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假如諸葛亮多活十五年,蜀國會不會北伐成功?

假如諸葛亮多活十五年,蜀國會不會北伐成功?

三國歷史上震撼場面不少,最虐心的卻當屬公元234年五丈原上的那一幕:親率十萬蜀漢大軍發起悲壯北伐的強人諸葛亮,溘然長逝于軍營。他克複中原的壯烈理想就此寂然結束。不過,後人對此的爭論也從未停止:如果命運多給諸葛亮一點時間,他能否完成克複中原的心愿呢?

在三國時代里,魏明帝曹叡執政的曹魏帝國,擁有人口國土資源軍力的絕對優勢,儼然龐然大物般的「超級大國」。但是,就在諸葛亮發動最後一次北伐的公元234年,卻也是這個看似強大的曹魏帝國,內外最為風雨飄搖的年頭。

早在諸葛亮終極北伐的前一年,也就是公元233年起,曹魏帝國的其他戰線上,就已經烽火連天。首先是魏吳邊境,在阻擋東吳的要衝合肥城西三十里,魏國征東將軍滿寵的新城拔地而起,惹得東吳孫權動用重兵前來爭奪。雖然被滿寵施展奇計殺退,但這場爭奪戰,只是接下來魏吳邊境戰爭的前奏。在曹魏多次被諸葛亮牽制西線的情況下,善於趁火打劫的孫權,早已經磨刀霍霍。

而比起這場明面上的爭鬥,孫權對遼東的染指,才更叫曹魏帝國後腦發涼:憑著強大的海運能力,孫權早與盤踞遼東的公孫淵搭上了線,且在公元233年封公孫淵為燕王。雖說公孫淵反覆無常,沒幾個月就和孫權翻了臉,但曹魏帝國的東北邊陲,卻必須防備公孫淵這個威脅。

如果說這還是個潛在威脅,那麼正對曹魏幽州要地的鮮卑「附義王」軻比能,卻成了橫亘曹魏帝國頭頂的戰刀。從公元228年起,這位一統漠南的草原梟雄,就開始頻頻給曹魏邊陲製造麻煩。跟諸葛亮更是遙相呼應,一開始還是趁著諸葛亮出兵時襲擾一下,公元233年時更直接侵擾曹魏邊境。雖然被名將秦朗擊退,但這個雄踞漠南的鮮卑力量,也同樣令曹魏不敢放鬆。

這也就意味著,魏明帝曹叡已掌舵近八年的曹魏帝國,看似國力蒸蒸日上的好形勢里,卻正陷入到被南北各處夾擊的瓶頸期。待到公元234年,諸葛亮率領蜀漢大軍憤然一擊時,版圖龐大的曹魏帝國,更是戰火四面燒。除了諸葛亮所在的西線外,南線也遭遇到東吳的大舉進攻。而北線的精銳主力,更被遼東與鮮卑牢牢牽制住。即使強大如曹魏,應對這種規模的戰事,依然無比吃力。

了解了這個背景,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魏明帝曹叡在親率大軍擊退東吳進攻後,並未選擇增兵雍涼戰場,而是命令擁兵二十萬的司馬懿以堅守戰略來應對。冷靜的判斷背後,卻更是現實的戰爭承受能力考慮。

以這個角度說,公元234年,就是晚年為「克複中原」已多次艱難出師的諸葛亮,乃至厲兵秣馬的蜀漢政權,最好的歷史契機。他們對面的雍涼司馬懿大軍,正是最為力量孤單的時候。那麼,親手推波助瀾這大好局面的諸葛亮,又是否為這關鍵一戰,做到了充足的準備?

很多否定諸葛亮北伐的後人們,其實都弄錯了一個基本前提:難道諸葛亮真如野史中記載的那般瘋狂?計劃以有限的國力補給兵力,一舉滅亡強大的曹魏帝國?真實歷史上的諸葛亮,當然沒有這麼「瘋」。

事實上,諸葛亮這幾次艱難的北伐,執行的都是蜀漢早有的「蠶食雍涼」戰略。即通過步步為營的推進,陸續吞併戰略位置重要的隴右大地,以獲得未來進軍中原的跳板。在經過了前幾次功敗垂成的較量後,這個戰略目標並沒有變,相反公元234年這一次,拼盡全力的諸葛亮,更補足了之前多次叫蜀漢大軍痛心疾首的短板:後勤。

