煩惱:

〈憶江南宿雙林禪院有感〉

心灰盡,有發未全僧,風雨消磨生死別,似曾相識只孤檠,情在不能醒。

搖落後,清吹那堪聽,淅瀝暗飄金井葉,乍聞風定又鐘聲,薄福薦傾城。

他描述自己心灰意冷,心境上出家但還留著頭髮,世間感情只在表面上好像沖淡了,到了晚上,只有對著似曾相識的孤檠,檠是蠟燭台,每天的生活只有對著這個老朋友,人世一切都變去了,這種情境令人受不了。「勝」不是勝利之意,在此要讀如「升」。懂了他這文學境界的人,可能讀起來會很難受,特別會勾起自己生離死別經驗的感慨。詩人文學的情境,都是人的心理上有情,是情緒不穩定而發出來的。他的另一首憶江南:

挑燈坐,坐久憶年時,薄霧籠花嬌欲泣,夜深微月下楊枝,催道太眠遲。

憔悴去,此恨有誰知?天上人間俱悵望,經聲佛火兩凄迷,未夢己先疑。

他講在夜裡點燈坐者,人坐在燈下想事情,想到少年的事。這裡他極可能在想一位長輩,或者他母親,不見得在想情人,這情感是那麼充沛。想到母親當年帶著一群丫環照顧他,夜深了,月亮已落下楊枝,就催他早些睡。現在年紀大了,一想心裡就難過。「經聲佛火兩凄迷」,有的同學在做法事時,香贊一唱就眼淚掉個不停,人就進入那個感情境界,還沒入夢已經疑了。我看有些老居士經常去趕法事的,他們已經習慣了「經聲佛火兩凄迷,未夢已先疑」,這也是情。

慈悲就是情的轉換,把情、愛、欲解脫了,無條件地愛護一切人,連愛的觀念都沒有的去幫助一切人,這是慈,這種慈是不給你煩惱。但是文學境界的多情常給人煩惱,比如有個名句,你們愛文學的可能遍查典籍也找不到出處,其實出自一本小說《花月痕》,你們可能很少人讀過。它用的名句很多,假託男女情感描寫社會百態,其中就有兩句:「多情自古空遺恨,好夢由來最易醒」,已經成為中國文學的俗語了。

這小說的作者是清代的魏子安(名學仁,字子敦),福建人,是位名士,在小說上的化名叫韋痴珠。到了後二句:「豈是拈花難解脫,可憐飛絮太飄零。」已是佛學境界了,你以為讀懂了,其實不見得。什麼是「絮」?楊柳樹在三四月開花,它的花很輕,飄飄蕩蕩,所以「水性楊花」是罵人的話。楊柳的花就是絮。為什麼說可憐飛絮太飄零?宋代與蘇東坡同時的有位法師,他正打坐時,有文人想逗他,找了幾個歌女到他面前表演艷舞,這法師也邊笑邊看。演完了後,他問人這是在幹什麼?大家曉得他境界很高了,就請他把境界寫下來,他寫道:

禪心己作枯泥絮目下春風舞者歌

七十年華難解脫可憐飛絮太飄零

小說寫的是出自這個典故。這禪師雖然在看歌女,但是同看幾個二三歲小孩在玩是一樣的心境。

沒有解脫了的感情,縱然是行大乘菩薩道,都是給眾生煩惱。有時你愛別人,但被愛者並不幸福,給自己給別人都是煩惱,這不是慈悲。佛法講慈悲,不管你多情與否,引起別人煩惱的都是罪過。所以,「行不熱慈,無煩惱故。」才是真慈悲。

上面引的這些詩詞,都是文字般若對於情與無情的了解。再舉雪竇禪師的詩句:「太湖三萬六千頃,月在波心說向誰。」這境界非常高,是至情。《普賢菩薩行願品》所說,「虛空有盡,我願無窮」,也是至情。所以情與無情之間,轉化了才是真慈悲。慈是有情的,不是無情的,不過它的情是解脫的、擴大的。歷史上中外文學充滿了男女之情,你看各種小說,他非加上這東西不可,這就是人的社會,是情慾世界。再舉個納蘭性德的詞句:「人到情多情轉薄,而今真箇不多情。」這都是屬於煩惱的情,不是真正的慈。根據《維摩詰經》,這個情用到慈上,要:

