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資管新規落地周年考 銀行理財市場的陣痛與期待

資管新規落地周年考 銀行理財市場的陣痛與期待

距離去年4月27日央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聯合發布《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業內統稱「資管新規」)已經過去近一年時間,資管新規的落地對資產管理市場的發展帶來了深遠影響。聚焦到銀行層面,過去一年,銀行理財經歷了「量價齊跌」,同業理財規模下降了六成。此外,封閉式預期收益型人民幣產品平均收益率連續下跌13個月。在分析人士看來,未來一段時間內銀行理財總體收益率或將繼續保持低位運行。不過,隨著銀行理財子公司加速落地,將給銀行理財帶來新的想像空間。

理財收益率連跌13個月

剛剛過去的3月,銀行理財收益率再次迎來下跌。普益標準最新監測數據顯示,3月封閉式預期收益型人民幣產品平均收益率為4.22%,較上期下降0.04個百分點。2018年2月,封閉式預期收益型人民幣產品平均收益率達到4.88%,自此之後,便一直延續下跌趨勢,截至今年3月,已連續下跌13個月。

在規模上,根據3月29日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與中國銀行業協會聯合發布《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報告(2018年)》(簡稱《報告》),「資管元年」同業理財受衝擊較大,截至去年年底,全市場金融同業類產品存續餘額1.22萬億元,同比減少2.04萬億元,降幅為62.57%;佔全部理財產品存續餘額的3.80%,同比下降7.21個百分點,表明「資金空轉」現象明顯減少。

另據普益標準4月22日發布的數據,其統計的內資銀行2019年一季度同業理財產品存續數量為 1976款,環比減少18.45%,存續規模為0.98萬億元,環比減少36.58%。自2017年高點以來,同業理財規模已經超過25個月下滑,特別是2018年一年,已經較上一年下降了六成。

對此,分析人士認為,銀行理財「量價齊跌」,既有大的經濟環境的原因,更多的受到資管新規影響。中國民生銀行研究院研究員張麗雲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在中美貿易摩擦和經濟結構持續調整的背景下,以往過度依賴投資拉動的舊模式難以為繼,國內經濟增長從求量轉向求質。

張麗雲進一步指出,2018年資管新規及其系列配套細則落地,破剛兌、去通道的監管意圖明顯,佔據資管行業規模近三成的通道業務規模開始壓縮。具體到理財行業,伴隨監管引導下的業務「回歸本源」,銀行非標轉標提速,表外業務加快回表,同業理財持續萎縮;同時,資管新規要求嚴格控制老產品存續規模並有序壓縮遞減,而受投資者接受程度、資管機構產品創新能力等方面影響,新產品發行則相對緩慢,也導致理財總體規模有所下降。

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陳嘉寧表示,目前我國貨幣政策相對寬鬆,故銀行理財收益一直較低的水平 。而受資管新規的影響,銀行理財產品發行受到一系列的規範和限制,故規模有所下降。預期這種趨勢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還將持續。

在理財規模下降的同時,理財收益率也有所下滑。張麗雲分析,當前高收益資產爭奪激烈,「資產荒」隱現;非保本理財資金債券配置佔比較高,理財收益率受債券利率走低影響。

展望2019年,普益標準研究員於康表示,未來一段時間內銀行理財總體收益率或將繼續保持低位運行。張麗雲表示,在資管新規過渡期內,存量理財仍將以結構調整為主,整體規模難有大幅增長,存在進一步下降的可能。對於理財產品收益率而言,在2019年資金面寬鬆背景下,預計其下滑趨勢仍將延續。

上市銀行理財業務收入「打折」

受到理財市場不景氣的影響,去年多家上市銀行理財收入縮水。

例如,2018年,工行實現理財業務收入421.78億元(含個人理財及私人銀行275.96億元,對公理財145.82億元),同比下降18.62%,主要受產品轉型和2018年資管產品繳納增值稅等因素影響;建行實現理財業務收入111.13億元,同比降幅達44.55%,主要受資管新規實施和理財產品市場發行成本上升等因素影響;郵儲銀行實現理財業務收入45.89億元,同比下降5.11%。股份制銀行中,平安銀行理財手續費收入降幅達60%。

