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日本雖已不用向大清朝貢,但對自身安全評估更悲觀,於是挑起戰爭

日本雖已不用向大清朝貢,但對自身安全評估更悲觀,於是挑起戰爭

19世紀末日本在東亞的野心既有歷史原因,也是基於現實的選擇。一方面,歷史上,朝鮮半島不止一次成為大陸強國跨海進攻日本的跳板,歷代日本統治者與朝鮮之間的關係也難以和睦。

另一方面,隨著東亞以中國為中心的朝貢體制不復存在,在地區秩序的重構過程中,日本自認為落後的人民當然會接受他們的文化施捨,也必須接受,所以應當憑藉「文明國家」的優越地位去征服「未開化」地區,這也是日後「大東亞共榮圈」的精神動力。

日本明治維新建設近代海軍和大清洋務運,幾乎是同一時期,起點也大致一樣。在構造艦船、開設學校、派遣留學生和聘請外籍教官方面舉措一致。區別在於,日方有一個健全的中央政府掌控整個建設,確定每一階段的目標並制定政策,對發展海權所需的資源也進行了有效整合。

早在日本明治維新之初,部分日本政治家鼓吹對中國實施全面入侵。日本面對的東亞大陸在歷史上始終由中國控制,它對自身安全評估始終很悲觀,所以對肢解中國也有著更強的衝動。在兵部省召開的兵制籌劃研討會上,一線軍人一致贊同「以英為師」的建設方針。

於是,明治政府扶植的興業運動轟轟烈烈地展開,工部省將幕府創辦的8座大型兵工廠交給陸軍省和海軍省管轄,其中橫須賀制鐵所、石川島造船所、橫濱制鐵所等成為近代日本軍火和艦船製造業的核心。

自1873年起,日本聘34名英國海軍軍官擔任教師,海軍還先後成立輪機、財會、炮術、水雷、通信、航海、工程等專業的機關技術學院,1888年又仿照美國海軍戰爭學院開辦了研究戰略問題、培養參謀和高級指揮人員的海軍大學。1870-1887年,日本海軍還先後派出53名留學生往英法美等國學習造船、航海、海戰和國際法。

日本海軍的第一期對華戰備計劃自1883年開始實施,歷時8年耗資2400萬日元,1886年後又投入1700萬日元。對一個工業化剛剛起步經濟仍然靠農業和手工業支撐的小國來說,增長如此迅猛的海軍軍費已經影響到了財政安全。於是在1891-1892年爆發了明治時代最嚴重的政治經濟危機。

關鍵時刻,明治天皇在1893年2月10日親自召見全體朝臣,發布了名為《和衷共同》的詔敕,謂「國家軍防者事關重大,苟緩一日,或遺百年之悔」。為緩解財政壓力,並顯示重視海軍建設的決心,天皇宣布未來六年每年將由皇室內庫撥款30萬日元作為造艦費,並要求文武官員在今後六年獻出俸給的十分之一支持海軍。

中國的海防現代化——「洋務運動」是地方主義的產物,李鴻章、左宗棠等督撫利用自己掌握的財源,在各自勢力範圍內自行其是地推動海防建設,既乏統籌又充斥著鉤心鬥角。結果中國之艦船國造、學生出洋、延聘洋員等事業每每半途而廢,泱泱大國只以一支孤零零的北洋海軍裝點門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有種歷史 的精彩文章:

TAG:有種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