「行等之慈,等三世故。」佛菩薩的情是平等的慈悲,怎麼平等呢?平等到前一生、這一生、下一生,沒有時間的阻礙,慈愛永遠存在,於三世平等而行慈。

「行無諍慈,無所起故。」無諍慈在《金剛經》上也見過,須菩提得無諍三昧。什麼叫無諍?我看到有同學身上掛著禁語牌,不講話,有人找你說話就指一指身上的牌子,別人就不同你講了。但是這牌子只擋住了外面的,自己的心內還在諍。要內在心念無諍了,就沒有善惡是非的觀念,一味的平等行慈,才是無諍之慈,因為本身不起念了。

明代蒼雪禪師悟道之後,在山上住茅蓬,幾十年不下山,自己寫了一首詩掛著,有人來了就指一指,說法就說完了,其中最有名的兩句:「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緣無事可思量。」他說,不是在用功夫或者聽呼吸硬把妄想除掉,你想除妄想的心就是煩惱心,妄想是永遠除不了的,「只緣無事可思量」就是六祖講的「無念為宗」。到了這樣境界所起的慈心,就是無諍之慈,因為無所起之故。

「行不二慈,內外不合故。」什麼是不二?不二就是一,為什麼還有內與外不合呢?慈,當下即是,不管外境,不管內在。上面講「行等之慈,等三世故」,沒有時間的差別。行不二慈,是沒有內外的差別。內外是親疏的差別,比如依儒家的道理,唐朝的大儒韓愈,他力排佛法,造成儒家與佛家的爭論。孔子講的「仁」就是慈,儒家也主張慈悲,但是他們抨擊佛家的慈悲思想沒有立足點,儒家講的慈悲就有立足點的,是慢慢擴大圈子的。儒家講親親、仁民、愛物,要親我親而及人之親,先愛自己的家人,有餘力再愛別人的家庭,擴而充之到社會、國家、天下。

因此儒家反對佛教。他們經常提一個故事,假設釋迦牟尼佛和孔子在河邊,見到他二人的母親跌到河裡,釋迦牟尼佛會先去救自己的母親還是孔子的的母親?如果他先救自己母親就不慈悲,應該要平等行慈,如果先救孔子的母親是不孝。孔子就會先去救自己的母親,再去救釋迦牟尼佛的母親,這是親我親而及人之親必然的道理。

《維摩詰經》講要「行不二慈,內外不合故」,內外不合就是內外不分,那麼碰到上面這個問題怎麼辦?除非你有神通,可以一下子同時救起二人,但是普通凡人只有走親我親而及人之親了,在現實的時候就是行現實的慈悲。

「行不壞慈,畢竟盡故。」永遠存在叫不壞,有人生病了,你想行慈悲,你能醫好他,讓他永遠不死嗎?如果不能,何以講去行不壞之慈呢?答案在「畢竟盡故」。一切萬有,有生就有滅,畢竟是空的。不壞不是現象的不壞,是法身本體的不壞。這裡有個主題,以法布施,行不壞慈,畢竟盡故。

「行堅固慈,心無毀故。」真正慈悲要愛一切人,使眾生得永遠的堅固。這堅固是說把慈心擴充,沒有自己毀壞慈心。有的人慈心過了頭,把自己身體搞垮了,發脾氣受不了,就毀壞了慈心,那是不堅固。

「行清凈慈,諸法性凈故。」真慈悲是清凈行慈,一念清凈就是大慈悲,自然就是慈心。

「行無邊慈,如虛空故。」這要配合《普賢行願品》,但是立足點要承認儒家是對的。佛法起行的層次在大乘戒律,你研究了就明白,佛法所講起行是同儒家一樣,由小點慢慢擴大。經典告訴我們的是原則,戒律講的是行為。一步一步,到了最後是行無邊之慈,有如虛空。