多家上市銀行在年報中表示,資管新規對銀行經營帶來一定挑戰。工商銀行年報提到,資管新規落地實施,對銀行推進經營轉型提出緊迫要求。交通銀行表示,資產管理行業正面臨新舊體系的轉換,保本理財規模下降、理財產品向凈值化短期限轉型等因素都將對商業銀行的資管業務經營和利潤增速帶來一定壓力。

「資管新規作為資管行業頂層制度設計,對不同類型資管機構及產品帶來廣泛的市場影響,銀行、信託、證券公司成為受影響最大的金融機構。」張麗雲指出,伴隨資管業務逐步回歸本源,打破剛兌、凈值化管理以及期限錯配的限制對銀行理財影響較大,資管新舊體系的轉換給商業銀行的經營和利潤增速帶來壓力。上市銀行年報數據顯示,2018年理財業務收入隨整體規模的萎縮大幅下滑,多家銀行理財業務收入降幅高達4-6成。

在此背景下,銀行也在謀求理財業務轉型,不再過多重視規模,轉而注重結構優化。陳嘉寧表示,資管新規的落地,使得銀行理財產品的發行更加的規範,從合格投資者的確認,到投資產品的宣傳推廣、信息披露、集中度管理、槓桿比例都有相關的標準進行限制。在帶來規範的同時,新規也增加了運營成本,也可能會影響到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在此,最重要的是如何平衡收益與風險。

理財子公司帶來想像空間

多位分析人士認為,未來一段時間內,銀行理財總體收益率將繼續保持低位運行。不過,另一面,銀行理財子公司批設提速,將對現有的理財市場格局進行重塑。

在中、工、農、建、交五家國有銀行獲批籌建理財子公司後,今年4月18日、19日,光大銀行、招商銀行理財子公司也獲批籌建,目前進入籌建階段的銀行理財子公司已達7家,而計劃設立的銀行則有30家。

張麗雲表示,銀行理財監管細則以及理財子公司監管徵求意見稿落地後,銀行理財子公司布局提速,預計理財子公司最快將於2019年三、四季度開業。考慮到銀行自身在規模、客戶資源、銷售渠道、資本金水平上的優勢,未來銀行理財子公司展業空間巨大,將保持銀行理財在資管行業的龍頭地位。此外,考慮到銀行系子公司也有劣勢,如投研體系不健全、投研隊伍和人才缺乏、對權益市場不熟悉、金融科技亟需完善、亟需打造業務特色等,將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外部機構的專業支持。未來資管機構間的良性互動或增多,長期看有助於資管行業的健康發展。

在陳嘉寧看來,理財子公司的加速獲批,有利於理財市場向凈值化、專業化的轉型。短期內,各個銀行的理財子公司處於籌建期,會有一些新的理財產品的推出,但主要還是小規模嘗試,不會對當前理財市場帶來太大的影響。長期來看,隨著銀行子理財公司日益壯大和成熟,不排除會對資產管理的其他業態(信託、資管、基金)帶來衝擊。

張麗雲表示,未來一段時期內,銀行理財業務或將呈現子公司模式與總行專營模式並行的局面,不同規模銀行間的分化進一步加劇。中長期看,子公司業務推進將帶來行業「頭部效應」,部分實力較弱的小銀行或最終退出理財業務,成為其他理財子公司的銷售渠道。

對於資管市場格局,於康認為,資管市場全面混戰,銀行理財市場競爭激烈。資管新規落地,大資管行業進入統一監管時代,資管市場競爭愈發激烈的同時馬太效應加劇,投研能力相對較差的中小銀行已在考慮退出資管市場,而留在市場中的銀行將與其他資管機構搶奪客戶,面臨著來自其他銀行和其他資管機構的全面壓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金評媒 的精彩文章:

亞馬遜折戟中國,故事尚未完結?
現金卡榮登消費金融新場景排行榜

TAG:金評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