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智能互聯時代,華為、蘋果必有一戰

智能互聯時代,華為、蘋果必有一戰

關鍵時刻,第一時間送達

來源 / 全天候科技(ID:iawtmt)

作者 / 舒虹

編輯 / 安心

歡迎下載騰訊新聞APP,查看更多科技熱點新聞

華為手機趕超蘋果近在眼前。站在智能互聯時代的路口,華為消費者業務的「大船」已經轉向,手機不再是唯一主角;而蘋果仍是最大的競爭者。

2018年,華為手機(含榮耀)全球出貨量為2.06億台。在其之上,蘋果和三星的全球出貨量分別是2.088億台和2.923億台。

根據同比增速,華為手機在2019年超越蘋果是極大概率事件。按照華為消費者業務(CBG)CEO余承東提出的2019年出貨量目標(2.5-2.6億台),華為將在今年、最晚明年超越三星,成為全球第一大手機廠商。

做智能手機市場的No.1,曾是華為消費者業務的奮鬥方向。如今,這個目標近在眼前了。

2018年全球手機出貨量前五名(IDC數據)

華為是手機賽道的後來者,當它2011年開始做自有品牌手機時,智能機時代已進入下半場。在此之前,全球手機市場已經經歷幾番大浪淘沙,手機模擬時代的摩托羅拉、數字時代的諾基亞、開創智能手機時代的蘋果輪番坐莊,巨頭誕生又隕落。每個時代的開創者都享有過得天獨厚的紅利。

華為CBG首席戰略官邵洋曾這樣表示:「就像最後時刻拿到了泰坦尼克的船票,在尾聲上取得成功算不上成功。華為希望探索下一個時代的可能性,成為下一個時代的領先者。」

一個月前,華為提出全場景智慧化戰略及「1 8 N」的產品結構形態。近日,關於華為電視、華為造車的傳聞密集露出。華為消費者業務在2018年首次趕超運營商業務,成為集團最大營收來源(佔比48.4%);同時,CBG被任正非授予「軍團作戰」的指示,在組織架構上獲得了更大的自主權。

種種跡象表明,華為消費者業務的「大船」已經轉向,手機不再是唯一的主角。

從華為造車說起

4月17日,華為有史以來首次參加車展。在上海汽車展上,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明確了華為的戰略選擇:華為不造車,聚焦ICT(信息和通信)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徐直軍說:「華為致力於成為面向智能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供應商。」

華為做不做汽車,如何定義自己在未來車聯網中的角色,這一態度值得玩味。

4月16日,邵洋在對媒體解釋華為探索「下一個時代」的線索時稱:其中一個線索來自AI。作為一種全新的交互方式和信息服務方式,AI帶來的是自然交互和對信息更加精準化、主動化的服務。另一個線索則是全場景,即IoT。

在IoT領域躍躍欲試的互聯網與硬體巨頭們達成的一個共識是,未來最大的機會存在於手機與IoT設備的「再重逢」。過去手機是社交、音樂、信息服務等的中心,如果能夠讓手機和車機、PC等終端更好地結合,人機互動的改變會得到全然不同的體驗。

就在最近,華為與汽車廠商之間頻繁互動,沃爾沃、上汽榮威、ARCFOX、寧德時代等多家主機廠和零部件配套企業被納入合作名單。華為還在內部設立了汽車行業解決方案部,以調配智能駕駛技術背後不同部門的資源。

與汽車一樣,電視同樣被認為是下一代扮演重要角色的交互終端。

根據消費者調研,電視逐漸成為家庭生活場景中打開率最低的家電;對京東、國美、蘇寧等零售商來說,電視也是大家電領域銷量下滑最嚴重的產品。市場一方面希望華為們儘快把新的智慧屏模式做出來,以激活市場,另一方面,電視機廠商又擔心自己被「通吃」。

鑒於此,邵洋稱,「這個模式還在探討」,「(華為)電視產品技術的推進一直在進行,但是上半年暫時沒有市場化的準備」。

華為IoT物聯網生態像是突然跳進大眾視野。在3月14日華為生態大會上,華為提出全場景智慧化戰略的「1 8 N」布局:即以手機為主入口,包括平板、PC、耳機、音箱、眼鏡、手錶、車機、HD在內的8項延展產品,以及華為生態夥伴接入的各類智能產品。

手機是華為的必爭之地,與同業玩家是強競爭的關係;而在其他延展性產品上,華為的不同定位和優勢,決定了做與不做、主攻硬體還是軟體服務的邊界。

「這8個設備,有的是自己可以去做的,比如說平板;有的是我們可以去合作的,比如說車機;電視機恰好處於這兩者之間。」邵洋說。

汽車製造的複雜性,遠非手機、數碼行業可比。這也解釋了為何華為內部對於電視的模式仍有爭論,在造車上,卻毅然放棄攫取汽車整車的豐厚利潤,甘心做一個「增量零部件供應商」。