「行阿羅漢慈,破結賊故。」「結」是結使,代表了習氣,我們現在說人的個性不同,每個人的煩惱也不同,是哪裡來的?各人天生的結使不同,像打了一個結,這個結使力使我們成了今天的形態。結使是煩惱之賊,煩惱的根本就是習氣、習慣來的。得阿羅漢是破了一切結使之賊的人,是小乘的果位。若從大乘來看,阿羅漢是不慈悲的,因為阿羅漢是絕對無情的,要慧劍斬情絲,斷惑證真,一切根本習氣煩惱都斷了。這是貪心與偏見,只以清凈為道,不清凈的就不敢碰,所以不以煩惱作道場。《維摩詰經》說「煩惱即菩提」,煩惱就是修道的道場。阿羅漢不敢在煩惱中修道,所以要破一切結使。阿羅漢固然是貪念到了極點,但這也是大勇、大精進。能把大精進翻過來就是大慈悲。這裡轉了兩個彎,所以說「行阿羅漢慈,破結賊故。」因此大阿羅漢就是佛菩薩,《華嚴經》就提到,只有佛才夠得上稱大阿羅漢,破盡一切煩惱即是度盡一切眾生。

「行菩薩慈,安眾生故。」先有了阿羅漢的慈悲,破除了煩惱結使之賊,能夠跳出世網(世界一切法像網一樣),才能行菩薩之慈,使一切眾生得安樂。這是佛法的中心,你看這一句講到這裡,剛好在這一篇的中間。要先能出世才能入世,不能得解脫而一味行慈悲,會被這個世網網住,所以古人講:「世網攫人不自由」。

「行如來慈,得如相故。」佛的慈悲與阿羅漢、菩薩的慈悲統統不同。佛的慈悲是「得如相」,慈悲、不慈悲都是不二。前面提的故事,那埋葬路邊屍的禪師是慈悲,撒手而去的禪師是解脫,一切皆如。憐愍是慈,解脫也是慈,這是佛境界。

「行佛之慈,覺眾生故。」這是佛的行,以覺悟度化一切眾生。

「行自然慈,無因得故。」既然慈悲,沒有對象,沒有什麼特別原因,慈悲就是慈悲。

「行菩提慈,等一味故。」什麼是菩提慈?大徹大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什麼是一味?修與不修,行與不行都是一味。一味在顯教與密宗都非常重要,在禪宗講是打成一片。趙州和尚到八十歲還到處行腳參訪,這不一定是參學,也可以是弘法。人家問他為什麼,他答只為打成一片。什麼是打成一片?他說過,除二時粥飯以外(出家人過午不食,所以不講三餐),無別用心處。在密宗的修持叫一味瑜伽,也是打成一片。行菩提之慈,晝夜都在慈心的境界里,就是一味。

「行無等慈,斷諸愛故。」上面講平等的慈悲,現在加一層:無等,沒有可以相等的慈悲,不是世俗的愛心。去年有些人在刊物上打筆戰,爭論該不該用西方文化的愛字來翻譯佛法的慈。同學來問我意見,我說這是多餘的。用了也沒有錯,例如《聖經》中的愛字也不是愛情的愛,是仁慈的愛。這樣爭論只是名詞問題,是宗教情緒作祟,被世網綁住了。用現有的英文名詞也是個方便,只要解釋清楚就好了,不要如此小器,這哪裡是不二?都三了。行無等之慈,斷諸愛,這個愛是欲愛,欲界色界的愛心不是慈悲。斷了一切愛,換言之是擴充了愛心,是真的慈了。

父母愛子女算不算慈悲呢?當然算,那該叫愛還是叫慈悲,就隨便你叫了。父母愛子女是無條件的。有人問孔子什麼叫孝,孔子答:「父母唯其疾之憂。」這好像牛頭不對馬嘴,他是說了解父母親看到子女生病的那種心理,就是孝道。我從小到十一二歲之前一直在多愁多病中,看到花落了都會哭一場,一到了熱鬧地方也掉眼淚。當然後來就沒這回事了,我反省起來,父母照應我夠痛苦了,到了自己為人父母時,體會更深,「養子方知父母恩」啊!孔子的回答要你當了父母才會懂,你了解了父母那種擔憂痛苦的心理,能同樣用這種心理迴轉來照應父母,就是孝道。這也就是西方人講的愛,儒家講的仁,佛家講的慈。佛家講的慈是高一等,是無等的、形而上的法身之慈,非一般世俗的愛心能比,是斷諸愛的。

