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新鄉賢」「新農人」「興鄉事業者」,他們在上海鄉村要搞什麼事

「新鄉賢」「新農人」「興鄉事業者」,他們在上海鄉村要搞什麼事

當年輕人湧向城市發展,本地人口老齡化,外來人口流入,傳統的熟人社會式微;當家庭農場、田園綜合體、農業企業代替來原來的粗放式勞作,農民卻感到越來越跟不上時代。

鄉村振興,人是關鍵因素。「誰去農村?」「誰來種地?」「鄉村到底缺什麼人?」在昨天(23日)舉行的關於鄉村振興的提案專題座談會上,政協委員和政府部門負責人共同為上海鄉村振興的人才問題「診脈」。

「新鄉賢」

幾千年來,中國社會一直有以鄉紳為代表的傳統鄉村精英在鄉村建設中發揮帶頭作用的傳統。張文明等委員在一件提案中提出,今天的上海郊區,精英仍然以不同的形式存在著,並湧現了來自於城市的「新鄉村精英」及「團體型組織精英」。

張文明等委員調查發現,郊區居民的社會交往圈及消費圈等依然狹小單一,雖然隨著人口的老齡化及流動性等出現式微趨勢,但傳統的鄰里互幫互助等民風依然存在,以家族和親屬關係為基礎的社會關係網路仍然活躍並居於主導地位。

「鄉村社會快速經歷了從社隊體制到鄉村體制的集體化管理,再到自治化管理等紛繁複雜的變遷,加上多年來國家主導的鄉村發展策略持續推進,使得國家力量在鄉村的存在感日益加強,這客觀上抑制了鄉村精英作用的發揮。」提案認為,眾所周知,在熟人社會的鄉村,鄉村精英化解問題的能力要遠大於「組織」的能力。「我們曾經對一個鄉村赤腳醫生進行了追蹤調研,發現她的帶頭作用遠遠大於該村的正式組織。」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城市精英群體湧入鄉村。

張文明等調研了5個鄉村,發現不少在鄉村創業的城市人群。「企業家、外企高管、社會名流等選擇到鄉村創業,經營生態農莊、農家樂、度假酒店、民宿等項目,客觀上成了鄉村社會的『新村民』。」姜雪峰委員說,他們很多是帶有某種「鄉愁」式的參與,願意為鄉村建設出力。然而,調研發現,這些人在鄉村社會中往往是獨立的存在,並沒有與當地居民形成有效溝通和共存共生的關係。「他們與居民之間的地理距離很近,心理距離很遠。」

現代鄉村社會,各種多元的組織逐漸加入進來。調研發現,這些現代社會組織大部分只是以經濟效益為導向,把鄉村當作工作基地。陳振樓等委員認為,這些組織可以在區域的發展中發揮高於個人的重要作用。比如,企業或組織的文化建設等應該向本土居民開放,進而帶動本土居民接受或者學習新的生活策略。但目前的現實是:一旦由於企業及組織因為用工問題、環境問題、土地權益問題等與本土居民發生糾紛,往往很難找到有效的解決路徑,需要政府出面解決。「這種強制性的處理方式,使得鄉村社會的傳統協商與溝通機制被逐漸破壞。」

委員們認為,要激勵這些鄉村精英參與村落公共事務,使他們能在鄉村社會發揮積極的帶頭作用,解決鄉村經營型人才不足的問題,重塑和諧內生的鄉風,實現鄉村振興。尤其要培訓「新鄉賢」的本土認同感,建立企業、社會組織與鄉村社會之間共生關係的有效機制,將以前的「僱主-租客」的關係轉變成為「當家人與新主人」的共生關係,增強鄉村治理的能力。