在經歷過多次糧草不盡的窘境後,北伐開打前的諸葛亮,就頻頻放出大招:不單啟用了新型工具木牛流馬,更在公元233年冬,把糧草囤積在了毗鄰曹魏的新谷口。在公元234年2月,蜀漢大軍猛撲五丈原後,面對司馬懿輕車熟路的穩守戰術,諸葛亮更是見招拆招,在渭水兩岸大量屯田,之前一直「耗不起」的諸葛亮,這次有充足的底氣耗一段時間。

而腰杆子粗壯的蜀漢大軍,另一大早已出名的強項,就是驍勇的戰鬥力。以《三國志》誇諸葛亮的原話說「治戎為長」,而且絕不是花架子,卻是戰鬥時「止如山,進退如風,兵出之日,天下震動」。在之前諸葛亮的歷次北伐里,最叫曹魏軍隊叫苦的,就是蜀漢大軍這逆天的戰鬥力。最典型的是公元231年的北伐戰役,諸葛亮指揮人數少的蜀漢精銳出奇兵,不但搶割了魏國的麥田,斬殺了曹魏三千精銳,連曹魏驍將張郃都搭上了命。若非蜀漢軍隊糧草不繼忍痛撤退,那場戰役發展下去,後果只有更恐怖。

而這一次,基本擺脫了糧草困擾的蜀漢大軍,戰鬥力更是滿血升級。名工匠蒲元打造的「神刀」,已經裝備蜀漢精銳部隊。京兆天水南安各地新興的冶煉作坊,源源不斷地給部隊提供精良裝備。蜀漢精銳部隊更是分批在定軍山演練陣法,近十萬人浴血磨鍊,就為打好這殘酷的一戰!

所以說,當公元232年二月,諸葛亮再度率領大軍呼嘯而出時,他帶領的是一支作戰能力登峰造極,且後勤補給無比充足的虎狼之師。這是自漢昭烈帝劉備白帝城去世後,蜀漢軍隊最為鋒銳的一次亮劍。

可是,就如一場未曾上演就落幕的大戲,隨著公元234年十月八日,油盡燈枯的諸葛亮溘然長逝,精銳的蜀漢大軍如退潮般默默撤去。三國的歷史走向,就此悄然定格。

那麼,倘若那個夜晚諸葛亮沒死,再給他一點時間,能否最終完成克複中原的心愿呢?

首先,在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其實看似強大的魏國,內外都是風雨飄搖的。當時在曹魏政權多次被諸葛亮牽制西線的情況下,善於趁火打劫的孫權,也早已磨刀霍霍了。從這個意義上說,艱難出師的諸葛亮,對上力量孤單的司馬懿,其實並沒有那麼難打。

從正史上面來說,北伐是諸葛亮採取的「蠶食雍涼」戰略,但諸葛亮北伐的軟肋就是糧草不足,雖然此次準備充足也不可能一直耗下去,而司馬懿的人數又是占絕對優勢的。作為最了解諸葛亮的司馬懿,採取了頻頻不出軍的政策,要將諸葛亮耗死。但是反過來想的話,如果諸葛亮不死,這樣的拖延戰術,也未必就能對司馬懿有利。也就是說,如果司馬懿面對的是健康的諸葛亮,那麼這兩個三國時代的智慧擔當,必然要拔刀相見的,而從正史來看,諸葛亮智謀還是勝於司馬懿,所以,還是有可能打贏司馬懿的。

但是諸葛亮克複中原的夢想能否就此實現呢?有分析認為,從蜀魏兩國當時的情況看,蜀國經濟與人口上都與魏國相差太遠。除此之外魏國前兩任君主又是比較有能力的君主,魏國的國力也不斷變強,百姓安居樂業,北方民眾擁護大漢人不多。諸葛亮即使能力再好,一人之力也贏不了一個擁有人口是蜀國3倍以上的魏國。而且,當時蜀漢的兵力、經濟等指標,是三國中最弱小的。所以僅憑諸葛亮的個人力量,很難改變三國的歷史格局。

當然也有分析認為,如果諸葛亮能多活十五年的話,也許會獲得改變這種格局的機會,即兩次魏國內亂的機會(第一次是諸葛亮的宗室兄弟諸葛誕,其在公元257年起兵反對司馬氏,並獲得了東吳的支持)。尤其是在第二次機會發生時,諸葛亮最大的對手司馬懿已經去世,這也會增加蜀漢打敗魏國的可能性。在此基礎上,東吳因為接班人問題和孫權的折騰,人才凋零問題絲毫不遜色於蜀漢。所以,諸葛亮是非常有可能完成克複中原的心愿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清風明月逍遙客 的精彩文章:

鴉片戰爭中印度所扮演的不光彩角色
咸豐皇帝死因:三大惡習纏身,最後一個才最致命

TAG:清風明月逍遙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