不管怎麼說,華為消費者業務從第一階段的以手機為核心要地,轉向第二階段的全場景智慧化戰略,路線已十分清晰。

3月29日,在華為CBG誓師大會上,任正非對CBG提出了「3年1000億美元、5年1500億美元」銷售收入的目標,而5年後整個華為集團營收將達到2500億-3000億美元,這意味著未來消費者業務將佔據華為總體50%-60%的營收。

對於2023年實現1500億美元銷售收入的目標,余承東表示,屆時非手機業務的收入佔比將達到三分之一,即500億美元,這相當於2018年華為消費者業務全年的收入。

「我們每進入一個領域就要做到第一」,余承東在近期的採訪中說,雖然手錶、手環等品類的市場沒有手機大,但華為也要在小市場中拿到大份額。

在華為內部,任正非多次強調用戶習慣。他說:「其實CBG是沒有根基的,終端產品三年就滾動一代,如果別人比你好,三年時間就超越了。根基就是用戶習慣。」

華為2015年已提出HiLink智能家居平台,但過去執行力不夠。據了解,一開始銷售團隊只願意賣手機,因為手機最好賣,不願意賣PC,賣路由器也掙不了幾個錢。但是從今年開始,華為內部要求所有部門意識到,只把手機賣好是不夠的,營銷部門、渠道部門都會拿出更多的預算和精力做營銷策略的轉換。

邵洋說:「如果一開始沒有全場景的概念,沒有智慧化的概念,無論是軟體團隊、晶元團隊、銷售團隊,很可能你的精力會投偏。」

誰是最大對手?

有人會說,華為全場景智慧化戰略聽起來很美,但終究是慢了一步。

事實上,IoT並不是新名詞,微軟早在2000年左右就提出過智能家居的雛形——維納斯計劃。近幾年,美國的蘋果、亞馬遜、谷歌成為IoT的主要推動者,國內也不乏互聯網巨頭和硬體廠商入局。

作為華為手機在國內的主要競爭對手,小米2013年就看中了「萬物互聯」的風口,開始布局小米生態鏈。2019年初,雷軍宣布了小米實行「手機 AIoT」雙引擎戰略,計劃未來5年向AIoT領域投資超過100億元。最近8個月,小米先後5次調整組織架構,其中3次與IoT有關。

IoT的藍圖究竟是什麼樣的?沒有人能準確描繪出來。不過,各家公司都有各自的邊界。

在華為的概念中,手機是一個強中心,「1 8 N」要密切聯動,要建立一個非常緊密的鏈條,「1的力量帶起了N的力量,再分配到8上面去。」邵洋解釋說。以電視為例,當AI和手機成功了以後,再把能力賦予電視,電視才能成為IoT的終端,單靠電視自己的能力無法完成這個閉環。

與企業基因相關,三星、蘋果、華為、小米等都選擇了以手機為核心構建生態,亞馬遜、阿里、京東等互聯網公司由於缺乏硬體支撐,紛紛從智能音箱開始布局。

4月18日,阿里在天貓精靈的新品發布會上宣布,截至2019年1月11日,天貓精靈AI智能音箱累計銷量突破1000萬台。這意味著,中國可能已經有超過2%的家庭正在使用天貓精靈。

作為智能音箱這一硬體的「始作俑者」,亞馬遜早在2014年就推出了智能音箱Echo。除了在智能家居方面不斷拓展應用外,亞馬遜還在2018年進一步拓展戰線,將車載、酒店一併納入囊中。

在IoT布局上,亞馬遜被視為外強內弱的模型,相比之下華為是內強外弱的模型。亞馬遜的外圈生態強大,但音箱入口在視覺感受和連接性上的核心價值仍有待考證,至少在中國家居場景中沒有被很好地利用起來。

而手機廠商的路徑也存在分化。

三星提出的AI和智能物聯網戰略是「Smart Things」。在三星的藍圖中,2020年之前,所有的三星家電與電子設備都將實現智能化,未來的三星冰箱、電視、洗衣機與手機等完全形成一個整體,用戶可以直接用語音控制來命令它們完成自己的工作。

與三星一樣,小米IoT與生活消費品業務也採取了「自造飛輪」的模式,保持IoT產品的自有性。小米IoT為AI提供應用場景、用戶、流量和數據,AI則可以為小米的硬體和互聯網服務全面賦能。

小米與三星的模式自有性較強,雖然可能形成較高的利潤率,但也容易與同類產品、合作夥伴產生競爭,市場不容易鋪開。

而華為則採取了一種更為開放的模式:不做汽車、不做大家電,與電視機廠商的合作會更加開放。

對比之下,華為的模式本質上可能更接近於早期的蘋果。蘋果以手機為強核心,近年在PC、平板、手錶、耳機等可穿戴領域實現了多元化發展。根據蘋果公司2019財年第一財季報告,蘋果第一財季營收為843億美元,其中iPhone銷售額為520億美元,Mac產品線為74億美元,iPad產品線為67億美元,「可穿戴、智能家電和配件」類目營收為73億美元,同比增長了33%。

