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那是家,那是我們

那是家,那是我們

編者按:明天4月24日是第四個「中國航天日」,今年「中國航天日」的主題是「逐夢航天 合作共贏」。我們與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聯合開設「Calling太空」科普專欄,探索浩瀚空天的奧秘,為大家講述有趣的故事,介紹一些與空間科學和航天相關的知識。

4月12日,世界航天日;4月22日,世界地球日;4月23日,世界讀書日;4月24日,中國航天日。想起了生活中除了苟且,還有詩和遠方,頭頂上燦爛的星空,腳底下最熟悉卻又陌生的地球。春天的色彩,童稚的歡笑,妻子的嘮叨……你是否意識到孕育生命的地球與眾不同?如果沒有的話,下面就讓我們感受一下懸浮於浩瀚的太空黑暗中的,我們唯一的家園,是多麼的令人敬畏。

Apollo 17拍攝的「藍色彈珠」(The Blue Marble)。

1972年12月7日,當Apollo 17載人太空飛船在飛往月球的途中,宇航員拍下了這一被稱為「藍色彈珠」(The Blue Marble)的經典地球畫像。藍色的海洋,涌動的氣流,這是生命賴以存在的必要元素,這是人類完美的綠洲。

火星偵察軌道器拍攝的地球和月亮

2016年11月20日,火星偵察軌道器(MRO)在離地球約2億公里的地方,結合兩次曝光抓拍了地球和月亮,展現了地球上大陸尺度的細節和月球的相對大小。地球面向我們的略帶紅色的中間部分是澳洲。

Cassini太空飛船拍攝的土星光環中的地球

在這張由Cassini太空飛船於2017年4月12日拍攝的圖像中,地球作為一個光點位於土星的光環中。當時Cassini離地球14億公里,面向地球的南大西洋。

Voyager 1拍攝的「暗淡藍點」(The Pale Blue Dot)。

這張被命名為「暗淡藍點」(The Pale Blue Dot)的地球經典畫像,由Voyager 1太空飛船於1990年2月在離地球60億公里的地方拍攝。雖然地球只是「懸掛於陽光中的一粒微塵」(a mote of dust suspended in a sunbeam),但「那是家,那是我們」(That"s home. That"s us)。美國天文學家Carl Sagan以此為名寫了一本書,揉合了哲學、倫理和人類關於太陽系的認知。其中最為著名的一段:

「看那個點,那是家,那是我們。在上面,每個你愛的人,你知道的人,聽說過的人,每個曾經的人,都住在那裡 …… 每個英雄和懦夫,每個人類文明的締造者和毀滅者,每個國王和農夫,每對年輕的情侶,每個母親和父親,滿懷希望的孩子 …… 每個腐敗的官員,每個超級明星,每個偉大的領袖,每個聖人和罪人,都住在那裡,住在那粒懸掛於陽光中的微塵上。」

火星之前世今生

地球緣何與眾不同?對比一下我們的近鄰——火星,從觀測到的殘存的痕迹,我們可以感受到火星上湖泊和海洋曾經的存在,早前的火星必然是一個充滿液態水、濃厚大氣還有生命的星球,然而現今卻是一個寒冷的、乾涸的、了無生機的世界。火星內部產生整體磁場的機制,我們稱為發電機,若干年前不知為何死亡。至於死亡的原因,一種說法是小行星對火星的撞擊。因缺乏整體磁場(稱為磁層)的保護,太陽風慢慢剝去火星的大氣,把一個曾經支持生命的星球轉變成荒蕪的沙漠世界。相比之下,感恩於地球磁層的保護,大部分的太陽風被規避於地球大氣之外,因此大氣、海洋和生命可以存在。

很多人常說科學無用,但你是否了解我們的家園?是否了解你自己?如果說火星就是我們地球的終極宿命,你會有怎樣的感想?下面讓我們再次聆聽一下Carl Sagan關於「暗淡藍點」的哲學視角的陳述,你是否對科學、對我們唯一的家園,有所敬畏呢?

Carl Sagan關於「暗淡藍點」的視頻陳述。

來源: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科院之聲 的精彩文章:

研究揭示植物「春化記憶」重置的分子路徑
柔性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發取得進展

TAG:中科院之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