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資治通鑒》賞讀:周亞夫之死

《資治通鑒》賞讀:周亞夫之死

《資治通鑒》賞讀:周亞夫之死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

周亞夫,一個著名的官二代。當然,這個官二代並非是一無是處,鬥雞走馬的廢物。作為絳侯周勃的次子,周亞夫原本是與絳侯這個爵位無緣的,當時繼承爵位的是周勃的長子娶了公主,在周勃死後繼承了絳侯的爵位,但是卻因為殺人罪而被剝奪了爵位。漢文帝因為周勃功勛卓著,不願意讓周家徹底失去爵位,便讓公卿大臣推薦周勃後人繼承家業嗎,於是眾人便推薦了周亞夫。

周亞夫成功的從一個次子走向了權力的舞台,但是這也僅僅只是個機會而已。真正讓他開始嶄露頭角的便是一次閱兵。

這件事發生在公元前158年(漢文帝二十二年),當時匈奴單于之位交接,經常發生匈奴軍隊騷擾邊境的事件,為了拱衛京師安全,漢文帝派張武駐守北地,周亞夫駐守細柳,劉禮駐守霸上,徐厲駐守棘門。漢文帝親自去各個軍隊犒勞將士,到了周亞夫這個細柳營,軍紀嚴明,即便是皇帝也必須按照軍規來層層通報,遵守軍隊中的規則。並且將士枕戈待旦,衣不卸甲。這樣的軍隊讓漢文帝稱讚【上曰:「嗟乎,此真將軍矣!】。而對比於其他將領,視軍國大視為兒戲,這樣的軍隊是可以被敵軍偷襲並且俘獲的。後來,匈奴退兵,周亞夫也因此升上了中尉,這是負責京城安全的官職。

至此,周亞夫從原本的靠父親遺澤,轉變靠自己實力贏得了皇帝的信任。到漢文帝彌留之際,告誡太子劉啟說:【「即有緩急,周亞夫真可任將兵。」】而正是這樣一句話,開啟了周亞夫新的輝煌。

在上一篇文章中已經說了,面對諸侯王國尾大不掉的局面,漢朝中央政府想要通過削藩的手段削弱諸侯國的勢力,從而維護中央政府的權威。只是晁錯在實際操刀時,缺乏經驗,操之過急,讓吳王劉濞找到了借口,聯合楚王、膠東王、膠西王、川王等發動了叛亂,史稱「七國之亂」。但是叛亂大軍來勢洶洶,漢景帝只能將晁錯當作替罪羊殺掉,消除了劉濞等人的借口,同時開始調兵遣將平定叛軍。

周亞夫便是藉此機會,獲得了一個名垂千古的機會。《資治通鑒》記載

【及七國反書聞,上乃拜中尉周亞夫為太尉,將三十六將軍往擊吳、楚,遣曲周侯酈寄擊趙,將軍欒布擊齊;復召竇嬰,拜為大將軍,使屯滎陽監齊、趙兵。】

新鮮出爐的太尉周亞夫走馬上任,按理說首先要做的是調集大軍與七國聯軍正面去剛,解救正在被吳國猛攻的梁國。但是作為一名出色的將領,周亞夫確實做到了料敵先機,轉被動為主動。在出征之前,周亞夫做出來正確的戰略部署,他認為:【「楚兵剽輕,難與爭鋒,願以梁委之,絕其食道,乃可制也。」】楚國兵精將廣,無法正面相抗,希望能放棄梁國,斷絕叛軍的糧道,才能克敵制勝。對於這樣科學精闢戰略方向,漢景帝當然會贊同。

但是,再正確的行軍方案也需要執行的絕對完美。梁國是漢景帝親弟弟的封國,作為弟弟他一定是堅定的站在中央政府這一方的,所以在直面叛軍時,梁國堅守城池,奮力抗爭。當然,做忠臣肯定是有代價的,叛軍強大的攻勢讓梁國危在旦夕,於是便數次派出使者向周亞夫求救,周亞夫為了完成既定的戰略規劃,定然是不肯救援。梁國無法,只能向景帝告狀。漢景帝無法坐視親弟危在旦夕,更何況還有母親竇太后的牽腸掛肚。所以命令周亞夫救援,【吳攻梁急,梁數使使條侯求救,條侯不許;又使使訴條侯於上。上使告條侯救梁,亞夫不奉詔,堅壁不出】。作為將領,周亞夫確實是個堅定不移的執行者;但是作為臣子,周亞夫也得罪了漢朝當時最有權勢的三個人。

周亞夫避戰不出難道是畏敵如虎,放任敵軍攻城略地嗎?當然不是。周亞夫派遣士兵斷絕叛軍糧道【而使弓高侯等將輕騎兵出淮泗口,絕吳、楚兵後,塞其餉道】,自己堅守不出。在糧草匱乏的威脅之下,叛軍急於求戰。希望能夠擊潰周亞夫,從而獲取一口喘息的機會。越是這樣,就越是落於被動。看似主動進攻,尋求戰機,事實上卻是失去了戰略主動權,落入周亞夫的算計之中。在這時,叛軍也玩起了聲東擊西的把戲【吳奔壁東南陬,亞夫使備西北;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就這樣,逼得敵軍軍心不穩,最後只派少量精兵便擊潰叛軍。

【吳、楚反,凡三月,皆破滅,於是諸將乃以太尉謀為是;然梁王由此與太尉有隙。】

三個月平定了這樣一一場聲勢浩大的「七國之亂」,周亞夫無論是戰略部署能力,指揮能力,執行能力都可以說是古代傑出的軍事家。但是他也因此得罪了梁王劉武。其中得失,不好評述。但是不管如何,周亞夫平定叛亂,維護國家統一的功勞是誰也無法否定的。從另一個角度上來說,任何一個為了維護國家統一,保護國家領土完整而奮鬥的人都是英雄。數典忘宗,破壞國家統一的人都會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被千夫所指。

論功受賞,周亞夫登上了相位,就權勢地位而言,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是,伴君如伴虎。一個氣性剛烈的將軍,從行伍之間走出,是否能處理好與皇帝的關係呢?