同時,蘋果在服務領域做得不錯,服務業務2019年第一財季營收為108.75億美元,同比增長19%。

蘋果也是最早開始做智能車載系統的硬體公司。在國外,目前已有62家車企的500多款車型選擇使用蘋果車載系統CarPlay。

「這只是剛開始跑,要看後面誰跑得更快。」邵洋表示。華為的開放是一大優勢,「蘋果的Home Key認證過程非常複雜,一個家電接入基本上要九個月,而對華為來說15天,我們的目標是改為一天。同時,蘋果要求家電集成它的晶元,我們不要求集成我們的晶元,集不集成都可以用。」

目前,華為的智能家居平台HiLink可以同時在iOS和安卓平台上使用,而HiLink智能家居的APP目前有20%工作在蘋果手機上。

美東時間4月16日下午,蘋果與高通宣布和解,蘋果未來的iPhone手機可能使用高通的5G晶元,正式加入一線廠商正在進行的5G手機競爭。此前,華為包括任正非在內的多名核心高管曾表示,對向蘋果供應5G晶元持開放態度。

如此一來,在5G和即將到來的智能物聯時代,華為與蘋果之間的競爭將會更加白熱化。

軍團作戰

無論從智能手機還是IoT戰略來看,華為的成功都不是戰略優先的成功,而在於看準目標後的高效執行力。

2017年以前,愛立信在通信設備市場穩居市場第一。有一次,邵洋與當時做產品管理的余承東一起在深圳爬梧桐山,二人討論要不要做下一代基站。當時技術上傾向於認為,下一代基站有很多技術斷裂點,比如說寬頻功放效率不高等一系列問題,看起來不可實現。

邵洋回憶說,「當時老餘一路上打電話,很多人說風險太大,最後老餘下山時說,必須干,不幹就超不過愛立信。」

當時,愛立信的LTE網路制式是分立的機櫃,集中度較低,按照英國網路的配置需要12個大機櫃。最終,華為做出了下一代基站,在同樣的配置下只需要2個機櫃。結果是華為通信設備橫掃歐洲市場,很快做到了第一。

華為2011年底決定做自有品牌手機時,華為還是一家以運營商業務佔大頭的電信設備商,消費者業務還是一個收入十幾億美金的小部門。而現在,消費者業務擔負著整個公司收入結構轉型的使命。

根據華為2018年年報,之前華為的「頂樑柱」運營商業務營收2940億元,首次出現略微下滑,企業業務增長也有所放緩。而消費者業務營收3489億元,增幅達到45%,首次超過運營商業務,成為華為第一大營收來源。

CBG取得這樣的成績,還是在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大環境的「疲軟」下做到的。

華為2018年年報中的組織架構

根據華為年報中披露的集團組織架構,華為的B端業務和C端業務有了更加明確的劃分,CBG更加獨立,在組織結構設計和薪酬體系上有更大的自主權。

3月29日,任正非在消費者BG「軍團作戰」誓師大會上講話時提到:今年公司的改革重點,一是運營商BG(CNBG),二是消費者BG。CNBG改革是我們親自抓的戰略重點,集中精力把管道聯接業務做成世界戰略高地,所以我們授權CBG「軍團作戰」,讓你們自主改革。授權什麼呢?組織結構設計和薪酬體系,消費者管委會對業務體系仍然有管轄權利。在組織設計和薪酬分配的邊界內,放開讓你們做實驗,給五年時間,看看你們能不能打造一支鐵軍。

軍團作戰的同時,CBG把獎金生成比例從26%提升到26.5%,運營資產成本率從12%降到了8%。一方面是要提高消費者業務團隊的自主權,另一方面給予更多的獎金激勵。

從體量和規模來說,CBG已經到了新的歷史階段。「這確實是非常大的業務,不能再像過去一樣用子業務的方式來管理」,邵洋對全天候科技說。

CBG面臨的挑戰和CNBG有很大不同:泛網路偏集中式的採購,全球有一千多個運營商,而且和國家的很多管控、政策密切相關,相對來說是政治化影響更大的領域。這個領域內是華為的核心業務,在任正非看來,必須聚焦精力打好這一仗。

另一方面,CBG是一個完全非標、不確定性強的市場。在這種機遇中,最重要的是快,要有足夠的速度。「軍團作戰」就是更大的授權。

對於CBG來說,不用背上華為30年來建立的很多包袱,比如職級體系、薪酬體系、人員管控體系,一系列體系可以簡化,可以快速決策。

邵洋介紹說,過去幾年裡,CBG不知道自己掙了多少錢、能分多少錢,收入是和運營商BG放在一起的。「這樣一來會有相對明確的比例,掙得多發得多」。

在余承東看來,消費者業務團隊是華為最有作戰力的團隊;華為在許多新興市場還沒有做到第一,是因為還沒有完全發力。

華為能否如願開啟下一個時代未可知,至少目前來看,「大船」已經下水。

近期精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科技 的精彩文章:

「大數據殺熟」誰之禍?
蘋果產品的三種死法:有的被時代淘汰 有的是自作自受

TAG:騰訊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