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李靜海:不能因為「帽子化」現象對人才計劃失去信心

李靜海:不能因為「帽子化」現象對人才計劃失去信心

科技日報記者 陳瑜

近年來,我國基礎研究投入持續增長,增速顯著高於美、英、德、法、日等國家;2017年我國發表論文32.39萬篇,居世界第2位。2008—2018十年段論文被引用總次數也位居世界第2位;我國基礎研究人員數量逐年快速增長,45歲以下的青年人已成為我國基礎研究的主力軍,隊伍年齡分布逐漸處於合理狀態。

「進入新時代,國家發展對基礎研究提出了新要求,正在發生的科學研究範式變革和日益嚴峻的全球性挑戰給基礎研究發展帶來新機遇。」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23日舉行專題講座第11講「抓住機遇推進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李靜海在講座中表示,理性客觀地分析發展現狀與存在的問題,探索推進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的路徑,具有重要意義。

應建立多元投入機制

近年來我國基礎研究投入持續增長,但不可忽視的是,雖然國家高度重視基礎研究,持續加大中央財政投入,但社會甚至部分科研人員對基礎研究重要性的認識仍然不夠,地方和產業界對基礎研究投入遠遠不足,基礎研究的投入結構問題比較突出,甚至有的投入並未真正用於基礎研究,這已成為我國的短板。

「通過多方集資支持基礎研究,在為出資各方共享成果和提供機會的同時,也放大了資金的使用效益。這是國際通行的做法。」在李靜海看來,如何引導多元投入,尤其是鼓勵地方和企業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支持,一方面需要在法律方面予以明確,在政策層面要積極引導;另一方面要根據實際情況確定不同層面基礎研究應發揮的作用,引導地方和企業等積極主動地參與基礎研究。

應下大力氣增強我國源頭創新能力

短短几十年內我國發展成為科技大國和基礎研究大國,但質的飛躍尚未實現。

李靜海分析,根本在於對原創思想鼓勵不夠,真正解決關鍵科學問題聚力不足。在核心科學問題沒有徹底解決的情況下,技術必然缺少競爭力。「應下大力氣增強我國的源頭創新能力」。

明確界定國家創新體系中各主體的定位和功能被視為重要舉措。

李靜海提出,在國家層面對政府部門、資助機構、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業研發機構和正在籌劃的各類國家研發單元等主體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定位和功能及相互關係進行法定表述,要通過創新體制機制,真正實現各主體的有效聯動,防止一哄而上和爭資源、推責任等現象出現,發揮創新體系的整體效能。

解決人才項目過度與利益掛鉤問題

當前,我國科技界初步建立了評價體系,但李靜海坦言,在具體評價實踐中存在三方面的偏離:一是評價標準偏離科學本質,過度關注數量指標而忽視追求實質性的科學突破;二是評價過程偏離科學規範;三是評價結果偏離科學屬性,仍然存在人才「標籤化」以及與待遇過度掛鉤等問題,不僅背離了激勵人才成長的初衷,還導致功利主義滋生。

在李靜海看來,評價體系存在的問題,已經制約了原始創新能力和質量的進一步提升,導致科學精神缺失,難以做到「坐住冷板凳」和「十年磨一劍」。

「我們不能因為當前有『帽子化』的現象就對人才計劃失去信心。要認識到這是評價體系和資源配置出了問題。」李靜海認為,要合理測算和調整各類人才的資助規模和強度,尤其是高層次人才項目,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和前瞻謀劃。要更加重視吸引和培養青年科技人才,為他們創造具有充分保障和吸引力的環境,更重要的是鼓勵他們提出更多原創思想,探索建立特殊的支持機制,使他們能夠潛心開展研究,不被「帽子化」,同時要徹底解決人才項目過度與利益掛鉤問題。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除註明外均來自網路

編輯:左常睿

審核:管晶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恐龍進化史最大謎團之一:水生恐龍到底存不存在?
銅陵:高效率成果轉化贏得高質量產業發展

TAG: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