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取消硬性發表指標,博士培養回歸學術本位

取消硬性發表指標,博士培養回歸學術本位

日前,清華大學公布了新修訂的《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規定》,提出「博士生在學期間學術創新成果達到所在學科要求,方可提出學位申請」,在學期間,學術論文不再作為獲得學位的唯一依據。據校方介紹,新規旨在鼓勵依據學位論文以及多元化的學術創新成果評價博士生學術水平,激勵博士生開展原創性、前沿性、跨學科研究。另一方面,由各學科制定學術創新成果要求,不再設立學校層面的統一要求,尊重學科特點和差異。

清華的這一舉動,算是對學術界長期呼聲的一次實踐。一直以來,博士生在讀期間必須發表若干篇論文才能畢業的規定,遭到了許多質疑。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胡衛就建議,對「研究生髮表論文才能畢業」進行合法性審查,規範研究生畢業考核程序等,讓研究生教育的重心回歸於人才培養,而不僅是發表論文。的確,當發表論文變成一個硬性考核標準之後,攻讀博士的過程可能會被扭曲,一方面是學生心態變化,另一方面導師的心態也會失衡。

畢竟,博士就讀期間發表論文與博士生實際的學術能力和學術成果價值,並沒有完全對應的關係。在實際情況中,一個博士生很可能擁有很強的發表論文能力,但在學術能力上卻表現一般。而之所以會造成這種情況,就在於發表論文不僅僅關乎學術能力和論文質量,也與人脈資源、社交能力息息相關。然而,博士的培養應該以提升學生的學術能力為導向,社交能力不應扮演太重要的角色。

當然,博士期間不強制發表論文,不代表最後的博士論文不重要。作為攻讀博士最核心的成果,博士論文承擔了博士生接受考評最重要載體的功能。那些前沿、原創和跨學科的思考和研究,最終需要在博士論文中呈現出來,如此才能讓答辯委員會的教授們信服。所以,新規傳遞的信號只是不強制要求每一個博士在讀期間發表論文,不代表最終的博士論文不重要。

新規執行之後,學院和教授的學術權力得到了提升,這一點對於博士培養改革尤為重要。其中的邏輯如下:由於不設硬性發表論文的要求,所以導師的把關變得更為重要。事實上,導師的確應該成為最了解博士生學術能力和論文創新之處的人。這種了解不像看看學生髮表了幾篇論文那麼簡單直接,而是能夠更加深入地去理解學生的研究進展和研究潛能。如此一來,學院和導師也就能夠幫助學生調動更多、更合適的資源去為他的研究做服務。

取消硬性標準,導師必須對學生更加負責,一個導師帶幾十個博士生,對自己的博士生抄襲一無所知,類似這樣的現象將會變少。清華的此番改革其實是加大了對博士生導師的信任。這種信任本身無異於種下了一顆珍惜學術榮譽的種子。從學生篩選到開題報告,再到論文答辯,導師都必須更加認真投入,給予學生更多的學術指導和研究資源。

從這個角度出發,清華博士培養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所謂的發三篇論文才能畢業這樣的硬標準,對很多學生來說反而變成一種更容易操作的方式,而對於那些不擅長發表論文的學生,又是一個棘手的問題。所以,取消這一標準之後,可以讓所有學生把精力放在最重要、最核心也是最持久的研究議題上來。在這個過程中,是否有論文發表將成為科研的一個副產品,而不是目的。

此番改革對清華2019年之後入學的博士生來說,既是一項利好,更是一項挑戰;對於博士生導師來說,挑戰的意味更濃。學術研究從來都是充滿挑戰的,學術成果的鑒定標準調整,對於培養真正的學者非常必要。也因此,期待有越來越多的高校能夠探索出自己的博士培養方式,這個探索的過程,也是中國科研能力真正做強的過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科學 的精彩文章:

科學家發明新一代電解水制氫催化劑
新化合物允許通過光控制細菌通訊

TAG:今日科學 |