「行大悲慈,導以大乘故。」你看,慈和悲是分開用的。大悲是母愛的性質,永遠不疲倦。在座的蔡先生講過一個他年輕時親身經歷的事,當年日本侵華,他要前往重慶,經過湖南時,有兩兄弟用床板抬著生病的母親逃亡。後來母親一定要兄弟倆自行逃亡,把她放下來,如果不照辦就是不孝。兒子不肯,母親硬是自己從床板上滾下來,不久就斷氣了。兩兄弟痛哭流涕,把母親埋了。這是大悲心的一種,大悲之慈。

所以諸佛菩薩弘法世界,導以大乘。度人有時被寫成渡人,也可以啦!比喻用船渡人。什麼叫度?就是上面說過的:「我當為眾生說如斯法」,使眾生的生命和精神升華得到解脫,就是法布施,行大悲慈,導以大乘。以現在漂亮的話來說,就是以文化哲學來救世界。

「行無厭慈,觀空無我故。」行慈悲是沒有滿足時候的,所以說「虛空有盡,我願無窮」,沒有厭足。為什麼?自性本空,空的境界是沒有停止的,也不能劃一條界線,那是無量無邊的。

「行法施之慈,無遺惜故。」法布施本身就是慈,這一段所講的一切行為做法就是慈,不是在行為之外還有一個流眼淚的慈悲心。法布施是精神、文化思想的布施,一切都施出去,毫無保留。所謂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就是法布施的慈悲。

「行持戒慈,化毀禁故。」持戒本身就是慈悲。大乘菩薩戒要做到一切行持作為不給人家煩惱,不令任何一個眾生痛苦,要從利他方向出發,這就是持戒的慈。

「行忍辱慈,護彼我故。」忍辱不只是忍受別人對自己的侮辱,那只是一極小部分的涵義。菩薩行的忍辱是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這是學佛的基本精神。比如我精神不好,但是為了幫助別人,把精神不好忘記了,先利益他人要緊,就是忍辱慈。保護他人,自己也沒有損失,也就是保護自己。生命本體是自他不二,自己與他人是沒有差別的。像你拜佛,這佛像是泥巴作的,你拜他,他也不會長大。但是因為拜他,實際上拜了自己。自他不二,自己是對佛法起了恭敬心,不是對偶像,這就自禮禮他了。

「行精進慈,荷負眾生故。」你們打坐硬忍受腿子麻、痛,認為是在精進,這屬小乘的。大乘菩薩的精進,是要挑起一切眾生的痛苦和危難,對社會、天下有責任感,肯為別人犧牲自我。

「行禪定慈,不受味故。」打坐叫作習禪,是用來練習進入禪定,它本身不是禪。但是不論如何,我常告訴你們,打坐是不花本錢的享受,是休息。因此會愈坐愈坐出味道來,人就懶了,往往藉打坐逃避俗事,又表示清高。這只是凡夫的禪,非究竟也。比這高一點的,是小乘的禪定,就是四禪八定。你真到了四禪八定境界,行住坐卧都可以在定中的,因為在定中有無比的快樂。設想,如果修道這麼痛苦,誰去追求禪定呢?大乘的禪,是「不受味」,任何感受都不著了,不只是痛苦的感受放棄,一切樂感受、清凈感受、解脫感受統統不要。耽著禪悅是犯了大乘菩薩戒律的,因為你貪戀清凈安逸,一個人住茅蓬岩洞,放棄了利益他人的責任。所以不貪著禪悅是很大的慈悲。

「行智慧慈,無不知時故。」不論小乘大乘,學佛最高目的在智慧的解脫,不是迷信崇拜,也不是貪戀清凈。「無不知時」,作任何一件事都知時知量,是行智慧之慈。該罵人時就罵,該笑時就笑,人家吃飽了就不要再請他吃。換言之,真正的菩薩行為是非常懂事的行為,做的事剛好是人家需要的,也是人家接受得了的。你們修八萬四千法門,也要知時知量。到了某個境界就要趕快變動,不變就錯了。例如一念清凈了就要開始動,否則清凈久了就成昏沈了。

