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讀書態度有三種 你屬於哪一種?

讀書態度有三種 你屬於哪一種?

讀書是中華民族的悠遠傳統,也是所有民族的共識。歷史上產生了許許多多的關於讀書的名言警句。比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腹有詩書氣自華」「最是書香能致遠」等等。

儒家非常重視讀書。從《論語》對六經的引用可以看出,孔子認為「六經」是非常重要的書籍,也成為孔子教育教學的主要教材。

再結合他過庭教子之時對兒子伯魚《詩》《禮》的教育,可以驗證其對六經中《詩》與《禮》尤其重視。這既是詩禮傳家的家風,也是讀書次第的現實表達。毫無疑問,對於孔子來說,六經之中當以《詩》《禮》之於人生最為切要。

無獨與偶,儒家的集大成者朱熹在《朱子家訓》中也告誡子弟「詩書不可不讀,禮義不可不知。要求子孫後代要讀詩書,要知書達禮。這也正是孔子書目選擇與讀書次第的一種傳承式表達。國畫大師李苦禪曾說過,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

在其他條件、因素短時間內難以迅速改變的情況下,讀書態度的重要性就凸顯出來了。讀書態度大體歸結起來不外乎如下三種。

第一種態度可以稱之為實用、功利的態度。此態度以工具主義、功利主義的視野觀照文本,僅將書本當做工具書甚至說明書來閱讀,主要目的是從文本中找尋自身當下遇到種種問題之答案。如今的很多讀者都持此種態度。

第二種態度可稱之為科學的考證的、批評的態度。此態度以客觀中立化的視野苛刻地對待文本,將書本內容當做研究對象,以求得對文本所謂的「客觀之覺解」。各個學科的研究者在讀書為學過程中大都採用此種態度。

第三種態度可稱之為藝術的、審美的、欣賞的態度。此態度以藝術的審美的視野觀照文本,將書本內容當做審美對象,以溫潤的「同情之了解」代替了冷冰冰的「客觀之覺解」,其主要目的是為了自己當下的生活進行藝術化改造。追求藝術化生活的讀者多採取此種態度。

這三種態度高下之不同立見。是構成了讀書為學依次有遞進、彼此有等差三重境界。

有意思的是,這三種態度與人的成長過程是相逆的。小孩子讀書往往不是實用的或科學的態度,反而近似於藝術的態度。而大人讀書往往出於實用或科學目的。原來在讀書方面,我們也要復歸於嬰兒才好。其實不僅僅是讀書,就是畫畫或者其他的方面,我們也需要向孩子學習。

《春秋左傳》中叔孫豹提出了後來被儒家津津樂道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可以與讀書為學目的形成某種意義上的呼應式對照。

「三不朽」本身體現的是中國文化中等次分明的價值取向。其中「立德」近乎道,約略等同於藝術態度;「立功」約略在道與術之間,是為實用態度;「立言」約略等同於術的層次,類似科學態度。讀書為學的功利化雖然無法斷絕,但我們應該看到這三種態度也構成了「立德、立功、立言」三重境界。

與古人相比,今人讀書為學功利化傾向尤甚。借用荀子的話就是,「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所以走出功利,走向藝術與生活,也應擺在今人讀書面前的一大關隘。

當然,也不是說讀書完全不講有用性。而是說,讀書要結合自身的閱歷,溝通歷史與現實,而不能死讀書、讀死書。沒有閱歷之時,書只是書;當你能將書與閱歷結合之時,書就成了路,成為延伸到人生遠方的光明大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子女教育:親子溝通是一門藝術
《圍爐夜話》:交遊應學其所長 讀書要身體力行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