位極人臣,又功勛卓著。按理說此時的周亞夫若是明智,就應該學習他的父親,退居二線,以生病為借口回家養老,或許還能得以善終。在周亞夫履居相位時,我們可以想見這樣一個忠貞不二的將軍一定是認真履行宰相「掌丞天子,日理萬機」的職責。但是卻犯了兩個致命性錯誤,而錯誤的原因正是由於周亞夫的一絲不苟,嚴格的遵守國家法律。第一個錯誤,反對漢景帝更換太子,【初,上廢栗太子,周亞夫固爭之,不得;上由此疏之】,漢景帝更換太子的原因是為了帝國安排更好的繼承人,而周亞夫則是堅定維護嫡長子繼承製的傳統。因此,便被漢景帝所疏遠。第二個錯誤,漢景帝希望能夠將王皇后的兄弟封為侯爵,周亞夫出言反對【亞夫曰:「高皇帝約:『非劉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今信雖皇后兄,無功,侯之,非約也。」帝默然而止】。其實這個默然而止,就可以揣測出漢景帝內心的真實想法。而後,有匈奴首領投降來歸,漢景帝為了籠絡人心,千金買馬骨,想要為此次歸降的六人封侯,但是周亞夫再次表示了反對【其後匈奴王徐盧等六人降,帝欲侯之以勸後。承相亞夫曰:「彼背主降陛 下,陛下侯之,則何以責人臣不節者乎?」帝曰:「承相議不可用。」】。其實兩次封侯事件,周亞夫的反對理由可以概括為信義二字。信,是指無功不得封侯。這是堅定的執行劉邦的遺言及漢朝功勛制度,正是以軍功為封侯依據,所以才有了後來的「李廣難封」。從現代人的角度來看,周亞夫的堅持不無道理。制度的建立就是防止人的私慾作祟,這樣是後來漢武帝北擊匈奴得以實現,名垂千古的「冠軍侯」得以誕生的源頭。義,則是周亞夫對忠義二字的堅守。對於叛將,周亞夫堅定反對獎勵他們的原因就是漢朝本身所倡導的是忠義,即使是獎勵敵國的叛徒,也讓以後不忠心的人有了逃脫罪責的借口。這次的反對則直接被漢景帝斥責為迂腐。兩相比較,第一次的反對漢景帝的處理是不了了之,而第二次的處理則是斥責,仍舊封賞侯爵。兩次不同的結果是因為第一次周亞夫有理有據,維護了漢朝制度;而第二次則是違反了漢朝對匈奴的國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周亞夫是堅定的執行者,而非開拓者。可以為將,不可為相。

有了這樣的幾次爭執,周亞夫也自動辭去相位。可以說這時的漢景帝尚未對周亞夫動殺心,但是接下來的一雙筷子卻將這位虎將打入萬劫不復之地。【帝居禁中,召周亞夫賜食,獨置大,無切肉,又不置箸。亞夫心不平,顧謂尚席取箸。】漢景帝為周亞夫準備了一道測試題,在宮中宴請周亞夫,準備了一整塊大肉,卻不給筷子。這種情況下,周亞夫心中不平,自己回頭讓侍從取來筷子。而這樣的一個舉動,讓漢景帝得出【此鞅鞅,非少主臣也】。這個人心懷怨言,不是幼年君主可以駕馭的。

不久,周亞夫的兒子給父親從工官那裡買了專給皇室製造的可用於殉葬的五百件鎧甲盾牌,虐待搬運這些東西的僱工,卻不給他們工錢。僱工知道這是盜買皇室專用器物,懷著怨恨上書朝廷,檢舉周亞夫的兒子,事情牽連到周亞夫。景帝見到了檢舉信,就下令將此案交給司法官員審理。官員用簿書逐條審問周亞夫,周亞夫拒不回答。這樣一個舉動或許是周亞夫對官員的不屑,也或許是性格的剛烈,但是這個舉動無疑有一次刺激了漢景帝【上罵之曰:「吾不用也!」】,即使周亞夫一言不發,皇帝也是可以殺了他的。於是廷尉將謀反的帽子扣了下來,即便周亞夫說了實話準備的盔甲是葬器,但是卻得到了【君縱不欲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這樣一個回答不禁讓人想到千百年後的「莫須有」。

後來官差前來抓捕,周亞夫本想自殺,卻被他的夫人勸阻,最後落在獄中,絕食而死。一代將軍含冤入獄,最後凄慘而死。不知道彌留之際是否想起來他父親【吾嘗將百萬軍,然安知獄吏之貴乎!】這麼一句話來。

說到這裡,筆者覺得不管結局如何,周亞夫仍舊不失為一個大丈夫!縱觀周亞夫的一生,可以說是「性格決定命運」。若是沒有剛烈的性格,他也無法訓練出細柳營的軍紀嚴明;若是沒有剛烈的性格,他有無法抵抗住強大的壓力平定「七國之亂」;若是沒有剛烈的性格,他也不會反對廢太子榮,反對封侯;同樣,若是沒有剛烈的性格,他也不會因為一雙筷子讓漢景帝心生警惕,最後落得慘死獄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