「行方便慈,一切示現故。」諸佛菩薩以化身神通示現,你能夠寫篇好的文章,出一本好書,能影響到許多人,就是你的示現。這像是有千百化身,是說法的辦法之一,比起對著一小群人說法的功德要大。佛過世後數百年,馬鳴菩薩出世,他的文章和詩詞,影響了印度千千萬萬人都想去修道出家。因此,國王還要同他交涉,不要他再寫下去,影響太大了。這就是方便示現。本院的法師,用佛曲音樂幫助大家進入寧靜的境界,也是方便的示現。

「行無隱慈,直心清凈故。」菩薩行沒有保留,無所隱瞞,一切坦白,但要能不使人起煩惱才行。有的同學很直,但是直得沒有智慧,直得像把刀,使人痛苦,就不是直心清凈了。

「行深心慈,無雜行故。」菩薩的慈,是自己心田沒有絲毫動念,乃至於無夢,打坐所起的境界都是祥和境界。你們夢中或者打坐時生起恐怖境界,不是外來的也不是魔,而是你生理、心理的反映。比如你看到了毒蛇,就是你自己毒辣的心沒有去掉,這是阿賴耶識的反映,就是要行深心慈悲的道理。

「行無誑慈,不虛假故。」修菩薩道的人沒有欺騙人的,但是可能會有善意的誑語,那是一種方便。比如知道老朋友快病死了,若你就這麼直爽地告訴他,就犯了直心清凈的戒,不是真慈悲。這時只有方便了,你可以勸他多休息,能多學佛、拜佛,其它萬事不管,算不定會好起來。這是善意的謊言,是上面說的行方便慈。所以你要能一條一條地參合活用,不是呆板的去理解。

「行安樂慈,令得佛樂故。」這境界很高了,成佛的境界就是真正的慈悲,使一切眾生能夠得到安樂。在這世界上能得到安樂是非常難的,一個人一天當中沒有幾分鐘、甚至幾秒鐘,能夠真正在安詳快樂中的,不是這裡不痛快,就是那兒煩惱。吃飽了飯坐著看電視,還一面看一面想事情,都在煩惱中。真正的安樂是涅槃,是常樂我凈的境界。佛教化眾生的目的,是使眾生最後能成佛,今他們永遠得到佛境界的快樂。

「菩薩之慈,為若此也。」這才是菩薩的慈。這一段是維摩居士答覆文殊師利的問題,什麼才叫做大乘菩薩之慈。《維摩詰經》這裡講的都是戒律,你不要以為經典和戒律是分開的,那就完全錯誤。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稱人家慈悲只是應酬話而已,沒有想到究竟的義理。這裡每一句都有個「行」字,慈是做出來的,不是用講的。

什麼是悲

「文殊師利又問:何謂為悲?答曰:菩薩所作功德,皆與一切眾生共之。」慈與悲是分開的。維摩居士對於「何謂為悲」的答覆很簡單,絕對沒有自私就是悲心。像天下雨,或是出太陽,絕對沒有想留給自己用,普遍地施給一切眾生,不分好壞。功德代表善的成就,有功勞有辛苦是功,有建立有所得是德。現在人問人家有沒有時間,過去我們是問人家有沒有工夫,工夫就是代表時間,有時也寫成功夫。功德是佛經借用的,原文出自《尚書》。我們常說人功德無量,但是一經說出來就有量了。菩薩所作的功德無量無邊,因為他自己不要,「皆與一切眾生共之」。

迴向就是這個意思,以你修持、念經、禮佛等等的功德,與你親屬一切眾生等共之。學佛的人有四種最根本、最重要的行為:慈、悲、喜、舍。有的同學面無笑容,一付來討債的樣子,再不然就是一張嗔恨的臉孔。我要你們學佛第一步,先學彌勒菩薩那個歡喜佛的笑容,尤其打坐時兩條腿在痛,你就一邊痛一邊笑嘛!笑上三年,你笑慣了,你就不講話臉上都有笑容的。笑有什麼好處?你一笑神經肌肉都鬆了,打坐咬緊牙齒,何苦呢?念佛喊得那麼痛苦,搞什麼東西嘛!

