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北伐革命

北伐革命

照中共黨史標準觀點,中共對1926年7月開始的北伐戰爭堅決擁護、積极參与。這種說法針對北伐戰爭進展到如火如荼階段是對的,但如果也包括北伐戰爭發動期就不那麼正確了。因為在那段時間,陳總竟然公開撰文反對北伐。

事情得從北伐開始前,國民革命軍最重要的蘇聯顧問加侖將軍的奇怪舉動說起。他竟然問中共廣州區委領導(依然是延年和總理):「在北伐中,是幫助蔣介石呢,還是削弱蔣介石?」廣州區委無法回答,遂派總理去上海向中央請示。其實,加侖的舉動是與鮑使下一步圖謀有著重大關聯。

鮑使先被老蔣發動「中山艦事件」打了個措手不及,後為了促成北伐,不得不逼中共接受老蔣的整理黨務案,內心裡對老蔣根本不信任。他想的是,在北伐中改變革命陣營與老蔣勢力的力量對比,瞅準時機也發動一個革命的「三二0」,打倒老蔣。

鮑使既有此意圖本該跟陳總明講,而不應通過加侖打啞謎,但他剛剛強壓中共就範,也許為維護領導形象羞於出口。這啞謎一打,陳總就摸不著頭腦了。當時他還在病中,思維也不夠敏捷,就乾脆叫陪同總理一起來的國燾召集會議,進行討論。已進化成「幼奸小猾」的國燾同樣摸不著加侖底牌,便乾脆打起了哈哈,說北伐中的方針就是:「反對蔣介石,也是不反對蔣介石」。對加侖的詢問來了個不了了之。

陳總病好之後,尋思起加侖的態度,似乎覺得蘇聯和國際也不贊成北伐。而他信奉馬克思主義在歐洲革命的公式「宣傳——組織——暴動」,也從心底里認為北伐這樣軍事行動只是軍閥對戰而非革命。

這就構成了他反對北伐的第一個層次原因。陳總反對北伐的第二個層次原因是,他根據國民革命軍能投入北伐戰場的兵力只有六、七萬人,與子玉、孫傳芳各擁兵20萬相比力量懸殊的客觀實際,認為老蔣發動北伐,肯定會輸得一敗塗地,根本無軍事可行性。

有可能倒是,老蔣在模仿當年中山以北伐為名收兵權的做法,把北伐當做消滅廣東異己力量的幌子,這異己力量可能就是中共。陳總反對北伐的第三個層次原因是,對國際「二次革命論」不滿,認為中共既然在這次革命中無法取得政權,也就無須為國民黨做「苦力」。

陳總這些想法,還得到了與蘇聯意願略有分歧的國際代表維使的支持。他膽子一大,便在中共機關刊物《嚮導》上公開撰文反對北伐。一石激起千重浪,國民黨方面老蔣反對自不必說,那些本來同情中共的中派和偏右傾些的左派,也紛紛指責陳總的不是。張靜江親自抗議,要陳總收回看法,卻遭陳總在《嚮導》公開複信批駁,鬧得收不了場。

對於陳總這種做法,中共內部也有不少人不同意,中央局委員里,國燾和秋白就贊成北伐。只不過,陳總仗著家長制威風(這點後來黨史倒沒冤枉他)拍桌大罵國燾,國燾不敢回罵,反對北伐的動議才被通過。

以動議為依據,中共簽發了一系列中央通告,指示中共黨員只做民眾工作,不從事軍事工作,不參加北伐佔領區新政府。已經參加的必須退出,否則開除黨籍。陳總還赤裸裸地講出了這樣做的目的:不替國民黨做「苦力」,不讓國民黨右派強大到足以威脅中共生存的程度。

陳總這樣做到底對不對呢?筆者覺得,陳總這次對形勢的判斷很有前瞻性。但錯誤在於,北伐統一是全國人民共同心愿,屬於大是大非歷史潮流性質的問題。即使可能對中共不利,也只能在心裡想,而不能在嘴上說,更不能逆潮流而動,不肯出力。

正確做法應該是積極擁護北伐,主動參與進去,然後設法從中多撈點實利,能撈多少是多少。在不易被發覺情況下,能給老蔣使絆子就給老蔣使絆子,以此縮小國共間實力差距,以圖後舉。

如果能有後來的認識覺悟,那就索性拉一部分軍事幹部,「坑蒙拐騙」一部分武器,到兩湖基本條件好的農村去,提前組建紅軍和農村根據地,增加與老蔣對抗籌碼(當然,以農村包圍城市革命路線是付出了血的代價,才在 推動下確立的,此時陳總不可能先知先覺)。

而在當時,陳總採取的策略只是把希望寄托在老蔣發動北伐失敗下台,從而驗證自己先見之明,進一步維護家長制權威上。但事與願違,北伐出師僅僅四個月,即徹底打垮了吳佩孚集團,拿下武昌,令陳總是大跌眼鏡。那麼,國民革命北伐軍何以能以弱勝強呢?儘管我們所述不是國民黨黨史,但因北伐與中共關聯密切,仍必須拿出一定篇幅,加以說明。

北伐是從援助湖南省防軍第4師唐生智部拉開序幕的。唐藉助湖南民眾倒趙(湖南督軍趙恆惕)風潮,起兵反趙,欲圖取趙而代之。儘管他佔領了長沙、岳陽,宣布就任代理省長,但趙的主子子玉立刻派重兵反攻。戰至1926年5月初,唐力不能支,放棄長沙退守衡陽,正式宣布歸附廣東國民政府。

當時,廣西李宗仁、白崇禧、黃紹竑三人集團已加入國民政府,所部被編為第7軍。於是,老蔣一面把唐部編為第8軍,一面派第7、第4兩軍入湘援唐。6月5日,國民革命軍擊潰當面之敵,進佔攸縣,取得援唐戰爭勝利,並打開了北伐通道。

休整了一月以後,北伐軍第4、7、8三個軍以衡陽為基地進攻長沙,僅僅幾天工夫就於7月11日進入長沙。又過一個月,貴州地方軍隊也歸順國民政府,被編為第9、10兩軍。

老蔣遂於8月12日,在長沙召開軍事會議,決定對孫傳芳的江西取守勢,而以主力直趨子玉據守的武漢。此後,第4軍於8月19日佔領平江,第8軍至8月22日連克岳陽、通城、羊樓司諸地,攻入湖北境內。子玉見局勢危急,親率主力從直隸南口(今北京市昌平區南口鎮)南下增援,於8月25日抵達漢口。

但北伐軍第4軍就在次日,向奉命死守汀泗橋的萬餘名吳軍發動攻擊。激戰一晝夜至27日,吳軍大敗,被俘2400人。子玉糾合親率的主力與從汀泗橋敗退下來的潰兵共2萬餘人,決心死守賀勝橋。而北伐軍第4、7軍不給他喘息時間,於8月29日打響賀勝橋戰役。至30日上午,北伐軍獲得決定性勝利,俘敵3500人。

這以後,北伐軍於9月6、7日先後攻下漢陽和漢口,子玉留下2萬人死守武昌,自己逃往河南信陽。而北伐軍經過四十多天圍攻,終於迫使武昌守軍在辛亥革命第十五周年紀念日——10月10日獻城投降。到了這個時候,吳佩孚集團基本覆滅,再也沒人會認為北伐會失敗,陳總的有色眼鏡終於摔得粉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空因海而藍 的精彩文章:

巍巍大漢:英雄的時代12
巍巍大漢:英雄的時代20

TAG:天空因海而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