對此,市農業農村委也表示,奉賢區已開始推動鄉賢參與城鄉社區治理,形成「鄉賢+」村級治理模式。「我們將總結奉賢區的經驗做法,在今後的工作中推廣。」

「新農人」

「農業不僅是面朝黃土的種地,更包括仰望藍天的創新創業。」顧慧華、許剛委員在提案中提出,農村創業興業很難像軟體、集成電路那些高精尖的技術被萬眾矚目,萬千呵護。

「在我身邊,有很多有想法的人,他們對鄉村建設感興趣,願意去思考去探索。但怎麼樣能讓這些有想法的人聚攏起來吶?打造一個現代農業的雙創空間也許是一種途徑。」顧慧華、許剛提到「新農人」的培養。「現在創新創業的孵化器政策難以落地鄉村,鄉村迫切需求的複合型人才培訓,更難以尋找。」

「新農人」包含了創新創業人才、高技能人才,也包括職業農民。市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上海將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吸引一批具有國際視野的農業科技人才、富有工匠精神的農業技能人才和引領服務群眾的農村實幹人才。

吳煥淦等委員則認為,要重點培養、加快構建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在鄉村的一線農民,多年齡大,文化低,雖有一些耕作技術,也難創建農業商業品牌。」他們認為,除了要制訂優惠的政策措施,積極鼓勵專業人員與農戶共建,創建新型農場,扶植誠信可靠農業品牌,還需要提高農業、農村吸引力,讓一部分高素質勞動力留在農村務農,加快培育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進而進一步加快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市人社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上海正實施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建設計劃,到2020年全市培養2萬名新型職業農民。同時,上海還實施了農業高技能人才培育計劃,到2020年形成「1個主基地+9個分基地」的布局,培養資助農民首席技師和技能大師工作室等技能帶頭人100名。今年擬在農機、農村能源、農產品檢測、水稻、瓜果、果樹和食用菌等行業培養30名左右農民首席技師和5個技能大師工作室。

對於人才培訓,市農業農村委表示,將綜合利用教育培訓資源,依託科研院所、農技推廣機構、職業院校、現代網路和遠程教育系統,建立層次分明、結構合理、布局科學、規模適度、開放有序的教育培訓體系。同時,研究制定金融服務鄉村相關政策,加快建設一批農村創新創業園區(基地)和農村創新創業人員孵化基地,為人才提供更好的培訓、實訓、實習平台。

「興鄉事業者」

「鄉村振興最根本的實施對象和受益主體是農民。」顯然,鄉村振興所需人才不止於此。農工黨市委給了所有參與鄉村振興的有志之士一個全新的稱呼——興鄉事業者。

在各部門參與鄉村振興的計劃中,在鄉村「撒」下了各類人才。規劃資源部門提出實施鄉村規劃師制度,衛健委提出拓展新鄉醫職業發展空間、保障在崗老鄉醫收入待遇,人社局提到打造一支強大的鄉村振興專業技術人才隊伍,教育部門則提出落實鄉村教師支持計劃……

「雖然參與鄉村振興的人員有著共同的奮鬥目標、有著相同的工作環境和事業半徑,但身份認同上缺乏定位明確的統一概念,也缺乏業內業外的互動交流,造成所有參與鄉村振興大業的各行人員榮譽感不足、自豪感不強。」農工黨市委在提案中指出。

為了給鄉村振興戰略規劃的實施輸送更多的優秀人才,農工黨市委提出,要明確「興鄉事業者」的身份定位,更有針對性地制定鼓勵扶持政策。

「在上海9個涉農區進一步劃定範圍,將在此範圍內包括新型職業農民在內所有參與上海市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方案的創業人員、從業人員和管理人員都統一確定為『興鄉事業者』。」農工黨市委更進一步建議,基於相對統一規範的稱謂和定義,更高效地歸整相關政策,挖掘、培養、集聚人才,為鄉村振興源源不斷地輸送興鄉事業者和鄉村新動力。同時,為「興鄉事業者」創造更多的縱向及橫向交流平台,增強相關人員的良性互動及行業魅力,增強鄉村振興事業的整體榮譽感和美譽度。

興鄉事業者的統稱,也得到了相關政府部門的認同。他們表示,將推進「興鄉事業者」信息服務平台建設等方面研究解決方案和具體措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觀新聞 的精彩文章:

當「卯著勁開書店」不再成為新聞,理解一座書香城市更深入的成因
看「幾何變形」視頻能緩解視疲勞?專家:可能還會加重

TAG: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