學佛這基本的四個行為,要倒轉來先學舍,一切放下。這個字做不到,那當然也喜不起來。第二學喜,再來學悲,最後是慈。尤其這個喜很重要,有的同學志大才疏,要想救世界,算了!你先把自己臉上的細胞救好,松一點,帶點笑容。「未成佛道,先結人緣」,臉上帶笑,別人想打你罵你都算了。我告訴同學們,我學遍所有武功,最後學到一種天下第一拳,就不用再學其它拳了,現在傳給你們,有人要打我罵我,我就拱手跪下:「你都對!」就行了,這是無往而不勝利的。你沒有人緣,還能度誰?我常告訴大家,只怕你不成佛,不怕沒有眾生度。要成佛要先自度,自度的道理就在慈、悲、喜、舍這四個字了。

什麼是喜

「何謂為喜?答曰:有所饒益,歡喜無悔。」幫助人的、利益人的,決不後悔,就是喜。有時大家作了好事又後悔,像是布施一百元,後來想想,其實八十元就可以了,就後悔了。貪、嗔、痴、慢、疑、悔,為什麼悔在根本煩惱中有這麼重要?每個人一天到晚都在後悔中,比如吃飯,多吃了半碗,飯後要吃消化葯,後悔多吃了,這也是悔。真正的喜心是,布施出去了就忘了。我常勸同學不要向人化緣,四川人講:「勸人出錢如鈍刀割肉」,讓人愈想愈痛,不是功德啊。有個故事說孫悟空成佛之後,世界上出了個魔王,神通本事比孫悟空還大,大鬧世間。大家公推孫悟空來降魔,孫悟空來了一看,這個魔王我老孫降伏不了。就去找觀音菩薩,觀音菩薩在打坐,懶得理,叫他去西天找佛。佛就找了一個小沙彌,給了他一個小小的黃包袱上路。小沙彌去找魔王,魔王正待發作,小沙彌請他先看個東西,就從黃包袱中拿出化緣簿,請魔王寫個名字,魔王一看就跑了。連魔都怕這個,你們不要隨便去化緣。

這個「歡喜無悔」非常難,你幫助過的人後來對不起你,你一定愈想愈後悔當初去幫他。能做到「怨親平等」,才是功德。

什麼是舍

「何謂為舍?答曰:所作福佑,無所希望。」我常說,一看到宗教徒就怕,當然我不是宗教徒,更不是佛教徒,因為我不夠資格,我不是慈悲喜舍,一付魔王面孔。我為什麼怕教徒呢?這些人一到他們教主的像前,就下跪求平安求財富,都是求。如果這些教主、神明因為人家拜了就保佑他們,那第一就犯了貪污罪,收受賄賂。宗教應該是好的人你要救,不好的人更要救,拜了他要照應,不拜他的也要照應才對。所以這些宗教徒的心理很可怕的,都是有所求。大乘菩薩是一切放下,施與人家的恩惠記都不記,沒有任何希求,所作的功德自己不求回報。乃至你打坐修行都不求成佛,只求自己心中的安詳,因為自己的安詳能影響到他人也安詳,如此而已。即使對自己的子女也是持這樣態度,我的孩子都去了海外,我同他們說,父子因緣到此為止,因緣是前生的事。我很抱歉,沒有錢給你們,只能送你一張文憑,你從此也不用當我是你的父親,我是公僕,路死路埋,不用你孝順。

南師懷瑾先生《維摩詰的花雨滿天》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厚德載物!草木金石僅除身病,正己培德方祛心魔!

祈願: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國無盜賊,無有怨枉;強不凌弱,各得其所;人無病厄,富貴康寧;長壽好德,善始善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善育萬物 的精彩文章:

警醒!俄航母受損牽出百年陰謀,捍衛國家安全的戰略國企是如何倒下的!

TAG:善育萬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